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8)
2023(12253)
2022(9706)
2021(8853)
2020(6896)
2019(15078)
2018(14904)
2017(28394)
2016(15573)
2015(16857)
2014(16463)
2013(16005)
2012(14434)
2011(12801)
2010(12814)
2009(11968)
2008(11913)
2007(10813)
2006(9813)
2005(8492)
作者
(45160)
(38220)
(37754)
(35663)
(23681)
(18439)
(16846)
(14900)
(14598)
(13251)
(13065)
(12503)
(12069)
(11764)
(11619)
(11563)
(11427)
(10985)
(10976)
(10820)
(9677)
(9322)
(9286)
(8934)
(8769)
(8545)
(8476)
(8315)
(7683)
(7636)
学科
(66105)
经济(65933)
(49996)
(49481)
管理(38578)
农业(32946)
(29916)
企业(29916)
业经(23803)
方法(23042)
中国(19573)
数学(18721)
数学方法(18576)
(15220)
地方(15185)
(14517)
(13214)
农业经济(12468)
(12000)
(11381)
贸易(11373)
发展(11315)
(11305)
(11110)
(11088)
(10290)
技术(9554)
(9551)
农村(9533)
(9531)
机构
学院(219691)
大学(213803)
(90911)
经济(89215)
管理(83143)
研究(75787)
理学(73047)
理学院(72291)
管理学(71037)
管理学院(70669)
(63355)
中国(58358)
农业(48593)
科学(47729)
(43289)
业大(42945)
(38828)
(38418)
中心(36344)
研究所(35148)
(35134)
财经(30909)
农业大学(30705)
(28261)
(28160)
师范(27803)
(26978)
经济学(26938)
(26228)
北京(26063)
基金
项目(153745)
科学(121129)
基金(111964)
研究(110821)
(99657)
国家(98632)
科学基金(83776)
社会(74808)
社会科(69551)
社会科学(69523)
(62627)
基金项目(60247)
自然(52956)
自然科(51739)
自然科学(51724)
(50913)
自然科学基金(50854)
教育(48327)
编号(44654)
资助(42159)
(35857)
成果(34798)
(34725)
重点(34465)
(33480)
(32157)
国家社会(31035)
课题(30347)
(30252)
创新(30004)
期刊
(107114)
经济(107114)
(68888)
研究(58928)
农业(46455)
中国(45776)
学报(42240)
科学(36972)
大学(32478)
学学(31341)
(28180)
管理(25709)
业经(25501)
(22982)
金融(22982)
(21503)
教育(18947)
问题(15745)
技术(15411)
经济研究(15080)
(14990)
财经(14909)
农业经济(14856)
农村(14584)
(14584)
业大(13178)
(12689)
世界(12348)
农业大学(11845)
社会(11029)
共检索到322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受传统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制定制度甚至创立民主看作是政府的事情。但真正的民主是公民自己的创造和自己努力的结果。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则是实现这种创造的前提。目前,由政府推动的村民自治建设存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乏力,宗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娟  
农业改革的推进使农业经营者呈现以生产力的分化为基础的阶层重塑,这种重塑对农业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过程影响深刻。各阶层因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了异质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中以大资本为基础、以企业式规模经营为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经营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其它阶层的需求之间存在本质性冲突,即资本大生产与家庭小生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并且这种冲突由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层面扩展至了社会层面,加剧了阶层间的冲突。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呈现出反映阶层力量结构的重塑趋势,即朝更有利于资源俘获能力更强的大规模经营者的方向重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殷晶晶  
在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经历变迁,各阶层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重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边缘阶层为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下层位置的群体,对于解析社会结构性质与现实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传统时期农村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道德与伦理为标准,边缘阶层为在家庭与社区层面未能达到公共道德规范要求的群体,他们对主流规范有着一定的认同以及存有为共同体再接纳的空间,因此对社会秩序稳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分化的转型期,村庄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经济收入与财富多寡为标准,"新边缘阶层"主要为缺乏市场能力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的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于既无法将仪式事务办得体面又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被动的向内收缩。"新边缘阶层"日益被主流结构强制甩出,从而积攒起负向情绪,增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冲击的风险。为防止社会结构愈益紧张,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明  余丽梅  邹小容  沙龙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实证考察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参与对其社会阶层认知的影响。采用OLS和Order-Probit估计结果发现,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自评社会阶层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能通过缓解农村居民就医压力、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等方式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知。分组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关系到社会保险提升自评社会阶层功能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村民对社会保障满意度低,即便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也无法带来社会阶层认知的明显提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何慧丽  
农民的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态度也有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前的农民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脱农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在村兼业阶层、规模化经营大户阶层以及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其中在村兼业阶层和大户阶层农民既有可能是合作社发展中核心社员的主要来源,也有可能成为合作社里的边缘社员,而亦工亦农阶层和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的农民则是合作社中普通社员的基本来源。只有深入理解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及其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认识合作社发展的复杂现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渤  王玉庭  李哲敏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农村住房总体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农村住房面积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考虑房屋类型、室内环境等条件后的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成为调节农村住房能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阶层认同的关键变量,截止到2018年,面积更大且更新颖的农村住房更有利于提升高收入群体的社会阶层认同。政府须借此机会完善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制度,探索将常住人口作为农村住房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宣传节约集约的农村住房消费观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宜铮  
农业规模化转型与农地土地加速流转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通过泉村的案例调查发现,农民对农业规模化转型表现出不适应,呈现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经营的张力,在这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完全离乡也不愿放弃土地依附,而是被迫卷入到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出现了空间与心理上的区隔,这种区隔也加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张力。面对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需要构建组织化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其次,要发展服务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后,面对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构,需要再造新的村庄共同体,弥合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失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小芹  简小鹰  
经验调查呈现出: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阶层的关联问题。研究发现:地权变革是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再分配与重组过程。已经严重分化的农民及其对土地不同程度的依赖和流转意愿是土地流转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自发流转塑造出中间阶级,是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发挥着"中间价值"的功能,这种流转模式基于自愿并使流转双方互利共赢,当前地权变革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土地大规模流转则消解中间阶层,从而引发村治困境及农村社会动荡等系列问题,对这种流转模式,在"过密型"农业仍将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必须谨慎对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