- 年份
- 2024(1186)
- 2023(1781)
- 2022(1508)
- 2021(1486)
- 2020(1314)
- 2019(3136)
- 2018(3115)
- 2017(6430)
- 2016(3520)
- 2015(3882)
- 2014(3902)
- 2013(4024)
- 2012(3892)
- 2011(3284)
- 2010(3366)
- 2009(3148)
- 2008(2881)
- 2007(2639)
- 2006(2376)
- 2005(2102)
- 学科
- 济(18425)
- 经济(18420)
- 方法(9110)
- 数学(8712)
- 数学方法(8656)
- 业(7605)
- 管理(6826)
- 地方(5919)
- 农(4798)
- 学(4738)
- 企(4406)
- 企业(4406)
- 财(3891)
- 地方经济(3852)
- 中国(3758)
- 农业(3671)
- 税(3411)
- 税收(3332)
- 收(3308)
- 贸(2563)
- 贸易(2560)
- 收入(2485)
- 易(2466)
- 融(2219)
- 金融(2219)
- 业经(2217)
- 环境(2208)
- 制(1942)
- 经济学(1934)
- 银(1842)
- 机构
- 大学(48167)
- 学院(48089)
- 济(22309)
- 经济(21954)
- 研究(19798)
- 管理(16780)
- 中国(14720)
- 理学(14547)
- 理学院(14398)
- 管理学(13983)
- 管理学院(13910)
- 科学(12668)
- 农(11187)
- 所(10976)
- 江(10666)
- 研究所(10093)
- 财(10092)
- 京(9521)
- 中心(8923)
- 农业(8872)
- 业大(8356)
- 省(7882)
- 财经(7840)
- 院(7759)
- 经济学(7631)
- 经济学院(7075)
- 经(7057)
- 研究院(6255)
- 州(6194)
- 浙(6145)
- 基金
- 项目(33909)
- 科学(25963)
- 基金(24460)
- 研究(22786)
- 家(22468)
- 国家(22306)
- 科学基金(18108)
- 社会(14511)
- 省(14097)
- 社会科(13749)
- 社会科学(13749)
- 基金项目(12460)
- 自然(12054)
- 自然科(11749)
- 自然科学(11745)
- 自然科学基金(11546)
- 划(11494)
- 资助(11415)
- 教育(9902)
- 重点(8378)
- 发(8070)
- 编号(8024)
- 部(7658)
- 计划(7244)
- 科研(6982)
- 成果(6630)
- 科技(6629)
- 课题(6551)
- 创(6406)
- 国家社会(6278)
共检索到73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王洋 王伟定 徐汉祥 张洪亮 李鹏飞 梁君 陈峰 卢占晖 刘连为
为修复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资源,2013—2016年实施了大规模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受精卵7835×104粒,同期还开展了跟踪监测调查。本研究利用放流前后的定点资料和补充采样数据,估算了生长参数和死亡系数等指标,并构建资源评估模型,模拟分析了渔获产量和残存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浙北海域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极限体长为138 mm,年生长系数K为2.354,t0为–0.05237 a,年总死亡系数Z为2.83,年自然死亡系数M为1.74,年捕捞死亡系数F为1.09;现行捕捞强度下,每投放1×104粒受精卵,可形成137.3 kg产量,同时还补充了502 ind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种群修复和增产增收的目的。评估结果显示,将开捕时间推迟2个月,捕捞产量可增加10.0%,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7.5%;捕捞强度也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将年捕捞死亡系数降至0.76,捕捞产量最高可达155.6 kg,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9.4%。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效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君 王伟定 徐汉祥 周永东 徐开达
建立一种高效的标志方法,为更加准确地评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的效果提供技术保障。以曼氏无针乌贼为试验对象,利用茜素络合物(ALC)浸泡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设置5个浓度梯度组和2个时间段,测量并观察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体质量及存活率。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尾饲养于直径2.5 m的圆形水泥池内,分别在染色后5、12、19、26 d进行随机取样并对标志曼氏无针乌贼进行高温处理5 min,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最佳染色剂浓度和浸染时间分别为90 mg/L和24 h;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和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勇 苏跃中 谢友佺 周瑞发
将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卵膜剥离,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合室内人工育苗的孵化技术进行探讨。曼氏无针乌贼卵为粘性卵,呈黑色,类型属端黄卵,卵膜属三级卵膜,卵裂类型为不全卵裂,囊胚呈盘状,发生类型为直接发生型。在水温为23.8~26.2℃、盐度29.3时,最快14d孵出幼体,最慢23天孵出幼体,孵出幼体高峰期为18~21d,高峰期的孵出量占总孵出量的79.4%,孵化率为83.1%。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高低(20~30℃)成正比,盐度低于22对孵化率有严重影响。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胚胎发育 观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天 梁君 周永东 胡扬杰 徐开达 张亚洲 李雪珽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 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 (4月) 和秋季 (10月) 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 (AC) 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春季主要游泳动物共21 种,秋季共14 种,不同季节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春季曼氏无针乌贼属于广生态位,秋季属于中生态位。