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8)
- 2023(9512)
- 2022(8654)
- 2021(8288)
- 2020(6776)
- 2019(15959)
- 2018(16046)
- 2017(31311)
- 2016(17059)
- 2015(19148)
- 2014(19206)
- 2013(19054)
- 2012(17418)
- 2011(15520)
- 2010(15392)
- 2009(13913)
- 2008(13368)
- 2007(11286)
- 2006(9679)
- 2005(8233)
- 学科
- 济(68177)
- 经济(68100)
- 管理(48234)
- 业(45731)
- 企(38694)
- 企业(38694)
- 方法(32676)
- 数学(28348)
- 数学方法(28054)
- 学(17924)
- 农(17121)
- 财(16066)
- 中国(16009)
- 地方(14467)
- 业经(14279)
- 贸(11486)
- 贸易(11481)
- 农业(11435)
- 理论(11224)
- 和(11208)
- 易(11077)
- 环境(10616)
- 制(10567)
- 技术(10446)
- 务(10380)
- 财务(10322)
- 财务管理(10307)
- 企业财务(9796)
- 划(9182)
- 教育(9078)
- 机构
- 大学(239296)
- 学院(237030)
- 管理(98672)
- 济(88586)
- 理学(86614)
- 经济(86542)
- 理学院(85606)
- 管理学(84072)
- 管理学院(83677)
- 研究(77487)
- 中国(55611)
- 京(51164)
- 科学(50905)
- 财(38864)
- 所(38717)
- 农(38334)
- 业大(37741)
- 研究所(35788)
- 江(34833)
- 中心(34804)
- 财经(32202)
- 范(32120)
- 北京(32023)
- 师范(31851)
- 农业(30052)
- 经(29250)
- 院(28690)
- 州(27599)
- 师范大学(26070)
- 经济学(25140)
- 基金
- 项目(170857)
- 科学(134020)
- 基金(123912)
- 研究(123460)
- 家(108221)
- 国家(107321)
- 科学基金(92331)
- 社会(76145)
- 社会科(72000)
- 社会科学(71978)
- 基金项目(67396)
- 省(66800)
- 自然(62243)
- 自然科(60742)
- 自然科学(60728)
- 自然科学基金(59636)
- 划(56491)
- 教育(56006)
- 编号(50770)
- 资助(50555)
- 成果(40361)
- 重点(37782)
- 部(37272)
- 发(35480)
- 创(35247)
- 课题(34452)
- 科研(32815)
- 创新(32748)
- 教育部(31616)
- 大学(31561)
共检索到330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洪奕丰 严恩萍 林辉 周本智 王小明 李晓靖
以Aster DEM和Landsat TM为基本数据,运用遥感、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高程(最大、最小、平均高程)、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地表粗糙度等因子的提取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定量分析浙东地区地貌形态及其土地覆被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浙东地区主要分布低山丘陵、滨海平原两种地貌类型,山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主要山脉大体为SW-NE走向,呈雁行排列;(2)低海拔地区为主,面积比例达94.5%,中海拔面积较小,且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洞宫山一带,但因山体及盆地众多、沟谷交错,地势起伏明显;(3)地表粗糙度、坡度与海拔相关性较好,即地形高程值大的造山带其地表粗糙度、坡度值也较大,反之较小...
关键词:
地貌形态 土地覆被 空间格局 浙东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海国 许俊杰 田燕 鲁鹏 王辉 杨树刚 张小虎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焦作朱庄剖面为研究重点,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和粒度分析方法,研究黄沁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貌演化史及其与古聚落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黄沁平原长期处于泛滥过程中,不适宜人类在此营建聚落。在6 ka B.P.(距今)前后,黄沁平原泛滥过程渐渐结束,区内开始广泛堆积风成沉积物,仰韶晚期聚落开始大量出现,龙山时期聚落数量较前期又增加了近1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古聚落的分布格局与地貌演化密切相关。同时,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总是依据自身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
地貌演化 聚落形态 人地关系 黄沁平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敏 程维明 黄坤 王楠 刘樯漪
基于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2000、2005、2010年京津冀土地覆被数据和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研究2000—2010年间京津冀不同地貌类型单元下土地覆被的时空分异特征,挖掘土地覆被变化主导程度、叠合度、动态度在不同地貌类型单元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貌类型单元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京津冀以耕地转变为城镇用地为主,平原、台地和丘陵城镇扩张加剧,耕地缩减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单元的土地覆被总体变化差异较大,平原、丘陵和小起伏山地的变化较剧烈;林地和草地初期不断扩张,以平原、大起伏山地和丘陵最为典型,后期变化不明显。最后讨论了基于地貌类型单元研究京津冀地区土地覆被变化...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地貌类型单元 京津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民 李占斌 崔灵周 鲁克新 侯建才
分形理论为流域地貌形态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以室内流域模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高精度摄影测量获得的模型流域不同发育时段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分法计算了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维数,并对分形维数与地貌因子沟谷密度和地面割裂度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域地貌形态在无标度区间内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准确的反映流域地貌表面的复杂程度;流域地貌形态在流域发育的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分形维数,并且与沟谷密度和地面割裂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分形维数作为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的量化指标为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中宏观地貌形态因子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永清 李占斌 崔灵周
以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量化方法为主题,分别从图纸描绘、数理统计、土壤侵蚀模型地貌因子、分形地貌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流域地貌形态特征量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阐明了当前流域地貌形态特征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貌形态 特征量化 分形研究 流域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俊峰 丁建成 翁煜炜 张雄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丘陵不平衡指数为负。近30年各地貌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耕地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为负,耕地集约效应和质量效应为正,其中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对鄂东丘陵粮食生产的减量作用达到309.70万t,而复种指数变化对鄂中岗地粮食生产的增量作用达到300.46万t。【结论】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耕地质量效应和耕地结构效应的增量作用正在减弱,数量效应的减量作用在增强,湖北省面临优质耕地减少的种植风险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产量风险。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不同地貌区自然地理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推动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协调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俊杰
