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06)
- 2023(9470)
- 2022(8454)
- 2021(8012)
- 2020(6593)
- 2019(15630)
- 2018(15615)
- 2017(30220)
- 2016(16549)
- 2015(18477)
- 2014(18513)
- 2013(18409)
- 2012(16706)
- 2011(14951)
- 2010(14785)
- 2009(13376)
- 2008(12756)
- 2007(10823)
- 2006(9390)
- 2005(7910)
- 学科
- 济(65664)
- 经济(65592)
- 管理(46466)
- 业(42643)
- 企(35668)
- 企业(35668)
- 方法(31176)
- 数学(27107)
- 数学方法(26804)
- 中国(18763)
- 地方(15916)
- 农(15878)
- 学(14727)
- 财(14501)
- 业经(13809)
- 理论(11301)
- 环境(11030)
- 和(10803)
- 农业(10759)
- 贸(10451)
- 贸易(10446)
- 易(10070)
- 技术(10002)
- 制(9508)
- 务(9501)
- 财务(9444)
- 财务管理(9430)
- 划(9131)
- 企业财务(8943)
- 教育(8902)
- 机构
- 大学(231465)
- 学院(228948)
- 管理(95857)
- 济(86334)
- 经济(84180)
- 理学(84051)
- 理学院(83112)
- 管理学(81704)
- 管理学院(81306)
- 研究(74926)
- 中国(52450)
- 京(49553)
- 科学(48505)
- 财(37037)
- 所(36552)
- 业大(35199)
- 农(34160)
- 研究所(33778)
- 中心(33432)
- 江(33316)
- 范(31296)
- 北京(31171)
- 师范(31045)
- 财经(30825)
- 经(28008)
- 院(27862)
- 农业(26700)
- 州(26658)
- 师范大学(25481)
- 经济学(24726)
- 基金
- 项目(166110)
- 科学(130691)
- 研究(120819)
- 基金(120362)
- 家(104425)
- 国家(103579)
- 科学基金(89823)
- 社会(74844)
- 社会科(70863)
- 社会科学(70843)
- 基金项目(65613)
- 省(65002)
- 自然(60062)
- 自然科(58653)
- 自然科学(58642)
- 自然科学基金(57563)
- 划(54832)
- 教育(54727)
- 编号(49656)
- 资助(48928)
- 成果(39328)
- 重点(36499)
- 部(35924)
- 发(34896)
- 创(34214)
- 课题(33793)
- 创新(31819)
- 科研(31520)
- 教育部(30742)
- 大学(30741)
共检索到316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訾颖
依据城市流强度分析了浙东北城市群城市流状况,省会城市杭州和计划单列市宁波,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发展相对比较均衡,总体实力较强。嘉兴、绍兴两市具有明显的制造业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经济结构不甚合理。湖州、舟山两市与其他各市比较制造业相对落后,总体实力较弱,应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作用。最后对评价指标和计算模型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城市流 城市流强度 浙东北城市群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莉 张艺航
基于2010—2020年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Kernel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对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从均值水平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加强,已经形成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东部三大集中分布区;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区呈现“低低增,高高减,高低减,低高减”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空间结构性影响逐步增强,随机性影响逐步降低,整体空间差异在减少,但仍存在局部不平衡,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协调、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炼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本文在界定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成渝地区1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重庆、成都;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德阳、内江;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绵阳、南充、自贡、资阳、眉山、雅安、泸州,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成渝城市群城市流优化的对策建议:培育城市群内次一级增长极;构建两圈两群四带,分梯度抓重点发展;跨越行政干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华友 蒋自然
文章从分析浙中城市群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着手,依据城市流强度和倾向度两个指标,分析了浙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城市流结构及其内在功能联系,并对浙中城市群八个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提出了建议。最后,针对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政策响应,即加强浙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促进"聚合主轴线"的形成和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外向度。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城市流 政策响应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喻微锋 蒋团标 刘祎
对云南滇中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昆明和南宁的城市流强度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是最大的,城市的外向功能明显,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昆明对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比南宁更强;同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而北部湾城市群则存在城市发展差距太小的问题。应根据各自特点进一步强化两城市群的城市流,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丽亚 修春亮 冯兴华
基于交通、信息、企业的多元要素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测度"流空间"背景下的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交通及信息流要素在东北城市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联系相对紧密;多元流的城市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省内联系强于跨省域联系,城市跨省域联动发展格局远未形成。②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在多元网络均处于主导性地位,区内辽中南及哈长两大城市群在网络中的发育水平较高。③多元流视角有交通信息型、交通商贸型、信息商贸型、交通信息商贸型四种核心—边缘结构类型,核心城市多分布在城市群内,对网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边缘城市处于从属地位,尚未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阶段。