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0)
- 2023(8133)
- 2022(6827)
- 2021(6607)
- 2020(5372)
- 2019(12229)
- 2018(12273)
- 2017(24897)
- 2016(13552)
- 2015(15196)
- 2014(15308)
- 2013(15388)
- 2012(14496)
- 2011(13357)
- 2010(13811)
- 2009(13206)
- 2008(13284)
- 2007(12472)
- 2006(11608)
- 2005(10482)
- 学科
- 济(59209)
- 经济(59153)
- 农(49868)
- 业(47505)
- 管理(35378)
- 农业(33003)
- 企(25102)
- 企业(25102)
- 中国(19894)
- 方法(19655)
- 业经(18704)
- 数学(17764)
- 数学方法(17579)
- 财(15995)
- 制(15831)
- 策(13019)
- 地方(12585)
- 农业经济(12399)
- 贸(12283)
- 贸易(12276)
- 易(12078)
- 银(11584)
- 银行(11574)
- 发(11451)
- 行(11161)
- 及其(10777)
- 体(10321)
- 政策(10006)
- 劳(9618)
- 村(9609)
- 机构
- 学院(201069)
- 大学(194894)
- 济(90676)
- 经济(88770)
- 管理(78454)
- 研究(67532)
- 理学(66684)
- 理学院(66090)
- 管理学(65269)
- 管理学院(64895)
- 中国(56769)
- 农(49857)
- 财(43473)
- 京(40191)
- 农业(37423)
- 科学(36895)
- 所(33946)
- 财经(32909)
- 江(32629)
- 业大(32436)
- 中心(32384)
- 研究所(29788)
- 经(29777)
- 经济学(26424)
- 范(25719)
- 师范(25579)
- 北京(25502)
- 州(25442)
- 经济管理(24274)
- 经济学院(23866)
- 基金
- 项目(119841)
- 研究(95293)
- 科学(94891)
- 基金(86374)
- 家(72766)
- 国家(71984)
- 科学基金(61646)
- 社会(61610)
- 社会科(57993)
- 社会科学(57980)
- 省(47163)
- 基金项目(45220)
- 编号(41907)
- 教育(41789)
- 划(38261)
- 自然(35918)
- 成果(35072)
- 自然科(34994)
- 自然科学(34987)
- 资助(34946)
- 自然科学基金(34370)
- 农(29400)
- 部(27903)
- 发(27902)
- 课题(27502)
- 重点(25712)
- 性(25504)
- 国家社会(25022)
- 制(24844)
- 创(24227)
- 期刊
- 济(113470)
- 经济(113470)
- 研究(63740)
- 农(56263)
- 中国(45147)
- 农业(37907)
- 财(31089)
- 融(28163)
- 金融(28163)
- 科学(26378)
- 学报(26026)
- 管理(25092)
- 业经(24930)
- 大学(21849)
- 学学(20772)
- 教育(19766)
- 问题(16698)
- 技术(16522)
- 业(16401)
- 财经(16230)
- 经济研究(15423)
- 农业经济(15250)
- 农村(15144)
- 村(15144)
- 经(13913)
- 经济问题(11828)
- 世界(11826)
- 版(11444)
- 贸(11351)
- 技术经济(10668)
共检索到322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信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本世纪末能不能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及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运战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就业环境亟需改善、转移速度逐渐减缓的突出问题,并在转移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等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对策是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欣 林素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士海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鲁士海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0%,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巧玲
农民增收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 ,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乡统筹 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