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6)
2023(3058)
2022(2549)
2021(2015)
2020(1657)
2019(3630)
2018(3303)
2017(5074)
2016(3324)
2015(3594)
2014(3587)
2013(3493)
2012(3344)
2011(2962)
2010(2930)
2009(2649)
2008(2689)
2007(2477)
2006(2077)
2005(1818)
作者
(13278)
(11029)
(10965)
(10525)
(6785)
(5350)
(5034)
(4437)
(4249)
(4040)
(3944)
(3729)
(3668)
(3666)
(3647)
(3494)
(3395)
(3385)
(3324)
(3147)
(3028)
(2762)
(2757)
(2532)
(2519)
(2465)
(2432)
(2384)
(2369)
(2345)
学科
(10173)
经济(10166)
管理(8377)
(6952)
(5999)
方法(5738)
(5491)
企业(5491)
数学(4889)
数学方法(4684)
(2860)
中国(2695)
(2611)
(2572)
(2320)
财务(2305)
财务管理(2300)
(2220)
企业财务(2210)
业经(2185)
(2154)
植物(2114)
农业(1982)
理论(1955)
环境(1939)
(1845)
生态(1843)
贸易(1838)
(1787)
地方(1653)
机构
大学(50663)
学院(49996)
研究(20695)
科学(17373)
(17008)
管理(15454)
(14135)
中国(14121)
业大(14112)
农业(13806)
经济(13694)
理学(13328)
理学院(13121)
管理学(12442)
(12420)
管理学院(12383)
(12308)
研究所(11692)
农业大学(9329)
中心(8991)
(8931)
(8886)
实验(8421)
(8118)
实验室(8097)
(7995)
技术(7959)
北京(7880)
重点(7641)
(7204)
基金
项目(39095)
科学(28629)
基金(27155)
(27091)
国家(26948)
研究(21477)
科学基金(21357)
自然(16869)
自然科(16436)
自然科学(16428)
自然科学基金(16103)
(15861)
(13874)
基金项目(13493)
资助(12373)
社会(11454)
社会科(10909)
社会科学(10904)
科技(10229)
计划(10153)
教育(9836)
重点(9641)
科研(8285)
(8131)
专项(7866)
编号(7329)
(7247)
(7184)
创新(6964)
(6548)
期刊
学报(17816)
(15165)
(13043)
经济(13043)
科学(12745)
大学(12469)
学学(12150)
研究(11271)
中国(10625)
农业(10415)
业大(6147)
(6102)
林业(5666)
管理(5435)
教育(5059)
(4777)
农业大学(4654)
统计(4601)
技术(4599)
(4343)
自然(3762)
(3753)
决策(3577)
科技(3561)
中国农业(3282)
自然科(3194)
自然科学(3194)
科技大(2685)
科技大学(2685)
资源(2658)
共检索到72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秀玲  杨雪媛  杨梦尧  仲禹璇  李辰  张桐  刘玉军  
以7种重庆市绿化基调树种为例,将滤膜过滤称质量优化为滤膜分级(10、2.5μm)过滤称质量,并与数学比例关系换算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PM2.5,直径≤2.5μm)等大气颗粒物质量的方法。该方法不直接进行PM2.5的收集和称量,回避了单独采用滤膜过滤称质量时,由于PM10或PM2.5中粒径、质量极其微小的颗粒被滤掉而导致PM10或PM2.5不能完全被收集和准确称量的缺点。该方法所需仪器设备简单,普通实验室便具备,同时也克服了利用显微仪器观察并量算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局限性。用通过120目筛的土壤样品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欢欢  曹治国  贾黎明  李秀忠  郝利峰  刘金强  王华  席本野  
【目的】以银杏为例,在常规叶片清洗方法的基础上,定量评估增加超声波清洗步骤在植物叶片表面大气颗粒物完整收集中的效果和必要性,为本研究条件下的银杏叶片确定最佳超声波清洗技术参数组合。【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清洗(浸泡+搅拌—刷洗)+超声波清洗;6个超声时长(1、2、3、5、10、20 min)和4个超声功率[200(40%)、300(60%)、400(80%)、500 W(100%)]组合成24种处理方法对叶片(雨后4天采样)进行清洗;然后,测定或观察每个洗脱步骤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比例、洗脱液颜色变化、叶绿素析出量和叶表面颗粒物残留情况,来判断加入超声清洗的必要性。【结果】1)在40%、60%、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曦  谢高地  张建辉  张昌顺  史宇  王帅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2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4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浩栋  陈亚静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_(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_(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_(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_(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_(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_(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_(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_(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_(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_(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_(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图5表6参3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会霞  王彦辉  杨佳  谢滨泽  石辉  
【目的】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在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4级层次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污染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23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经水洗、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不同孔径滤膜上滞留的颗粒物质量,用扫描仪测出叶单面面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PM2.5等颗粒物(总颗粒物PM及其PM2.5、PM>2.5的粒径组成)滞留量。用单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计算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化面积上叶片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采用多重比较分析不同植物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的差异。【结果】单位叶面积的PM,PM2.5,...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华东  蒋永生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与颗粒物的总浓度有关,而且与其粒径大小分布有关,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其粒径大小的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以北京为例,在北京七个不同功能区用十级级联碰撞采样器进行采样,评价了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污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梅  武亚楠  张振明  
