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98)
2023(5671)
2022(4691)
2021(4728)
2020(3758)
2019(8594)
2018(8852)
2017(14335)
2016(9397)
2015(10791)
2014(11522)
2013(10237)
2012(9776)
2011(8932)
2010(9383)
2009(8497)
2008(8744)
2007(8381)
2006(7507)
2005(6906)
作者
(26485)
(21910)
(21790)
(20954)
(13767)
(10539)
(10264)
(8624)
(8618)
(8093)
(7552)
(7318)
(7065)
(7039)
(6997)
(6843)
(6701)
(6618)
(6521)
(6257)
(5967)
(5596)
(5418)
(5317)
(5119)
(4991)
(4840)
(4726)
(4705)
(4611)
学科
(24801)
经济(24757)
管理(21705)
教育(20256)
(16569)
中国(14726)
(13924)
企业(13924)
(10571)
理论(10483)
方法(9566)
教学(8347)
(8174)
(8131)
(7716)
数学(7561)
数学方法(7329)
(6766)
(5685)
银行(5666)
(5488)
(5428)
业经(5331)
(5157)
金融(5150)
技术(4954)
地方(4811)
发展(4727)
(4601)
农业(4545)
机构
大学(127582)
学院(122670)
研究(48077)
(36142)
管理(35563)
经济(34739)
中国(31209)
(30560)
教育(30224)
科学(29964)
理学(28994)
理学院(28484)
(27730)
管理学(27498)
师范(27484)
管理学院(27238)
(25394)
(23069)
研究所(22778)
师范大学(22318)
(22022)
中心(21264)
技术(20332)
北京(20299)
(20173)
(17785)
业大(17716)
(17451)
职业(17271)
农业(17267)
基金
项目(72541)
研究(59146)
科学(56406)
基金(46604)
(40654)
国家(40115)
教育(36156)
社会(32613)
科学基金(32287)
(30523)
社会科(30360)
社会科学(30351)
(27717)
编号(27485)
成果(26482)
课题(23243)
基金项目(22865)
资助(19882)
(19837)
自然(19399)
自然科(18954)
自然科学(18945)
自然科学基金(18559)
重点(17975)
(17116)
项目编号(16536)
(16247)
规划(16240)
(15899)
教育部(14842)
期刊
教育(52929)
研究(48306)
(47593)
经济(47593)
中国(40797)
学报(22736)
(20297)
大学(17990)
科学(17808)
(17620)
技术(15898)
学学(15124)
管理(14142)
职业(13512)
农业(13451)
(10255)
金融(10255)
技术教育(8775)
职业技术(8775)
职业技术教育(8775)
图书(8381)
(8131)
论坛(8131)
财经(7977)
(7174)
业经(7163)
(6989)
(6897)
(6740)
经济研究(6634)
共检索到214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牟纲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 ,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提升教育品位 ,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 ,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淑梅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凌熲  
本文从感受自然美,陶冶心灵;感悟人情美,熏陶情感;感悟人情美,熏陶情感;领悟人性美,塑造人格四个方面,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仲祥  
数字复制时代的快感文化常见于以叙事类为主的电子文化产品,审美体验建基在快感之上。在艺术祛魅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共同作用下,消费社会的审美祛魅完成,快感文化获得审美地位。快感文化的审美基础是各类欲望的代替式满足,幻想是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机制。快感文化的审美反映了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遮蔽着现实中的不合理,以实现社会操控,但受众的反抗仍有可能,反思式审美的独特之处正在于认知的超越与对解放的希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先璐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审美体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在顿悟、神游、忘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规律之美、未知之美、对话之美、超越之美与生命之美,这些审美体验与专业课程学习构成良性循环。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学习专业课程时的目标和心境、热爱与投入以及对学习意义的领悟影响着审美体验的产生与深化;专业课程学习作为审美客体,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蕴含审美资源。提升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审美体验,既要引导大学生在结合科研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浓厚的探索欲与非功利性的学习冲动;还要促进作为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继续完善,彰显美感。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曹建平  
意境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环境相互交融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了意与境、情与景的相互交融,包括了意趣与形象的完美结合。我们先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曹建平  
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从古以来就有自己的特色。《尚书》上就有“诗言志”的说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可说是对“诗言志”的发展和补充。从此,诗歌言志抒情之说,就成为古代诗歌审美判断的基本标准之一。诗歌内容要有情有志,情志都要美,在今天看来,这一理论仍有着现实的合理性,是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展的。 “诗言志”中所说的“志”,是指抱负,思想志向。把它作为审美判断的一条标准,就意味着把美与伦理道德、与善、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诗歌美学是重视诗歌内容的思想性的。这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因为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的。如杜甫的《茅屋...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曹建平  
诗是最富音乐美的语言艺术。早期的诗,本是同音乐连在一起的,如《诗经》、汉乐府民歌,实际都是歌词集。以后将同音乐渐渐分家,但讲究诗歌的音乐性,却始终受到诗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诗的基本特征是抒情,诗的音乐性,有助于感情的渲泄,增强诗的感染力。明代诗论家谢榛提出,诗须“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这就是说,诗要朗诵起来顺口流畅,欣赏者感觉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充分体现出诗的音乐美。 构成诗的音乐美的主要手段,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曹建平  
诗贵含蓄,是我国古代诗人和诗评家总结创作经验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是读者在诗歌鉴赏和审美体验中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说,诗歌要写得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如司空图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人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写了许多含蓄隽永的诗篇,让读者读后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回味、联想、补充,乃至重新创造,从中获得认知和美的享受。 我们还是先看一首诗,加以品味——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琦  
绿色消费是降低消费领域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调查问卷数据验证了产品体验、审美期待与绿色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绿色消费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传播体验、关联体验都对绿色消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认知体验和关联体验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审美期待在产品体验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了三个对策建议:一是重视关联体验,全方位提升绿色消费产品体验;二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法规,为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借助新媒体宣传绿色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认知水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颜中玉  
本文阐述了美育的内容、在历史上的地位,分析了大学美育的现状,强调了大学美育的重要性及实施大学美育的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