春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O_(ik)≥0.5 的种对仅占总数的14.29%;秋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O_(ik)≥0.5 的种对占总数的50%。AC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呈正联结 (AC≥0) 的种对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春季21 个种对中,19.05%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秋季14 个种对中,35.71%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研究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度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基于生态位视角进一步探究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机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提供生态学基础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沙龙 吴文惠 吴慧斌 侯媛媛 许剑锋
研究了天然产物——曼氏无针乌贼内脏脂溶性提取物(the extract from visceral organs of Sepiella maindroni,ESM)的抗炎功效,以探索其作为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的抗炎营养增补剂的可能。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中国产曼氏无针乌贼内脏脂溶性提取物。构建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这3种炎症模型,将不同剂量组验证模型鼠的疗效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较,观察ESM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从上述3项抗炎模型的实验结果发现,当ESM剂量为100 mg/kg时,具有较强的急性及慢性抗炎功效。发现和确认了乌贼内脏脂溶性...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抗炎模型 炎症抑制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叶素兰 吴常文 傅正伟 余治平
采用透射电镜的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精子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成熟精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尾部可明显地分为中段、主段和末段3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构成,顶体呈倒"U"形,位于核的顶端,其内电子密度均匀。细胞核呈稍弯的长柱状纺锤形,为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尾部中段可见,是由无数个线粒体组成的线粒体距(mitochondrial spur)围绕尾部鞭毛。鞭毛由"9+2"结构的轴丝及外围9束粗纤维组成,形成"9+9+2"结构。尾部主段线粒体距消失,粗颗粒物质包绕轴丝。精子末段呈细长鞭状,由轴丝和质膜组成,随后包围轴丝的9束粗纤维直径变细直...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精子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蒋霞敏 符方尧 李正 冯宪栋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I、精囊II、精囊II的桃核体和精囊III)、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以及附属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光镜下,精巢属于小叶型,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实质部分由精小叶和小叶间质构成;卵巢呈葡萄串状,由卵巢壁、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巢基质构成。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生殖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岚倩 郭浩宇 张宗航 秦依琳 史会来 张秀梅
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产量与质量,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比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及其受精卵的形态差异,探究了光照周期与受精卵胶质外膜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群体性成熟规格远大于养殖群体,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卵巢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养殖群体。养殖亲体所产黑卵在12D12L光照周期条件下孵化率最高,所产白卵在24D和24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野生亲体所产卵在24D和12D12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受精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光照周期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实验发现,将受精卵胶质外膜剥离处理后,养殖亲体所产黑白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孵化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大规格野生乌贼作为繁育亲体。此外,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对孵化池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避免受精卵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环境中,以提高孵化率和仔乌成活率。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雷舒涵 吴常文 高天翔 郝振林 张秀梅