【目的】降雨能够洗脱植物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使叶表面具有反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研究不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洗脱特征的影响对于植物去除颗粒物的机制有科学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模拟降雨的方法,量化了在15、30和45 mm/h降雨强度的不同历时降雨过程下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和降雨对叶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结果】(1)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2)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在树种之间显著相关(P银杏>卫矛>杜仲。(3)4种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增大,在5 min时,4种植物的洗脱量基本一致,在10和15 min时,卫矛、迎春、银杏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量显著增大(P0.05)。(4)3种粒径的洗脱量在总颗粒物洗脱量中占的百分比不同,呈现出0.45~2.5μm<2.5~10μm<10~100μm,10~100μm的洗脱量显著高于0.45~2.5μm和2.5~10μm(P0.05),降雨强度与各粒径颗粒物洗脱百分比也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于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因植物树种的差异性、颗粒物粒径大小而有不同的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文  贾忠奎  席本野  施侃侃  施晓灯  
选取北京市北四环西路两处不同结构的道路绿地(密集型、疏透型),根据绿地与道路的垂直距离(绿地深度),分别在0~60 m选定5个观测点,对PM1、PM2.5、PM10等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测定风速、风向、温度与相对湿度等.结果表明:(1)不同空气污染级别下,绿地内PM2.5等颗粒物浓度没有表现出统一的日变化规律.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0.01),粒径差异越小,相关系数越大;但严重大气污染下PM1与PM2.5等其它粒径颗粒物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2)绿地内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PPM2.5>PM4>PM10>TSP;颗粒物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性表现为PM2.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文芳  张虹  洪庄玉  缪颖  林文雄  
以3-羟基-苯甲酸为内标,利用甲醇提取拟南芥叶片水杨酸,然后用三氯乙酸和盐酸溶解,再用乙酸乙酯∶环己烷(1∶1)萃取浓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流动相0.2 mol·L-1醋酸钠∶甲醇(9∶1)p H为6.0时,水杨酸独立出峰,分离效果最好.用水稻及水仙叶片验证该提取及测定方法,效果良好,说明该方法在植物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树种叶片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滞纳能力在降水事件中的恢复特征。【方法】对颗粒物滞纳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核桃、刺槐、加拿大杨和银杏4个树种的叶片进行模拟降雨处理,降雨量设置为0,0.66,1.32,1.98和2.64MM,测定并计算单位面积叶片粒径2.0~8.0μM的颗粒物(PM2.0~8.0)和粒径小于2.0μM的颗粒物(PM2.0)的洗脱率,并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分析其对颗粒物洗脱作用的影响。【结果】单位面积叶片颗粒物饱和滞纳量最大的是核桃,其对PM2.0~8.0、PM2.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为(37.05±2.54)和(5.30±0.74)μg...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是怡芸  赵月  查燕  张银龙  
黑碳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产生温室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选取了南京市的6个典型功能区,研究不同污染水平和不同季节下植物叶面颗粒物黑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其与地面尘和表层土壤中的黑碳含量进行比较,探讨黑碳在多介质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含量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2)工业区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含量最高,并与其他功能区的差异达显著水平;(3)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黑碳含量越高,BC/OC值也越大,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4)黑碳气溶胶通过植被表层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其含量逐渐下降,植物叶面颗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军娜  张罡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为选择吸附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修复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北京市西直门交通枢纽的1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颗粒物的形态,并用Image J软件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发现,16种树叶表面形貌差异较大,阔叶树种叶片上表面形态比较复杂,有沟槽、褶皱、绒毛和蜡质等,下表面主要有气孔、腺毛、绒毛等,形态相对较单一。针叶树种叶表面形态相对简单,有少量褶皱,但是叶表面分泌大量油脂。叶片表面附着的大部分颗粒物表面粗糙且形态不规则,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在3种粒径中占比最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对颗粒物的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组成颗粒物的元素主要有C、N、O、SI、...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华丽  王佳  冯仲科  李晓磊  刘程程  练一宁  
选取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紧邻五环道路的人工林作为实验样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获取林分的点云数据,分别通过体元模拟法和鱼眼图像的方法精确提取样地内树木的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采集获取样地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以及气象因子等数据,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角度来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大粒径颗粒物(2.5100μm),不同季节时期的林分对其浓度影响为:夏季>春季>冬季.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随季节的变化与大气颗粒物在林分中扩散的浓度变化量存在很大相关性.当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率大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同彦  纪媛  蒋春晓  邵鹏  李海英  贾黎明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君山  段宁  张颖  
为了对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进行防治和控制,了解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有必要对其颗粒物的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形成机制。采用Partisal-plus2025型连续空气采样机在嘉兴双桥农场(长三角中心)进行采样,利用对采样样品化学分析的结果,分析了PM10、PM2.5的化学组成、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对关系。PM2.5和PM10中19种无机元素质量浓度的总和约占其质量浓度的23%和25%,其中Al、Si、Ca是主要贡献元素;8种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总和约占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51%和43%,其中NO_3~-和SO_4~(2-)是主要贡献成分;有机碳的质量浓度约占PM2.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