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8)
- 2023(10353)
- 2022(8752)
- 2021(8125)
- 2020(6695)
- 2019(14979)
- 2018(14822)
- 2017(27700)
- 2016(14850)
- 2015(16687)
- 2014(16448)
- 2013(16186)
- 2012(15184)
- 2011(13828)
- 2010(14065)
- 2009(12885)
- 2008(12841)
- 2007(11619)
- 2006(10467)
- 2005(9212)
- 学科
- 济(58871)
- 经济(58775)
- 管理(44097)
- 业(43259)
- 企(31031)
- 企业(31031)
- 农(30013)
- 农业(20362)
- 地方(18416)
- 制(17841)
- 业经(17519)
- 方法(16557)
- 财(16338)
- 中国(16319)
- 数学(13818)
- 数学方法(13653)
- 体(12624)
- 学(11128)
- 环境(10293)
- 银(10199)
- 银行(10187)
- 贸(10051)
- 贸易(10039)
- 融(9974)
- 金融(9970)
- 行(9714)
- 易(9649)
- 发(9484)
- 务(9236)
- 财务(9204)
- 机构
- 学院(208569)
- 大学(204828)
- 济(82077)
- 经济(79876)
- 管理(76883)
- 研究(72225)
- 理学(65112)
- 理学院(64260)
- 管理学(63181)
- 管理学院(62762)
- 中国(55510)
- 科学(43172)
- 京(43120)
- 财(40801)
- 农(40240)
- 所(35880)
- 江(35377)
- 中心(34534)
- 研究所(31896)
- 业大(31865)
- 财经(30584)
- 范(30066)
- 师范(29872)
- 农业(29867)
- 州(27725)
- 省(27588)
- 经(27409)
- 北京(26609)
- 院(26347)
- 师范大学(23848)
- 基金
- 项目(137434)
- 科学(108418)
- 研究(105377)
- 基金(97468)
- 家(83722)
- 国家(82879)
- 科学基金(71206)
- 社会(67150)
- 社会科(63086)
- 社会科学(63068)
- 省(57686)
- 基金项目(52814)
- 教育(47538)
- 划(46215)
- 编号(44342)
- 自然(44227)
- 自然科(43024)
- 自然科学(43010)
- 自然科学基金(42204)
- 资助(37178)
- 成果(36271)
- 课题(31629)
- 制(31156)
- 发(31140)
- 重点(30953)
- 部(29787)
- 创(28814)
- 性(26965)
- 创新(26961)
- 国家社会(26860)
共检索到332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宏红 蔡君
快速发展的历史村落旅游在村落社区发展与旅游开发博弈过程中突显出矛盾复杂化、过度旅游化等问题,因此景区型历史村落作为村民生活的社区,与旅游发展的景区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系统科学的思想构建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一体化系统,从空间要素、社会功能和组织结构3个方面对耦合系统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西省榆次后沟为例探讨同一地理空间范围的景区型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指出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互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旅游发展弱化了社区功能,景区管理受社区制约较多,景区功能尚不完善,并提出了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耦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历史村落 社区 景区 耦合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涛 王磊 王钊 陶卓民 刘家明
社区化和景区化是实践中乡村社区进行旅游开发的两种重要模式,也是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为深入探究乡村旅游社区化和景区化模式差异背后的理论机制和规律,文章剖析了浙江和山西的两个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厘清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发展路径差异与特征,探索了影响乡村社区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要素及理论规律。结果发现,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既表现为由点到面开放式一体化和由面到点飞地式舞台化的建设路径差异,又反映出"乡村休闲与生活体验的日常叙述"同"乡村自然与文化观赏的舞台凝视"的内涵差异。研究认为,社区化与景区化差异的形成是以乡村地域社会综合发展环境为基础,不同乡村旅游投资策略形成不同乡村社区旅游开发路径,并在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参与和空间扩展等方面造成差异化发展特征的结果。以上研究发现以期能丰富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理论认识,为切实解决乡村社区旅游开发路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心化 区位分异特征 形成机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秀娟 刘素芳
关联耦合法是城市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古河道两侧的场所以及整体沿线空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古河道两侧的资源元素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古河道和场所叙事的关联耦合,探索传统村落凸显"乡愁"文化、独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建构地方认同感的技术策略和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秀娟 刘素芳
关联耦合法是城市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古河道两侧的场所以及整体沿线空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古河道两侧的资源元素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古河道和场所叙事的关联耦合,探索传统村落凸显"乡愁"文化、独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建构地方认同感的技术策略和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文炯 张昱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66个社区726份居民日常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生命历程视角,研究了中小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在时间利用和活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时间利用上,工作日随居民年龄的增加,工作/学习"双峰"特征逐渐消失,休闲活动比例呈上升趋势,购物活动由分散转向集中并有向上午延伸的趋势;休息日主要以休闲、购物活动为主。在活动空间上,居民对不同空间的依赖性存在显著差异,但街道、社区仍然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居民在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性,但在空间范围变化上表现出一致性。推进街道、社区两级社区生活圈建设,特别是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促进居民行为需求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冯卫红
