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2)
- 2023(4098)
- 2022(3468)
- 2021(3201)
- 2020(2691)
- 2019(6109)
- 2018(5849)
- 2017(10365)
- 2016(5909)
- 2015(6920)
- 2014(6577)
- 2013(6536)
- 2012(6520)
- 2011(6022)
- 2010(5971)
- 2009(5363)
- 2008(5119)
- 2007(4614)
- 2006(4133)
- 2005(3807)
- 学科
- 济(21691)
- 经济(21607)
- 学(11403)
- 管理(10876)
- 业(10206)
- 方法(7369)
- 企(7013)
- 企业(7013)
- 地方(6967)
- 农(6809)
- 数学(6090)
- 数学方法(5979)
- 中国(5486)
- 土地(5069)
- 农业(4876)
- 环境(4604)
- 贸(4064)
- 贸易(4059)
- 业经(4005)
- 财(3911)
- 易(3905)
- 和(3760)
- 资源(3757)
- 地方经济(3504)
- 制(3473)
- 生态(3344)
- 问题(3263)
- 发(3127)
- 融(3022)
- 理论(3021)
- 机构
- 大学(89142)
- 学院(87427)
- 研究(42565)
- 科学(33152)
- 中国(30075)
- 农(29244)
- 济(29030)
- 经济(28323)
- 所(25151)
- 管理(24669)
- 农业(23793)
- 研究所(23674)
- 京(21678)
- 业大(21011)
- 理学(20754)
- 理学院(20225)
- 管理学(19573)
- 管理学院(19432)
- 中心(17959)
- 室(16568)
- 院(15993)
- 省(15481)
- 实验(15334)
- 农业大学(15184)
- 科学院(15073)
- 实验室(14815)
- 江(14522)
- 重点(14127)
- 北京(13723)
- 范(13343)
- 基金
- 项目(65882)
- 科学(49773)
- 基金(47907)
- 家(47774)
- 国家(47453)
- 研究(37922)
- 科学基金(36967)
- 自然(28969)
- 自然科(28161)
- 自然科学(28147)
- 自然科学基金(27615)
- 基金项目(25428)
- 省(24992)
- 划(23949)
- 社会(21356)
- 社会科(19897)
- 社会科学(19890)
- 资助(19388)
- 计划(17138)
- 重点(16736)
- 科技(16170)
- 教育(16045)
- 发(15030)
- 科研(13621)
- 专项(13223)
- 部(13173)
- 编号(13040)
- 创(12946)
- 农(12936)
- 创新(12379)
共检索到135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超 李晓婷 项晓铭 刘玮玮 李婷婷
【目的】因研究区、研究数据、研究时段选择不同,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演变认识存在学术分歧。沙地腹地和边缘交错区的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待厘清。【方法】本文设置戈壁风蚀荒漠区为背景区,将沙地及周边区域分为沙地核心区和4种过渡类型区,基于长时序GIMMS NDVI3g v1.0(1982—2015年)数据集,结合气候、灯光、人口和畜牧业数据,分析了核心区及生态交错区植被物候、NDVI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1)沙地植被物候存在地带性差异:植被返青期(SOS)由东向西推迟,枯黄期(EOS)由西向东推迟,生长期(LOS)介于158~196 a之间,区内地带性差异达到38 d。(2)沙地植被增长率具有空间差异性:浑善达克沙地NDVI整体以0.00021/10 a的速率增加但不显著,各区NDVI增长速率有差异,最低增速与最高增速相差17倍。浑善达克沙地有向西、向南扩张,向东、向北收缩趋势。(3)沙地气候呈暖干化趋势:34年来气温以0.3℃/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降水以-14.0 mm/10 a的速率波动下降,各区植被对气温的敏感性高于降水。(4)沙地植被变异系数具有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波动较低,90年代相对稳定,21世纪前15年正向变异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的东部边界变异系数小,而裸地较多、植被单一的西部、北部边界,变异系数大。(5)沙地植被响应人类活动不显著:NDVI与单位人口密度、灯光亮度不相关,与单位绵羊密度及总食草牲畜密度局部相关,NDVI与人类活动总体不显著相关。【结论】34年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及其生态交错区积极响应气候波动,NDVI虽在21世纪有所改善,但也仅仅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庆锁 张玉发 罗菊春 冯宗炜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雪 郝玉光 辛智鸣 段瑞兵 张冉浩 马媛 刘芳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区出现灌丛化现象后,灌丛沙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保育功能和防风固沙作用。[方法]该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丛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3种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和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其沙堆形态发育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以及与植物灌丛形态特性和固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丛沙堆均为圆锥状,其沙堆高度随沙堆半径的增加呈对数曲线增加,即在沙堆形态较小时,随着沙堆半径的增大,沙堆高度增加较快,而随着沙堆底面积不断增大,沙堆高度变化就会趋于稳定且增加速度降低,整个沙堆在水平方向的延伸速度大于垂直方向;沙堆形态参数之间以及与灌丛形态参数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随着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沙堆高度、半径、底面积和体积均呈显著增加(P<0.05),3种灌丛沙堆体积和固沙率差异性显著(P狭叶锦鸡儿>长柄扁桃;灌丛使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或聚集在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粒径(狭叶锦鸡儿(2.259)>长柄扁桃(2.149)>裸沙地(2.057)。[结论]灌丛越大,沙堆体积越大,灌丛下沉积细物质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大,植物固沙能力越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晓庆 李维红 金艳梅
为了探讨麻叶荨麻必需矿物元素的积累与季节变化,及其必需微量元素在土壤、家畜体内的盈缺状况,选择浑善达克沙地野生麻叶荨麻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季节钾(K)、钠(Na)、钙(Ca)、镁(Mg)、铁(Fe)、锌(Zn)、铜(Cu)、锰(Mn)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麻叶荨麻中矿物元素含量高,富含Ca、Mg、K、Fe;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依次为K>Mg>Ca>Na,Fe>Mn>Zn>Cu;随着季节变迁,Ca、Mg、K、Fe、Zn、Cu、Mn含量呈降低趋势,Na则呈升高趋势。全年土-草-畜中铁含量充盈,但春季家畜大量采食可能会发生铁中毒;春夏季植物中的锌、锰量在正常范围内,锰可满足牛的需要,但秋冬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玉福,蔡强国
位于首都圈北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威胁京津地区的一个主要风沙源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的荒漠化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对该区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荒漠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整个沙地荒漠化状况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虽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被看作是该区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只有揭示人类生产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才能深刻认识荒漠化的成因,才有望对防治荒漠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问题需要开展的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潜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荒漠化动态与监测、荒漠化机理、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承载力确定。
关键词:
荒漠化 人类活动 防沙治沙 浑善达克沙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振 李红丽 董智 李钢铁 万玲玲 岳永杰
以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2种生境下榆树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生长阶段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丘间低地种群整体在<10m的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幼树和中龄树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而成熟树呈现聚集分布;各发育阶段间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在小尺度上,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空间关联性微弱;固定沙丘榆树种群均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种群呈现随机分布趋势;中龄树和成熟树间在小尺度上呈正关联,各个发育阶段间在大尺度上空间关联性很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笑春 仝川 陈智 叶立国 董华 刘敏 张君 聂馥玲