采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及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受精卵,观察了金乌贼胚胎发育过程,比较分析了2种乌贼受精卵和仔乌的形态特征;分别研究了金乌贼受精卵在盐度20、25、30(对照)、33、36及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在盐度15、20、25、30(对照)、36条件下的孵化率,分析了2种乌贼受精卵在192h盐度突变过程中卵液渗透压和受精卵Na+/K+-ATPase活力的变化,比较了其在相同盐度20、25、30、36条件下的孵化率及耐受盐度突变的生理适应过程。结果表明,金乌贼胚胎发育第7天器官开始分化,第14天器官开始形成,盐度30、水温22~24℃时,其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霞敏 符方尧 李正 冯宪栋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卵子发生 卵巢发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管奥 毋玉婷 陈宇 孙扬 祁鹏志 郭宝英
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转录组数据,采用MISA(MIcro SAtellite)软件对其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进行了高通量发掘。组装并去冗余后,得到127575个Unigene,序列拼接的总长度为103104058 bp。对Unigene序列进行SSR分析,共得到62124个SSR(完整型SSR 36813个),分布在50626条Unigene序列当中,SSR出现频率为48.70%,平均16.6 kb出现1个SSR。微卫星序列主要以二碱基重复类型为主(31227,50.27%),其次为三碱基重复(16230,26.13%)。共发现122种碱基重复基元,在所有重复基元中(AT/AT)n占的比例最高为23.33%,其次为(AAAG/CTTT)n(17.42%)。曼氏无针乌贼SSR(完整型)的平均长度为25.87 bp,微卫星主要为重复长度大于20 bp的长序列,长度大于20 bp的微卫星序列占总数的51%。本研究发现,曼氏无针乌贼微卫星出现的频率和其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94。该研究结果为开发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进行曼氏无针乌贼亲缘关系鉴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成林 张艳萍 赵斌 胡炜 宋爱环 胡凡光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珊珊 周永东 李哲 欧阳洪 镇小蔓 梁君 陈俊琳 陈佳怡 徐开达
增殖放流是恢复乌贼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运输过程的存活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60、100、120、140和160 r/min振荡频率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乳酸、糖原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除160 r/min死亡率略有下降外,其它组随着频率的增高死亡率升高,频率120、140 r/min时死亡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0、60、100 r/min处理组(P<0.05)。乌贼死亡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肉乳酸含量、碱性磷酸酶(AL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与肌肉糖原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消化腺糖原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凡 刘明智 蒋日进 印瑞 李鹏飞 梁君 徐开达 周永东 徐汉祥
曼氏无针乌贼曾是我国沿海重要经济种类。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其资源枯竭,通过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有所恢复。为了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本研究于2021年10月在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样本278尾,利用胃含物分析其摄食习性。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主要摄食鱼类、虾类、蟹类等7个饵料类群,其中虾类占比最大(IRI=45.04%),其次是鱼类(IRI=26.74%)和蟹类(IRI=24.37%);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曼氏无针乌贼长期食性特征,进一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其摄食情况,结果显示:δ~(13)C值范围为-18.21‰~-15.85‰,平均值为-17.01‰±0.68‰;δ~(15)N值范围为8.19‰~12.28‰,平均值为10.18‰±1.01‰。Pearson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δ~(13)C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δ~(15)N值与胴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平均营养级为3.34±0.31。研究表明,通过稳定同位素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食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浮游动物、头足类、甲壳类、鱼类、贝类。曼氏无针乌贼食性随胴长而变化,大个体倾向于摄食更高营养级饵料生物,如鱼类和头足类。本研究阐述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摄食生态特征,可为该物种的资源恢复以及该海域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毋玉婷 郭宝英 祁鹏志 吕振明 吴常文 史会来 平洪领
Phb2是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的一个亚型。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Phb2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283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150 bp,3′非编码区(3′-UTR)236 bp,开放阅读框(ORF)897 bp,预测编码298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曼氏无针乌贼Phb2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第2042位氨基酸为跨膜结构,包含1个PHB家族的结构域。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曼氏无针乌贼不同生长时期(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