古村落是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贫困却是古村落的普遍现象。以保护为基础、产业为途径、减贫为目标,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协调统一,是古村落面临的主要任务。山西省是我国古村落遗存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旅游开发以及资源开采等产业类型,不同的模式面临的保护与减贫任务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山西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发展的潜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生态农业、政府救助等适于古村落保护与减贫发展的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古村落保护 减贫模式 山西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麻学锋 周华 谭佳欣 张登霞
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1998—2018年旅游地成长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旅游地成长和高级别景区耦合阶段及水平,揭示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路径和作用机制,为区域更好地利用旅游地成长规律和有效开发高级别景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耦合协调度从1998年的0.395提升至2018年的0.912,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优质协调阶段的转变。(2)张家界区县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为永定区与武陵源区的耦合协调度远高于慈利县和桑植县。(3)耦合路径主要分为自然路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差异化发展路径。(4)旅游地成长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协调过程既有内部作用机制的影响,还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府政策等外部作用机制的综合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瑶 马航 乔迅翔
以位于旅游景区内部或边缘的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外旅游村的发展经验和解析典型案例——深圳较场尾村的实际更新过程,分析了在旅游经济驱动下,村落在功能构成和物质空间两方面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村""景"融合的具体实践方法。在对较场尾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乡村建设宏观背景,进一步阐述了景区依托型村落建设应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自身繁荣与景区发展的和谐共赢。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伟 薛耀文
龙头景区带动型模式、城市全域辐射型模式、全域景区发展型模式、特色资源驱动型模式、产业深度融合型模式是全域旅游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近年来山西省临汾市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对全域旅游五种典型发展模式的分析,结合临汾市资源禀赋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方法,构建临汾市龙头景区带动型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型,通过资源整合分类划分出核心景区、中层景区和边缘景区,并通过对接条件线路和非对接条件线路完成对各旅游经济板块的链接,以国家5A级景区洪洞大槐树旅游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壶口瀑布风景区作为动力源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驱动核心,以其余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中层区,以3A级及以下的旅游景区作为边缘区,形成以核心区带动中层区,中层区带动边缘区的梯次链接驱动效应,逐步推进临汾市全域旅游景区的建设进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虹 朱宇恒
认为村落是风景区内的组成要素之一,它的形态、布局和景观对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而自身又具有相应的景观价值。通过对双龙洞风景区洞前村的景观现状调研,借鉴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和方法,运用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评价体系,评价村落景观对风景区景观、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提出村落景观建设应更好地适应风景区特色。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村落景观 评价 洞前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中 贾步云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山西省晋中榆次什贴村的产业融合实践和探索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什贴村在政策环境、市场前景和资源禀赋上具有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并提出了相对成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思路,已在前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土地资金人才要素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四链重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突出改革创新,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一二三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古村落开发与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
豫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河南新县丁李湾村为例
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村落公共空间的农户认知与支付意愿——以河南省双沟村为例的经验研究
基层小微治理的运行基础与实践机制——以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为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太行山区商贾驿站型乡村聚落研究——以山西省平顺县花园村为例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