草地生态系统既是我国北方众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我国北疆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 ,但这一“绿色生态屏障”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面积、程度和速度都在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植被的人为干扰和破坏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因素 ,本文基于此对恢复退化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进行初步的讨论 ,进而提出 :草 +草≠草原。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马爱国
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广、危害重、治理难度大。造成土地沙化是长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经半个多世纪的治理,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文章指出,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当前在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经验,提出了沙地治理的有效途径,建立以人为本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沙地治理 成效 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金旻 贾志清 卢琦
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东南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研究示范区通过实施沙地植被恢复与保育技术、流动沙丘地膜固沙和灌木造林综合治沙技术、窄行多带式防风固沙林综合营造与经营技术、草地天然植被保护及现代草地畜牧业高效经营技术,形成了农牧交错区具有特色的沙地治理和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综合治理,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增加33%,地表粗糙度增加183%~246%,土壤风蚀减少90%以上,风季1.5 m高处空气含尘量降低56.3%~80.1%,空气湿度增加2.4%~9.1%,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了37%~97%,产鲜草量由原来的4 500 kg.hm-2提高到27 000...
关键词:
多伦县 治沙模式 综合效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谋 李勇 潘胜 白宪洲 黄润秋
受全球变暖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呈现出暖干化趋势。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对高原腹地植被生长发育具有消极意义 ,导致该区牧草质量和数量的下降。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 ,更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 (牧业经济 )发展的对立。本文对受气候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 ,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地逆行演替的原因及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对气候暖干化模式下可持续的利用高寒草地资源提出了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国栋 蔡京艳 王贤 董智 范建友 陈平平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为有关的防治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化成因 驱动力 防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晶晶 黄荣凤 李钢铁 侯向阳 秦艳 张国盛 刘洪娥 Oxana Vishnyakova
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的天然沙地榆为材料,测定沙地榆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分析其偏心生长状况、径向生长规律和径向生长动态,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保护和天然更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宝绍岱和那日图生长的沙地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心生长,且偏心形态比较复杂,形状不规则;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径向生长过程中均出现了2个生长高峰期,其中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的径向生长规律非常相似,2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完全一致,径向累积生长曲线均呈双S型;早材宽度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幅度很小,高峰期出现的时期与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相差比较大,累积生长曲线呈线型;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径向生长 生长动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昕蕾 范云飞 康德奎 何玉江 王素芬
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带,地形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在气候急剧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地区植被水碳通量变化复杂。为探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生态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表征植被水、碳通量,探究气候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下2000—2020年河西走廊ET0与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植被水碳通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气候趋于暖湿,土地利用变化加速的背景下,2000—2020年ET0与NPP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长分别是ET0与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ET0均值空间格局特征为“西高东低”,NPP均值为“南高北低”。气候变化加剧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蒸散发,人类活动使得21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小,其对区域植被水碳通量的干预作用大,植被生产力显著增加,因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水碳通量 气候 土地利用 生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 刘新月 母艳梅 刘鹏 贾昕
【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析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1)物候指标的多年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SOS平均在第(140±15)天(儒略日),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逐渐提前;EOS平均在第(291±6)天,从北向南逐渐推迟;LOS平均在(151±18) d,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长度逐渐延长。(2)物候指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SOS呈现提前趋势(0.58 d/a);EOS呈现推迟趋势(-0.25 d/a);LOS呈现显著延长趋势(0.83 d/a)。物候长期趋势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总体上由西向东逐渐变慢。(3)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SOS、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受同样的气象因子影响。毛乌素沙地S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呈负相关,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季前累计降水呈正相关。【结论】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毛乌素沙地SOS与LOS分别呈现提前和延长的趋势。SOS的提前和EOS的推迟导致LOS呈现延长的趋势,且西部区域LOS延长的速率高于东部区域;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在降水较多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而在降水偏少的西部地区,SOS和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主要受降水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长期趋势 年际波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