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4)
2023(10301)
2022(8371)
2021(7774)
2020(5926)
2019(13838)
2018(13330)
2017(23712)
2016(13839)
2015(15503)
2014(15436)
2013(14400)
2012(13636)
2011(12616)
2010(12747)
2009(11140)
2008(10665)
2007(9592)
2006(8694)
2005(8055)
作者
(35953)
(29762)
(29733)
(28188)
(18983)
(14268)
(13589)
(11731)
(11557)
(10813)
(10101)
(9967)
(9523)
(9523)
(9309)
(9274)
(8994)
(8873)
(8759)
(8533)
(7738)
(7424)
(7170)
(6937)
(6888)
(6665)
(6660)
(6614)
(6084)
(5966)
学科
(50930)
经济(50881)
管理(31802)
(30163)
中国(24273)
(22002)
企业(22002)
教育(20592)
地方(18478)
(16502)
方法(13694)
业经(13348)
(12230)
农业(11655)
理论(11390)
数学(11149)
(11012)
数学方法(10977)
(10923)
地方经济(10323)
技术(9848)
发展(9701)
(9573)
(9524)
金融(9524)
(9368)
银行(9359)
(9203)
(9083)
贸易(9070)
机构
学院(180529)
大学(179852)
研究(68668)
(68274)
经济(66600)
管理(60671)
理学(51000)
理学院(50268)
管理学(49366)
管理学院(49004)
中国(46499)
(40562)
科学(39573)
(36068)
师范(35854)
(33984)
教育(33781)
(32055)
研究所(30497)
中心(30350)
(30135)
师范大学(29202)
(26952)
北京(26753)
(25021)
技术(24876)
财经(24623)
(24273)
业大(22927)
职业(22431)
基金
项目(114774)
研究(94913)
科学(92387)
基金(77770)
(66110)
国家(65317)
社会(58483)
科学基金(55789)
社会科(55235)
社会科学(55229)
教育(50975)
(48172)
编号(41714)
(41528)
基金项目(39973)
成果(36084)
课题(33121)
自然(31812)
(31789)
自然科(31080)
自然科学(31075)
自然科学基金(30468)
资助(30271)
(27917)
重点(27666)
(26395)
发展(26235)
规划(25813)
(25710)
(24562)
期刊
(83489)
经济(83489)
研究(67053)
教育(57905)
中国(52082)
(26167)
管理(23670)
学报(23314)
(23166)
科学(22430)
技术(20871)
大学(19375)
农业(18430)
(17346)
金融(17346)
学学(16458)
职业(16058)
业经(15724)
经济研究(13480)
财经(11766)
(11118)
论坛(11118)
技术教育(10901)
职业技术(10901)
职业技术教育(10901)
问题(10527)
(10337)
(10289)
(9876)
图书(9171)
共检索到297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嵩  
<正>日前,在教育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部区会商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由此,对如何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探讨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日益凸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契合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诉求。在当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综合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重点审视五个维度。一是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职业教育的一大属性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专业设置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重点对接国家、地区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优先考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专业的发展。同时,要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二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越高,其生命力就越强。通过政府主导,积极建设与产业界、行业企业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环境、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伴随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也由规模化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宗明义指出,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法。2024年5月1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茜雯   徐国庆  
在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职业教育亟待主动求变的教育逻辑以及学生培养回归教育本真的理论逻辑三重逻辑影响下,需重构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当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陷入多方面误区,对此,需要重新澄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真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适用性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以职业教育外适性、内适性以及个适性三维和谐质量评价观为指导,形成“三维”互动的职业教育质量测度的系统分析框架,构建由“社会发展需要、职教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3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维度以及36个观测点组成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凡华  
<正>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引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和重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3月28日,教育部举办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推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其中一项是“开发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4月27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面向职业教育应用场景的“商业职业教育大语言模型”。不久前,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大语言模型已渗透进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语言模型是一种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并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摘要、问答、翻译等。它的底层使用多个转换器模型,这些转换器由具有自注意力功能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可以从一系列文本中提取含义,并理解其中的单词和短语之间的关系。目前全球重要的大语言模型产品有OpenAI的ChatGPT、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巴巴的Qwen-Max、Meta的LLaMA模型,等等。我国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蔡文伯   徐晓晶  
我国已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测算2014-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全国各区域各省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与区域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空间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基于此,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扬长补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提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布局,以资源投入为牵引,缩小区域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因地制宜,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差异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志强  
文章针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设计,从个体、组织和社会层面划分“入学机会”“教育条件”“办学质量”“创新驱动”“社会贡献”5个维度构建包含19个测度指标的体系框架,运用熵权法对2012—2021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分类测度。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地区增速表现为“西部>东部>全国>中部”;在空间差异测度中,东部地区的组内差异较大,组间差异呈“东-西>东-中>中-西”的非均衡态势,且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空间关联测度中,空间集聚特征存在两极分化,“高高”集聚省份多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多在西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刘一康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情况,文章通过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包含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并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得到各年份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下降分布;同时,在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友好方面,各省份的水平分布较为集中,基本实现均等化,而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进步等方面,东部发达省份仍表现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廖晓玲  邓又军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利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及其构成指标进行省际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分析各构成指标,发现我国经济活力、创新效率和绿色发展指数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且创新效率和经济活力指数呈现低水平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绿色发展指数呈现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亚雪  田成诗  程立燕  
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刻不容缓。本文采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01—2017年99个国家的数据,在"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加入稳定发展指标,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明显优于非洲国家;某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与各分系统水平表现不一致: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表现相对最优,但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表现相对较差;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一致性,说明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全球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等政策促进全球经济协同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利军  陈梦冬  
文章以新阶段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选取34个指标构建省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分维度、分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间创新、开放维度差异较大,协调和绿色维度相对均衡,共享维度高低错落。各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显示: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大,且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距逐渐缩小,发展失衡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指数平滑法得到的2025年预测值,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得到提升,区域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Markov链分析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揭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0年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年均3.72%的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各地级市表现出由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转移的动态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正向空间聚集为特征的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既存在向更高等级转移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向下转移风险,且邻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空间溢出效应越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是组内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解柠羽  韩清艳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向阳  汪洁  刘备  
高质量的流通体系能更大范围联接生产和消费,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在“十四五”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评价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熵权法测算213个城市2011—2019年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空间莫兰指数检验法、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存在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华东、华北、华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华中、西南、东北地区虽然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长态势明显;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差异逐渐扩大,地区间交叉重叠问题是造成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呈现空间聚集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应通过促进流通业提质增效,摒弃粗放发展方式;聚焦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问题,推动流通业协调发展;注重焦点城市溢出资源的承接与利用,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业数字化建设,促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建国   李悦  
为更好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定量分析,文章从4个维度选取13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对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区域层面,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国水平,地区整体水平提升速度快、差距小;中部地区稳步提升,极化现象明显缓和;西部地区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3)不同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同时,邻近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本省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跃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瑶  李磊  刘俊霞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面板熵值法测度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核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方法分析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我国“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发展之间存在明显脱节;2008年以后,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表现为先降后升,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则相对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