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40)
2023(14856)
2022(12122)
2021(10751)
2020(8760)
2019(19607)
2018(19268)
2017(36708)
2016(19124)
2015(21218)
2014(20932)
2013(20667)
2012(19218)
2011(17459)
2010(17294)
2009(15718)
2008(14714)
2007(12607)
2006(11193)
2005(10120)
作者
(54106)
(45578)
(45052)
(42929)
(28950)
(21635)
(20446)
(17759)
(17367)
(15851)
(15611)
(15237)
(14392)
(14211)
(14068)
(13806)
(13517)
(13008)
(12988)
(12814)
(11400)
(10989)
(10878)
(10596)
(10412)
(10176)
(9815)
(9495)
(9017)
(8852)
学科
(105632)
经济(105549)
管理(51354)
(49222)
(38335)
企业(38335)
方法(37386)
数学(33334)
数学方法(32949)
中国(26976)
地方(26904)
(23640)
业经(23143)
(18320)
(18160)
农业(16488)
地方经济(16231)
(15392)
贸易(15381)
(15033)
金融(15032)
(14799)
环境(14552)
(14355)
银行(14340)
(14323)
产业(14052)
(13944)
(13885)
(12921)
机构
学院(272776)
大学(271096)
(125302)
经济(123081)
管理(105404)
研究(97358)
理学(90467)
理学院(89455)
管理学(88011)
管理学院(87479)
中国(74115)
科学(56610)
(56544)
(54154)
(47382)
中心(45130)
财经(43257)
研究所(42989)
(40826)
(40322)
经济学(39774)
(39411)
业大(36822)
(36404)
师范(36047)
(35772)
经济学院(35594)
北京(35501)
财经大学(32185)
(32056)
基金
项目(185670)
科学(148609)
研究(136933)
基金(136540)
(118582)
国家(117636)
科学基金(102257)
社会(90925)
社会科(86528)
社会科学(86513)
(72146)
基金项目(71546)
自然(63678)
自然科(62223)
自然科学(62211)
教育(61495)
自然科学基金(61065)
(60489)
资助(54702)
编号(54163)
(45809)
成果(42445)
重点(42344)
(40859)
国家社会(39042)
(39026)
课题(37075)
发展(36825)
创新(36593)
(36234)
期刊
(142161)
经济(142161)
研究(84045)
中国(52990)
管理(40338)
(39993)
学报(37366)
科学(36977)
(36895)
大学(29562)
学学(27934)
(26445)
金融(26445)
技术(26201)
教育(25532)
农业(25525)
经济研究(24152)
业经(22369)
财经(21603)
(18738)
问题(18241)
技术经济(15259)
统计(14456)
(13742)
世界(13578)
(13555)
(12981)
商业(12888)
理论(12866)
资源(12811)
共检索到415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喆  陈胤默  张明  
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度量是制定合理战略政策的前提。面对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已有指数并不能达成统一结论,且无法兼顾时空范围。本文尝试从数字技术(Technology)、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数字市场(Market)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四个维度构建TIMG指数,测度2013~2019年全球108个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本文研究发现:第一,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主要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治理提升所推动;第二,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是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前三的国家,但其在具体的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上存在差异;第三,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与各国(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近年来,不同收入国家(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收敛。与其他国内外数字经济指数相比,本文编制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不仅能体现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方面存在的优势,也能客观反映中国在数字技术、数字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天健  
历经70年的探索与前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总结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关于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故事提升到理论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经济总量、城市化、居民生活、就业、城市群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由此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特征化事实:第一,持续的经济体制改革真正释放了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第二,快速城市化和人力资本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城市群崛起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慕娟  马立平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勇   岳依洋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文章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地理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索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特征、来源及演化趋势。研究发现:2015—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平衡发展特征;省际不平衡程度呈降低趋势,但东西部、东中部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上升,数字产业化不平衡程度最高;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增大导致不平衡程度上升,呈现“东快西慢”态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俊   付鑫  
数字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加速升级和演变的新趋势,数字贸易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数字经济资源来重塑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的发展升级亦有助于培育数字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文章基于跨境电商及数字服务贸易视角,在深入分析数字贸易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机理与典型事实的基础上,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及数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强数字贸易平台载体建设、拓展数字贸易发展朋友圈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以数字贸易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皓明  翟明伟  刘大平  王士君  
基于转变目标、转变动力、转变约束、转变成果依次递进的逻辑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的指标体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转变过程的相似性,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5级,并分别对2000—2011年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和提高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势总体向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低,其中发展阶段较高的一级和二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分化的趋势,发展阶段较低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各级区域在转变成果方面的差距都相对较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和转变约束方面,其中区域随着级别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表现出由主要体现在转变约束方面向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方面转变的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栋  刘小瑜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的理论基础,构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18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格局,并分解其区域差距。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相关性明显,皖东地区为热点区,长江中游地区为次热点区,豫北和赣南地区为次冷点区,湘西、豫南、皖北、晋南和晋北地区为冷点区。(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变化较大,层次间的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柏培文  喻理  
