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0)
- 2023(11185)
- 2022(9952)
- 2021(9454)
- 2020(7914)
- 2019(18231)
- 2018(18253)
- 2017(35084)
- 2016(19394)
- 2015(21582)
- 2014(21648)
- 2013(21453)
- 2012(19508)
- 2011(17515)
- 2010(17295)
- 2009(15542)
- 2008(15224)
- 2007(13151)
- 2006(11259)
- 2005(9714)
- 学科
- 济(71971)
- 经济(71894)
- 管理(56040)
- 业(51671)
- 企(43128)
- 企业(43128)
- 方法(35309)
- 数学(30371)
- 数学方法(29985)
- 农(19804)
- 学(19626)
- 财(18331)
- 中国(17435)
- 业经(16064)
- 地方(14862)
- 环境(14815)
- 农业(13147)
- 理论(13109)
- 和(13020)
- 务(12414)
- 财务(12346)
- 财务管理(12322)
- 制(12274)
- 贸(12218)
- 贸易(12214)
- 技术(12044)
- 易(11859)
- 企业财务(11745)
- 划(11499)
- 银(10646)
- 机构
- 大学(270766)
- 学院(269279)
- 管理(108300)
- 济(100623)
- 经济(98293)
- 理学(94723)
- 理学院(93633)
- 管理学(91829)
- 管理学院(91357)
- 研究(90740)
- 中国(65524)
- 科学(60798)
- 京(57841)
- 农(48620)
- 所(46601)
- 财(45025)
- 业大(44467)
- 研究所(43099)
- 中心(40719)
- 江(38881)
- 农业(38431)
- 财经(36910)
- 北京(36153)
- 范(35863)
- 师范(35421)
- 经(33701)
- 院(33567)
- 州(31574)
- 技术(29169)
- 经济学(28868)
- 基金
- 项目(193242)
- 科学(150811)
- 基金(139694)
- 研究(137850)
- 家(123473)
- 国家(122481)
- 科学基金(104288)
- 社会(84579)
- 社会科(80081)
- 社会科学(80056)
- 省(75878)
- 基金项目(75197)
- 自然(70456)
- 自然科(68719)
- 自然科学(68699)
- 自然科学基金(67426)
- 划(64440)
- 教育(62364)
- 资助(57774)
- 编号(55760)
- 成果(44225)
- 重点(43304)
- 部(41896)
- 发(40651)
- 创(39917)
- 课题(37924)
- 科研(37725)
- 创新(37200)
- 计划(36321)
- 大学(35309)
- 期刊
- 济(107442)
- 经济(107442)
- 研究(74496)
- 学报(48218)
- 中国(47215)
- 农(43087)
- 科学(42911)
- 管理(37735)
- 大学(35212)
- 财(33329)
- 学学(33304)
- 农业(30669)
- 教育(28939)
- 技术(22244)
- 融(19753)
- 金融(19753)
- 业经(18271)
- 财经(17173)
- 经济研究(15923)
- 业(15729)
- 图书(15000)
- 经(14491)
- 科技(14205)
- 问题(13999)
- 版(13589)
- 理论(13575)
- 资源(13194)
- 实践(12733)
- 践(12733)
- 技术经济(12675)
共检索到379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王巍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生态容量 模型 海水养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红生 张福绥
据报道,以世界人均耕地计,中国人口以4亿为合适,按人均粮食500kg/年计,中国人口以6亿为适度,按水资源来估算中国适度人口可为7亿。综合起来考虑,中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5亿左右[刘大椿等1995],而我国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此数。很显然,只依靠耕地...
关键词:
双壳类,筏式养殖,养殖容量,浅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李长松 房斌 王慧 庄平 周凯 么宗利
近年来国内的贝类养殖产业出现大规模的病害事故,就其本质看是由于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对于养殖容量概念的发展,比较各种概念的适用情况;对于养殖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估算,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应用较广的模型,并且评价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
贝类 养殖容量 概念 模型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柴雪良 张炯明 方军 陆荣茂 谢起浪 林志华 宁修仁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碳收支 生长率 代谢生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洪鹏 李秋芬 张艳 李筠
本研究由浅海网箱区富营养沉积物经多步富集和筛选获得高效复合生态净化菌群,对浅海养殖区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氮有明显去除效果。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菌液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物能力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净化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菌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处理时间、温度、pH和盐度对复合菌的去除效果均有影响,实验条件确定为复合菌的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4d、温度为30±2℃、pH值为8.1±0.2、葡萄糖添加量为2g/L和盐度为(30±10)g/L时,去除效果达到最佳,此时氨氮、亚硝酸氮和溶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1%、85.2%和88.7%。
关键词:
养殖环境 复合菌 生物修复 异养硝化菌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俊梅 方建光 包振民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20 0 3年 4月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 ,研究了长牡蛎、紫贻贝、栉孔扇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清滤率 (CR)和摄食率 (IR) ,实验时间持续 3d ,水温 17℃。实验中每 1种贝都分别投喂 :(1)叉鞭金藻 (对照藻 ) ,(2 )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去藻过滤液 1.5L ,(3)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 ,对 3种贝的清滤率的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种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叉鞭金藻混合液的清滤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率 影响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立胜 方建光 梁兴明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年平均沉积速率为278.8g/(m2·d),而每克颗粒物质则携带了190.4μg总氮、472.5μg总磷和0.103g有机物质沉入海底。沉积物的总氮和总磷含量显示了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氮的峰值出现在5月(春季),最低值出现在12月(冬季)。而总磷含量在12月显著高于5月和7月时段。分析表明,下沉的颗粒物质的氮磷摩尔比为0.67~2,而底泥的氮磷摩尔比为0.025~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吴桃 高亚平 唐望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卢振彬 杜琦 蔡清海 方民杰 钱小明 许翠娅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现场对位于南海南部的罗源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以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采用已报道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并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3种模型估算的罗源湾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104064t,127321t,113675t。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622hm2,其中缢蛏450hm2、牡蛎2000hm2、贻贝125h...
关键词:
养殖容量 适养面积 贝类 罗源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毅 杨红生 刘石林 何义朝 张福绥
对四十里湾养殖海区一些双壳贝类和藻类收获时的化学组成和有机净生产量进行了分析。不同双壳贝类软体有机碳含量差别不大 ,而N含量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软体N含量最高 (12 .36 % ) ,而牡蛎、毛蚶相对较低 (8%~ 9% )。贻贝和菲律宾蛤仔贝壳N含量最高 ,分别为 0 .5 5 %和 0 .5 6 % ;而栉孔扇贝贝壳则较低(0 .1% ) ,且贝壳C、N、P在扇贝C、N、P总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6 .2 %、7.5 %和 6 .9%。海带和石莼元素组成说明海区营养元素N的不足。海带的不同部位N含量差别很大 ,且在不同海区有较大变化。贻贝贝壳C、H、N和P含量在整个贻贝中占有相对大的比例...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摄食生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尹晖 孙耀 徐林梅 陈碧娟 姜守轩 孟伟 宋建中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