④文章认为资源禀赋、时空压缩、区域经济、政策引导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网络结构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建刚 裘丽岚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以西部地区代表性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流的方法分析城市群内5个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计算并找出不同城市的基础部门和城市流强度,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差异,有着较好的错位发展空间;在具体产业表现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而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成都的城市流倾向度值表明了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次位城市绵阳面临自身内向性发展不足的问题;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分化明显,城市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并提出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简要建议和未来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彬燕 王士君 田俊峰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各项表征值均小于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2与成熟城市群相比,哈长城市群内部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3辽中南城市群虽发育相对成熟,但其核心与外围关系尚不健全,城市流强度落差过大,未形成合理梯度;4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相同的问题是非核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低。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通过规划引领和调控打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双核"、明确分工;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应在强化"双核"的同时培育增长极,增强区域内非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同时,两城市群还应针对城市流结构相似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建立两群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密切群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罗晓云 叶树宁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广州、深圳,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珠海、佛山,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朝 高素英
强化空间联系是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从区域和产业两大维度,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与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联系,但较为松散。京津之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与其他城市联系均相对松散,说明京津两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石家庄、唐山与京津空间联系最为紧密,唐山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城市流不如石家庄,两者依然是京津冀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主要候选者;其余城市与京津的联系强度及城市流都较小,说明其与京津的落差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导致了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较高难度,京津"孤岛"仍将进一步持续。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井岗
城市群与群内高速公路,应在保证城市功能和高速公路的主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双方互动联合,以城市为点,以高速公路为线,以行政和经济区域为范围,发展服务区经济与道口经济,建立物流中心,建设城市经济带。
关键词:
城市群 高速网 城市经济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经南 王存颂 Jefferey Sellers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城市流 长三角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经南 王存颂 Jefferey Sellers
经济全球化以来,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集聚形态。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三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对于内地的城市群则涉及较少。而两者间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选取沿海与内地城市群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构建GIS城市流强度模型,从客运流、信息流两个方面对两大城市圈的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与沿海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内地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较小;在结构方面,沿海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已经发育成熟,形成了多级中心结构,而武汉城市群仍是单中心结构。据此,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旨在提高内地城市群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城市流 长三角 武汉城市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文毅 王磊 张伊娜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增强,然而消费在空间上却存在明显的分割现象。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银联刷卡消费数据,本文首次研究了城市消费及其跨界流动的态势,并通过建立影响消费的边界效应模型对消费的空间分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省级尺度来看,省际边界对城市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即对城际消费流具有消极的屏障效应,而对城市本地消费则为保护效应;从市级尺度来看,城市边界兼具中介效应和屏障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约有一半城市的边界对城际消费流具有积极的中介效应。省级和市级尺度边界效应的背离,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最终受到省际边界屏障效应的影响而出现空间分割。因此,为了减小区域边界的屏障效应,需要加强省级与市级政府的协商,在政策管理上达成一致;同时更要加强省际的沟通协作,促进区域消费的发展和互利共赢局面的实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王鸣 江佳遥 楼铱
基于城市群内部联系视角,重点研究浙中城市群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浙中城市群城市间人口出行相关信息,设计表征城市群人流联系特征的人流指数和出行目的指数,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浙中城市群空间上表现多中心网络状结构特征,功能上呈现多个经济中心并逐步弱化的行政中心结构特征,层级结构表现为扁平化。以此引导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规划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群结构优化和功能互补。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内部联系 人口流动 结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