本文通过在浙东越村的社会人类学实地研究,首次指出了农民亲子关系中明显与“反馈模式”并存的“代际倾斜”现象,说明他们生养孩子,并不全然是基于市场理性的行为,由此揭示出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作为生命逻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他们此生不可推卸的生命任务,是他们对于祖先的“还债”。正由于生育连带着农民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①在理论上,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中国农民的生育行为;②在现实上,农民会在实际的生育态度与行为上,与政府的人口政策产生深刻的矛盾,从而使行政手段在人口控制中必不可少;③在政策措施上,“养儿防老”问题的解决,只是改变农民这种生育观念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坦
本文首次提出实学伴随新儒学 (即宋学 )而生 ,不仅有“经世致用”之实学 ,而且有“躬行践履”之实学。经济思想是实学的重要内容与学理体现 ,宋代浙东学派讲求实利功效 ,开明清事功实学之先河。文章考辨宋代浙东实学赖以产生的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与学术思想传承 ,通过个案考察具有代表意义的叶适的经济思想诸要论 ,阐释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的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及其在社会形态演进中的历史作用 ,试图对实学的深入研究进行新的尝试。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 ,提出诸多不同于以往学术界成论的认识 ,希望对经济思想史、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经济史、宋史、东南区域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促进。
关键词:
宋代浙东实学 经济思想 叶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丹丹 杨晓梅 苏奋振 杜云艳 孙晓宇 薛振山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以地处海陆交接部位、具有优越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优势的大亚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我国1980年-1986年海岸带调查数据和2004年的908遥感调查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地貌因子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亚湾近岸陆域和潮间带滩涂的开发利用变化受到高程、坡度和地貌成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程和坡度对海湾近岸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农业用地,而地貌成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②大亚湾近岸0~30m高程范围内,各种海湾开发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显著;③大亚湾近岸农用地变化受坡度、高程影响较大,相关系数达到了0.8438和0.6857;...
关键词:
大亚湾 土地利用变化 地貌 相关分析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关键词:
佛寺 浙东诗路 游寺寓寺 宦游 漫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燕 李廷轩 王永东
基于RS和GIS的支持,以名山县为研究案例,分析与探讨西部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城镇扩展的时空特征和不同地貌类型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以期为城镇规划及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975~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区的分布格局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分布区域向海拔较高地区收缩。居民及建设用地在低丘区增长较快,城镇用地大幅增加,成为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重要要素。农业生产活动向地势较高的区域扩展,中丘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水田和旱地成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高丘区旱地分布面积占首位;园地在低山区分布面积有所增加。1999~2005年基本维持1999年景观格局,居民及建设用地继续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彬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浙东地区具有浓郁的渔民俗特色资源,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浙东渔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浙东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文章在论述浙东地区渔民俗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结构功能单一、商业气氛过浓、旅游景区城市化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浙东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开发策略和建议:全面认识渔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打造特色的浙东渔民俗文化旅游区;整合发展,加强浙东渔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加大基础设施...
关键词:
渔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浙东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立平
岩石风化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也可应用于建筑物风化及其抗蚀性的领域。本文从岩石风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参考了大量建筑物风化研究的有关文献,认为建筑物风化研究的思想和实践对地貌学的风化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认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岩石风化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貌学理论与地貌演化领域,也应涉及建筑物风化研究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
岩石风化,建筑物,地貌学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开心 王西平 朱洪生 宁立波
【目的】通过调查南太行丘陵与山地区域植物地境中不同层片植物根群结构、土壤肥力,探究不同地貌形态下植物地境结构特征的差异,为南太行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样方调查及植物地境调查,记录不同地貌形态下植物的各项指标,统计地境剖面植物根群分布,测试地境剖面各土层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等土壤肥分指示性因子的含量。【结果】丘陵区域地下0~30 cm为草本植物根群圈,30~60 cm为灌木植物根群圈,60~100 cm为乔木植物根群圈;山地区域地下0~20 cm为草本植物根群圈,20~40 cm为灌木植物根群圈,40~70 cm为乔木植物根群圈。植物根系数量和土壤肥力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山地区域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属于中等变异,丘陵区域不同土层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不同,属于中等变异或强变异,植物根系空间异质性均属于中等变异。丘陵区域地下30、60 cm左右植物根系的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山地区域地下20、40 cm左右植物根系的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结论】乔灌草植物根系占据不同的地境空间,植物根群圈与土壤肥力对应层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地境剖面垂向上,植物根系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的位置与植物根群圈位置具有相关性。不同地貌形态的土壤资源异质性对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影响显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极度缺乏,生态修复时应注意补充土壤磷肥的含量,根据优势种与亚优势种合理选择植物,本研究可对南太行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植物地境结构 地貌形态 南太行 根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颖瑜
目前,各地都出现了旅游资源开发热。丹霞地貌以其丹崖碧水的秀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发者,一个个国家级、省级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应运而生。因此,确定科学的丹霞地貌和丹霞旅游地貌的定义,对于开发以丹霞地貌为主的风景名胜区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