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4)
- 2023(16269)
- 2022(14042)
- 2021(13024)
- 2020(10662)
- 2019(24425)
- 2018(24259)
- 2017(46281)
- 2016(25047)
- 2015(27844)
- 2014(28055)
- 2013(27901)
- 2012(26049)
- 2011(23759)
- 2010(24015)
- 2009(21994)
- 2008(21233)
- 2007(18645)
- 2006(16601)
- 2005(15044)
- 学科
- 济(119610)
- 经济(119498)
- 管理(68005)
- 业(64519)
- 企(51605)
- 企业(51605)
- 方法(44989)
- 数学(38754)
- 数学方法(38362)
- 中国(32135)
- 地方(30666)
- 农(28792)
- 学(25953)
- 业经(25155)
- 财(23520)
- 农业(19864)
- 制(19023)
- 贸(18130)
- 贸易(18114)
- 环境(17488)
- 易(17398)
- 地方经济(17391)
- 融(17346)
- 金融(17343)
- 银(17285)
- 银行(17241)
- 和(16887)
- 理论(16803)
- 行(16644)
- 技术(16145)
- 机构
- 大学(362090)
- 学院(360761)
- 济(150429)
- 经济(147174)
- 管理(138212)
- 研究(131020)
- 理学(118645)
- 理学院(117158)
- 管理学(115152)
- 管理学院(114499)
- 中国(96241)
- 科学(81550)
- 京(78506)
- 所(67209)
- 财(66957)
- 研究所(61159)
- 农(60201)
- 中心(57621)
- 业大(53673)
- 江(53157)
- 财经(53130)
- 北京(50275)
- 范(49750)
- 师范(49282)
- 经(48245)
- 院(47569)
- 农业(46984)
- 经济学(45645)
- 州(43576)
- 经济学院(40752)
- 基金
- 项目(243342)
- 科学(191133)
- 研究(176249)
- 基金(175876)
- 家(154058)
- 国家(152783)
- 科学基金(130437)
- 社会(111692)
- 社会科(105916)
- 社会科学(105885)
- 省(95474)
- 基金项目(93684)
- 自然(84581)
- 自然科(82604)
- 自然科学(82585)
- 自然科学基金(81073)
- 划(80129)
- 教育(79878)
- 资助(72155)
- 编号(70581)
- 成果(57593)
- 发(55510)
- 重点(54756)
- 部(52919)
- 创(49739)
- 课题(49687)
- 创新(46460)
- 科研(46136)
- 国家社会(45994)
- 教育部(45095)
- 期刊
- 济(174781)
- 经济(174781)
- 研究(112757)
- 中国(72208)
- 学报(58404)
- 农(55346)
- 科学(54310)
- 管理(52218)
- 财(48550)
- 大学(43601)
- 学学(41080)
- 教育(40168)
- 农业(38598)
- 融(33242)
- 金融(33242)
- 技术(31311)
- 经济研究(28497)
- 业经(27431)
- 财经(26237)
- 经(22526)
- 问题(22520)
- 业(19828)
- 图书(18776)
- 技术经济(18628)
- 科技(17585)
- 理论(17258)
- 现代(16646)
- 资源(16350)
- 商业(16188)
- 版(15949)
共检索到546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钰 刘雷 任建兰 来逢波
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县域尺度为视角构建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济南都市圈34个县市为例,构建11种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组合类型,得出以下结论:①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区域差异较大,以低可达性和较高可达性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以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为主;②34个县市的交通经济组合类型分为11类,以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型为主;③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县市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研究济南都市圈县域尺度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格局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选取1993、1999、2005和2011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引力模型,计算南京都市圈的可达性、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深入研究南京都市圈空间联系格局和空间联系方向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可达性改善显著,平均可达性提高明显,但各城市可达性提高的幅度差别较大;(2)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联系格局由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南京成为区域经济联系中心城市;(3)从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来看,南京是区域空间联系的集聚中心,与其它城市形成了众星捧月的空间联系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慈福义
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我国各地对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普遍的盲目性。文章探讨了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及其在济南都市圈的应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张力丹 陈方 崔梅
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模型,对自驾游发展水平和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其中,最短时间可达性为玉溪市(5.5h),最长时间可达性为迪庆藏族自治州(10.26h)。2自驾旅游流网络主要呈现放射状,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基点辐射式结构,节点连接性弱,网络结构松散。3云南省自驾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特别是迪庆、德宏与西双版纳等地呈现低度耦合、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云南省交通网络与自驾游尚未形成相互协调,交通对自驾游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且部分区域的交通网络仍不能满足自驾游发展的需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琴 黄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地位,经济圈内各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研究是协调稳定发展、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基于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47个县域的28个指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整体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社会发展水平且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双核心"的分布特征。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上,耦合度整体较高;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度失调-基本协调的过渡时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呈现出"双核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高-高集聚显著区分布于成渝"双核心"处。在影响因素上,社会因素主要为城镇化率和基础教育。提出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同方向地协调发展,缩小各区县与"双核心"的发展差距,充分发挥"双核心"的辐射作用、推动"双核心"相向发展;同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就业环境与减少市民化制约障碍,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媛
近年来,新城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城市发展政策。在高铁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设高铁站成为各地新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市场可达性是影响企业和居民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两方面探讨市场可达性对高铁通车后站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匹配到约1平方公里栅格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2009—2014年新设高铁站数据,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高铁站区的经济活动密度相对于邻近区域并没有显著提升。利用高铁、铁路、公路网络构造了随时间可变的城市可达性指标,并利用高铁站到市中心距离衡量到城市就业中心的可达性,结果显示,高铁站区的经济发展显著依赖于城市可达性和市中心可达性。上述结果说明,新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对于来自城市外部和内部的集聚经济的利用。尽管高铁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提升能为周边区域创造经济集聚,但受制于远离市中心的区位选择,低水平的城市中心可达性大大限制了目前高铁站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高铁新城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樊新生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相对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指标在对各县市可达性及改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各县市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县市可达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平均可达性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向外围地区递减的态势,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逐步拓展,交通干线指向性明显,平原地区可达性优于山区、丘陵或盆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可达性变化幅度也不均匀,可达性水平较差的地区改善程度明显,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推动地区间可达性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可达性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怀宇 刘江浩
促进湖南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当前绿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利用绿色经济四面体模型构建湖南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采用AHP-熵权法赋权结合加权平均法对湖南各市州2010-2017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ESDA)研究了各市州的绿色发展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绿色发展状态良好,其中长沙和株洲发展水平较高,而湘中地带与湘西州发展迟缓;在发展状况空间分布上,形成了湘东与湘西地区两级分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关联性上,市州间正向空间关联逐步演化为离散与分化,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集聚性出现弱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慈福义 孙兵
本文重点研究都市圈循环型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以山东省济南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循环型农业 产业布局 济南都市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连港慧 徐蔼婷 汪文璞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然形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瑶 陈辉民 曾志文
数字经济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1)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总结其时空特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各因素对数字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差异逐年缩小;(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具有“下游恒高上中游略低”的特征,局部以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为主;(3)产业结构升级、开放水平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教育水平与城市化建设强度提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坚持一体化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等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凌 邹建辉 刘淑敏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发展质量、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三个维度构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规律、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间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明显;从全国看,城镇化、创新驱动、外商投资、互联网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偏差,东部地区最为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