大量文献聚焦于数字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创新增加和组织结构改善等收益,但少有文献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间竞争加剧、成本压力上升等负面影响。本文使用企业的价格加成作为上述两种效应净值的综合反映,构造可变价格加成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价格加成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本文使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新近发展的不完美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价格加成,不完美工具变量法估计的稳健上界为-0.19%。机制分析显示,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增加和企业对成本压力的不完全转嫁是重要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数字化程度较低、融资约束较紧、成本节约能力较弱的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价格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了企业价格加成的离散度,显著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发现对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柏培文  喻理  
大量文献聚焦于数字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创新增加和组织结构改善等收益,但少有文献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间竞争加剧、成本压力上升等负面影响。本文使用企业的价格加成作为上述两种效应净值的综合反映,构造可变价格加成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价格加成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本文使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新近发展的不完美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价格加成,不完美工具变量法估计的稳健上界为-0.19%。机制分析显示,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增加和企业对成本压力的不完全转嫁是重要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数字化程度较低、融资约束较紧、成本节约能力较弱的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价格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了企业价格加成的离散度,显著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发现对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   蔡增正  
本文使用了“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概念,从而归纳了其性质特征,并回顾了“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变迁,进而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分离的世界经济格局,最后指出了中国作为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性质、特征及趋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三希    刘希    豆江利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引擎。目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由美国、中国和欧盟主导的三极格局,它们在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和规范治理等领域塑造了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在此格局中,中国正面临数字技术压制、数字治理话语权缺失及“去风险化”和“竞赢”政策等的挑战。为此,从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中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反制技术封锁,利用本土实践优势推进自主创新,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合理借鉴欧盟数字经济监管经验,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模式,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兼顾规范与促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产业政策,坚持开放包容理念,积极化解数字产业政策打压风险;把握东盟数字服务业市场的出海机遇,深化数字经济的国际发展布局;消除美国对华数字经济的区域隔阂,推动构建全国数字经济统一大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巫景飞  汪晓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由于缺乏权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学者们一直面临“数字经济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尴尬境地。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并实施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分类标准,对各省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利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了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时空特征。研究发现,2009—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猛,各项子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较而言,数字要素驱动业发展速度略低于其他三个子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南方优于北方,而且区域不平衡有持续扩大趋势。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苏冰杰  卢方元  朱峰  李彦龙  
基于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动态演化与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更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动态演化显示,整体上中国各省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变化速度状态表现为上升趋势,相较于中西部,东部拥有更大的速度变化状态。地区前期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的一阶滞后、政府科技投入均会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地区规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此外,不同线性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马瑞  
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反映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广东省21个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反映其十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广东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波动性。从数字经济发展时空分布情况来看,进入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的城市长期以来稳定不变,而进入第三、四、五梯队的城市有所调整变化。据此,本文从政府、产业与企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博文   周世军  
为了厘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文章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检验,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与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及演变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且北京、上海、广东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2)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各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其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最大。(3)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决定,其贡献率约占70%,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约占30%;从内部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最大。(4)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各地区的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高-高或低-低集聚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