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7)
2023(7765)
2022(6854)
2021(6285)
2020(5701)
2019(13347)
2018(13497)
2017(27158)
2016(15092)
2015(17567)
2014(17874)
2013(18157)
2012(17413)
2011(15925)
2010(16415)
2009(15760)
2008(16283)
2007(15093)
2006(13318)
2005(12184)
作者
(47059)
(39659)
(39155)
(37725)
(24954)
(18709)
(18118)
(15272)
(14591)
(14220)
(13381)
(13141)
(12516)
(12483)
(12358)
(12254)
(12253)
(11581)
(11542)
(11388)
(9988)
(9977)
(9638)
(8940)
(8938)
(8918)
(8857)
(8830)
(7979)
(7969)
学科
(65781)
经济(65714)
(42418)
管理(41884)
方法(32201)
(32161)
企业(32161)
数学(28406)
数学方法(28152)
(20010)
中国(19669)
(17683)
(14661)
(14212)
(14090)
贸易(14086)
(13718)
农业(13253)
业经(13009)
(11730)
银行(11697)
地方(11148)
(11127)
(10719)
财务(10698)
财务管理(10665)
(10462)
(10305)
金融(10302)
企业财务(10055)
机构
大学(237904)
学院(235125)
(98127)
经济(96017)
管理(86412)
研究(80421)
理学(73594)
理学院(72699)
管理学(71439)
管理学院(70986)
中国(61408)
(51144)
科学(49533)
(47615)
(42853)
(41868)
研究所(38668)
财经(37797)
(36700)
中心(36130)
业大(34917)
(34039)
农业(33266)
北京(32728)
(32080)
师范(31778)
经济学(31127)
(28900)
经济学院(28381)
(28031)
基金
项目(144588)
科学(112065)
研究(105717)
基金(103916)
(90431)
国家(89693)
科学基金(74514)
社会(66020)
社会科(62346)
社会科学(62322)
(55686)
基金项目(54933)
教育(49231)
(47937)
自然(47224)
自然科(46022)
自然科学(45999)
自然科学基金(45195)
编号(44109)
资助(43320)
成果(37749)
(33137)
重点(33122)
(31389)
课题(30402)
(29195)
教育部(28068)
科研(27969)
创新(27338)
(27208)
期刊
(110997)
经济(110997)
研究(70485)
中国(44429)
学报(38262)
(37778)
(37288)
科学(34213)
管理(29860)
大学(28275)
学学(26511)
农业(25208)
教育(24328)
(22489)
金融(22489)
技术(19505)
财经(19452)
业经(18232)
经济研究(17654)
(16688)
问题(16047)
(13629)
(13104)
技术经济(12575)
理论(12494)
商业(11917)
(11870)
统计(11579)
图书(11502)
国际(11283)
共检索到353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田本国  
作者认为,我国劳动力的价值由六项费用决定,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资料费、必要的医疗卫生费,劳动者的“社会需要”费用、必要的交通通讯费、发展资料费以及享受资料费。我国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和实现具有四大特点。首先,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劳动力价值决定于优等生产条件。其次,劳动力需求的地域差异大,使劳动力的价值实现程度不同。再次,我国存在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和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两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也相应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最后,寻求“比较利益”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晓巍  林坚  
以地点作为界定回流劳动力的指标,文章运用事件史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因素。其中,着重探讨了在从事非农职业过程中的积累(包括资金和社会资本)对回流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受到婚姻状况、入伍经历、地区和职业经历的影响。对于职业经历来说,有农民工经历和有"其他"职业经历的人员更偏向回流,而有个体工商劳动者和农村智力劳动者经历的人员回流的概率较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谋升  
农村劳动力定制化培训是连接企业用工市场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中间桥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定制化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民工的技能而且针对性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对于企业、农民工和培训机构能够实现"三赢"的目的。农民工定制化培训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用人观念的更新以及培训机构的大力配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宗敏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重新思考。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分析和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嘉革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由于历史和政策性原因,造成他们同时拥有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双重身份"。而这种"双重身份"一方面影响了农业自身的规模发展,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虚假依据,另一方面也使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得不到人口的补充动力。通过分析结论是要尽快打破城市壁垒,使农民工能顺利实现自由流动,尽快取消"双重身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莫扶民  
劳动力流动指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单位和就职地区的变换,这种变换是依照国家的计划或是劳动者个人的选择进行;劳动力流动又分为计划流动和自由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分为1949——1977年和1978年以来两个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各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原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菊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颖  丁小团  周永源  
在劳动力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较大的流动性将会给要派机构带来商业秘密流失方面的隐患。本文通过对劳动力派遣这一特殊用人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劳动力派遣中要派机构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可以适用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栋  孙革  苏庆军  
富余劳动力重新配置问题是目前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本文分析了国有林场社会劳动力重新配置的必要性和制约国有林场社会劳动力重新配置的相关因素,提出了重新配置国有林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措施,应该是扩大就业领域、拓宽就业空间、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并为劳动力重新配置设计了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解书森  
一 当代经典经济理论成就提醒人们,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库兹涅兹(1966)进一步指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用这个为当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去衡量,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真正转变,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进入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时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姚亚文  赵卫亚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二元分割,具有不同户籍的城乡两类劳动力由于人力资本和属性特征的差异在工资报酬上有差异。文章根据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利用B-O分解得到东、中和西部的"歧视"程度分别为25%、10%和20.5%;使用改进的Brown分解方法进一步分析职业与工资差异的关系,得到工资差异的66%来源于职业内部的差距,政府和国企这一特征属性对金领和白领职业内部工资差异的解释贡献率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