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4)
- 2023(9421)
- 2022(8173)
- 2021(8007)
- 2020(6751)
- 2019(15779)
- 2018(15970)
- 2017(29077)
- 2016(17035)
- 2015(20178)
- 2014(20629)
- 2013(19663)
- 2012(18552)
- 2011(16728)
- 2010(17325)
- 2009(16023)
- 2008(16351)
- 2007(15276)
- 2006(13142)
- 2005(11825)
- 学科
- 济(58885)
- 经济(58800)
- 管理(46379)
- 业(42966)
- 企(32606)
- 企业(32606)
- 方法(28621)
- 数学(24513)
- 数学方法(24158)
- 中国(18582)
- 农(18068)
- 财(15157)
- 学(15001)
- 教育(13897)
- 理论(13704)
- 制(12982)
- 业经(12824)
- 贸(12534)
- 贸易(12522)
- 易(12168)
- 农业(11619)
- 地方(11548)
- 教学(10691)
- 工作(10595)
- 和(10345)
- 银(9683)
- 银行(9649)
- 行(9164)
- 务(9059)
- 财务(9030)
- 机构
- 大学(244078)
- 学院(236074)
- 管理(86218)
- 济(85613)
- 经济(83138)
- 研究(77773)
- 理学(73323)
- 理学院(72367)
- 管理学(70648)
- 管理学院(70202)
- 中国(58445)
- 京(52754)
- 科学(49828)
- 农(43195)
- 财(40992)
- 所(40198)
- 江(39574)
- 中心(37232)
- 业大(37017)
- 范(36955)
- 师范(36574)
- 研究所(36251)
- 农业(34061)
- 北京(33697)
- 财经(31645)
- 州(31643)
- 师范大学(28846)
- 经(28541)
- 技术(28517)
- 院(27589)
- 基金
- 项目(150091)
- 科学(115644)
- 研究(113666)
- 基金(103186)
- 家(88873)
- 国家(88005)
- 科学基金(74247)
- 社会(67239)
- 社会科(63107)
- 社会科学(63084)
- 省(61144)
- 教育(57590)
- 基金项目(54834)
- 划(51356)
- 编号(49782)
- 自然(47454)
- 自然科(46336)
- 自然科学(46321)
- 自然科学基金(45489)
- 成果(44172)
- 资助(42331)
- 课题(35730)
- 重点(34179)
- 部(33426)
- 发(31405)
- 创(31289)
- 大学(31289)
- 项目编号(30295)
- 年(29700)
- 创新(28827)
共检索到372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汝伟 吴丹丹
党组织是高校政治、思想和组织核心,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实践中,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实践中,高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得到彰显,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高度重视志愿精神培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是高校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路径。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韩景新 杜建军
大学生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活动形式化、浮躁化、经费不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相结合的视角,借鉴市场经济理念,创新模式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使志愿服务活动永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利益补偿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珍伟 李宝珠
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传承了中华民族奉献、友爱的传统美德,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育人本质,传递了正能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奉献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曹文泽 陈洪兵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志愿者的承担义务和敬业奉献,组织奥运会和各层次的比赛都是不可能的"。志愿者们以其娴熟的技能和特有的热情、积极态度和耐心,为奥运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在总结悉尼奥运会时说:"志愿者和运动员一起构成了悉尼奥运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奥运志愿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所获得的高度赞誉,主要源于志愿者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水准,也得益于奥运会组织者、志愿者管理人员对志愿者的有效组织和充分激励。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帅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但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意识不够坚定、机制不够完善、组织流于形式、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不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中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抗疫精神”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的工作现状,进而提出“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切实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轩东 孔晓娟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就业意向的现状,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与基层就业意向运用皮尔森积差相关系数做相关分析发现,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将会推进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就业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就业双促进的路径: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社会舆论导向模式;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建立基层就业大学生与在校生的传、帮、带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基层就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秦喆 杜琼
大学生校园志愿服务,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秉承"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成才"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体或个体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为大学生提供一条全新的实践锻炼途径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发挥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的理想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志愿服务 心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浩
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社会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志愿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动经费和社会保障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质量总体不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理论上的贡献。
关键词:
高职生 志愿服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毕亮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应从组织体系创新、阵地模式改革、服务体系完善、特色品牌打造、资源组合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努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志愿服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宁兴旺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而高校志愿服务的内涵及功能恰好契合高等教育中的"立德树人"要求。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进行解读,探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实践育人的现状与问题,并且以泉城义工山东交通学院服务团为例,对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蓓绯
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美国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服务学习的实践现状及其管理模式,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与效能,以期产生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常玲
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缺乏常态化机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需要引进服务学习理念,从法律法规、管理机构、社区关系、培训机制、课程体系、网络平台等几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 服务学习 志愿服务 常态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柳琼
<正>如今,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多所高校成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并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会系统运动的新兴力量,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专业性和文化性等独特优势。为此,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使之长效化发展,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志斌 王兰兰 王鹤琴 潘纪晓 吴晓雨
志愿服务是帮助大学生更好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下乡青年人才的关键环节。借鉴麦克利兰冰山模型,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归为基准性胜任力(志愿服务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志愿服务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式归为鉴别性胜任力(志愿服务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振兴乡村志愿服务存在"有心无力"的形式化倾向、"有力无心"的功利化倾向、"无心无力"的被动化倾向。为此,根据人才选拔、培训内容、管理体系、激励机制、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振兴乡村志愿服务胜任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
志愿服务 胜任力模型 乡村振兴 大学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代浩云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至今,为推动社会进步、实践育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盲动倾向。本文为透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盲动倾向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提供了实证依据,并对此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反思,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盲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