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8)
- 2023(13463)
- 2022(11557)
- 2021(10753)
- 2020(8941)
- 2019(20943)
- 2018(20642)
- 2017(38705)
- 2016(21143)
- 2015(24346)
- 2014(24719)
- 2013(24700)
- 2012(23674)
- 2011(21767)
- 2010(22114)
- 2009(20302)
- 2008(20685)
- 2007(18824)
- 2006(16666)
- 2005(15553)
- 学科
- 济(97763)
- 经济(97671)
- 管理(56457)
- 业(54736)
- 企(41625)
- 企业(41625)
- 方法(38250)
- 数学(33557)
- 数学方法(33264)
- 中国(31550)
- 农(27720)
- 地方(24742)
- 财(22514)
- 贸(20735)
- 贸易(20718)
- 业经(20434)
- 易(20110)
- 制(18881)
- 学(18815)
- 农业(18536)
- 银(17116)
- 银行(17082)
- 行(16487)
- 融(16224)
- 金融(16221)
- 环境(14759)
- 发(14574)
- 和(14366)
- 地方经济(13624)
- 理论(13301)
- 机构
- 大学(310943)
- 学院(310745)
- 济(134360)
- 经济(131530)
- 研究(115174)
- 管理(112342)
- 理学(94010)
- 理学院(92817)
- 管理学(91311)
- 管理学院(90693)
- 中国(90381)
- 科学(69145)
- 京(68862)
- 财(62102)
- 所(60263)
- 农(54577)
- 研究所(54041)
- 中心(52375)
- 江(50050)
- 财经(47889)
- 北京(44929)
- 业大(44111)
- 经(43371)
- 范(42715)
- 农业(42466)
- 师范(42294)
- 经济学(42099)
- 院(41054)
- 州(39828)
- 经济学院(37933)
- 基金
- 项目(193840)
- 科学(150908)
- 研究(144156)
- 基金(138366)
- 家(120746)
- 国家(119714)
- 科学基金(100610)
- 社会(90540)
- 社会科(85791)
- 社会科学(85765)
- 省(75189)
- 基金项目(72008)
- 教育(66041)
- 划(63617)
- 自然(62310)
- 自然科(60858)
- 自然科学(60839)
- 自然科学基金(59761)
- 编号(59092)
- 资助(58004)
- 成果(49621)
- 发(47148)
- 重点(44359)
- 部(43506)
- 课题(42188)
- 创(39928)
- 发展(38186)
- 国家社会(37792)
- 展(37555)
- 创新(37510)
- 期刊
- 济(158988)
- 经济(158988)
- 研究(99863)
- 中国(72111)
- 农(51005)
- 学报(48895)
- 财(48855)
- 科学(44540)
- 管理(42160)
- 教育(38334)
- 大学(36698)
- 农业(34378)
- 学学(33822)
- 融(33342)
- 金融(33342)
- 技术(28519)
- 经济研究(25965)
- 业经(25587)
- 财经(24255)
- 问题(21272)
- 经(20994)
- 业(19504)
- 贸(19361)
- 图书(17935)
- 国际(17346)
- 世界(16590)
- 技术经济(16468)
- 版(14717)
- 理论(14580)
- 统计(14481)
共检索到499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克文 王善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两条腿走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波浪式前进、人类本身的生产要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思想,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毛泽东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对新中国农业发展规律进行了可贵地探索。他提出了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必须以集体化带动机械化、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的观点,反映了新中国农业建设的起点和环境条件。
关键词:
毛泽东 农业 发展规律 探索
[期刊] 求索
[作者]
乔惠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制定的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以战略目标、战略安排和战略措施为主体的战略体系。这一发展战略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有赶超性质的现代化战略。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处于总体发展战略中的探索和起步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新中国 现代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查有梁
毛泽东曾经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地称为;人民战争论;同样,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地称为:人民教育论。人民战争论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官兵、教育群众。离开了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论,就难于理解毛泽东的人民战争论。近年来,国际上已出版了不少专题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著作。例如:J.C.谢尔曼,《毛泽东对高等教育的看法》(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学,1971年);J.N.霍金斯,《毛泽东和教育:他的思想和教导》(美国休·斯特林出版公司,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玉
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以及毛泽东同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前后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异同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如果对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作动态的、辩证的考察,上述理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嗣亮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认识到中外文化在价值上的完全平等和在现实上的发展差距,树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并从国力、内容、人才、组织等方面完善相关条件;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中国文艺精品、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艺等为主要传播内容;需坚持“自己讲”和“别人讲”相结合,不“强加于人”,实事求是宣介中国文化,讲清楚民族特色背后的共通道理等基本原则。毛泽东致力于探索一种文化传播与政治宣传相结合、兼具和平性和人民性的对外文化工作模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诸多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学海 毛亦兵 吕广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经过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胜利,在我国以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以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被确立下来。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由于所有制改造没有经验,遗留两个基本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是不是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还可以不可以保留和发展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是,全部社会经济生活是否都在计划体制下生产和消费?还需要不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如果说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宏韬 王凤双
文化是民族发展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文化地位的思考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对社会前进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提出和实践向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的佼佼者。他第一个明确提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的政党和政府的核心主张。毛泽东创造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实践典范,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向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功经验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的源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新中国的实践情况,从四个方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爽 贾友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漆光瑛
一、毛泽东思考的历史背景 要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探索,把握他的基本思路,首先要了解他探索的特殊历史条件。毛泽东的探索是基于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已形成,而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的一个大环境。 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期,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当然,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就有了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最早的商品交换。到奴隶社会,国家形成了。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最早的国际性商品交换和最早的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进入封建社会,国际性的商品交换有所发展,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展,尤其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路、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中国的大政方针。它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符合中国广大人民愿望,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国策。中华民族蕴藏着一股伟大的革命、复兴和革新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激励这股伟大力量的发动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新中国的实践中,更加显示其巨大的重要作用,显示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要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中国的大政方针。它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符合中国广大人民愿望,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国策。中华民族蕴藏着一股伟大的革命、复兴和革新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激励这股伟大力量的发动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新中国的实践中,更加显示其巨大的重要作用,显示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要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中国的大政方针。它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符合中国广大人民愿望,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国策。中华民族蕴藏着一股伟大的革命、复兴和革新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激励这股伟大力量的发动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新中国的实践中,更加显示其巨大的重要作用,显示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要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