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35)
2023(12584)
2022(10635)
2021(9762)
2020(8165)
2019(18958)
2018(18510)
2017(35601)
2016(19295)
2015(21970)
2014(22089)
2013(22053)
2012(21205)
2011(19316)
2010(19914)
2009(18727)
2008(18155)
2007(16754)
2006(14747)
2005(13618)
作者
(57080)
(47488)
(47329)
(45069)
(30136)
(22943)
(21868)
(18455)
(18149)
(17071)
(16061)
(16027)
(15090)
(15089)
(14857)
(14794)
(14372)
(13897)
(13743)
(13738)
(11979)
(11796)
(11499)
(10924)
(10869)
(10788)
(10705)
(10528)
(9643)
(9534)
学科
(87010)
经济(86927)
(51590)
管理(50864)
(39391)
企业(39391)
方法(32021)
中国(31242)
数学(27933)
(27843)
金融(27840)
数学方法(27700)
地方(26797)
(26390)
银行(26363)
(25983)
(25571)
(21474)
业经(19687)
(18644)
农业(17991)
(16598)
(15978)
贸易(15962)
(15389)
地方经济(13406)
(13366)
财务(13327)
财务管理(13291)
环境(12864)
机构
学院(277022)
大学(274506)
(115973)
经济(113221)
管理(99813)
研究(99224)
理学(83730)
理学院(82658)
中国(81591)
管理学(81306)
管理学院(80767)
科学(59958)
(59955)
(54971)
(51300)
(49814)
中心(47696)
研究所(46058)
(44895)
财经(42347)
业大(40255)
(38892)
农业(38853)
北京(38607)
师范(38527)
(38100)
(36656)
经济学(35974)
(35313)
经济学院(32512)
基金
项目(173706)
科学(134870)
研究(130477)
基金(121879)
(105112)
国家(104102)
科学基金(87948)
社会(81000)
社会科(76644)
社会科学(76619)
(70374)
基金项目(64791)
教育(59310)
(58463)
编号(55007)
自然(54504)
自然科(53137)
自然科学(53123)
自然科学基金(52142)
资助(49710)
成果(45471)
(43433)
重点(39427)
课题(38841)
(37679)
(36145)
发展(35179)
(34612)
创新(33806)
(33200)
期刊
(137631)
经济(137631)
研究(87821)
中国(62122)
(46690)
(43487)
(42287)
金融(42287)
学报(41398)
科学(38241)
管理(35622)
教育(33003)
大学(31065)
农业(30812)
学学(28947)
技术(24796)
业经(23282)
经济研究(21555)
财经(21115)
问题(18529)
(18149)
(16643)
图书(14184)
技术经济(14162)
(14158)
理论(14060)
商业(13101)
资源(13019)
(13005)
现代(12652)
共检索到442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志高  
本文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金融和谐”这一话题,从“和谐”的传统哲学意义入手,对金融和谐的作用意义、理论探索、基础条件进行了简要论述,指出要在经济社会的大框架下来考虑和解决金融问题,要促进各金融单位元素的功能到位与功能互补,要以求实开放的态度注重保护和引导金融的内生成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曲然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还远没有摆脱外延扩大型的粗放经营模式,还远没有构筑起有效的安全稳定机制,还远没有走上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要求,还远不能真正发挥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创造金融和谐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敬斌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敬斌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泽芳  张国强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包括目标性和谐、结构性和谐、功能性和谐与机制性和谐。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重物轻人、目标偏颇,盲目攀比、结构失衡,使命模糊、功能失调,体制制约、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兼顾的发展观,整合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树立合理分工、整体优化的发展观,调整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树立扬正抑负、主动适应的发展观,完善高等教育的适应功能;树立统筹协调、持续有序的发展观,健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德祥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社会各条战线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以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引领文化创新方面的独特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又是以大学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所谓大学和谐发展,是指运用和谐的理念指导现代大学的建设,通过不断化解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确保组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秀红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产物,也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任务而做出的及时、明智的战略调整。这一新的发展观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引,使之沿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艳  
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和谐发展,而企业的和谐发展又以经济伦理的支持为保障。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模式,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规范、调节和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孙亚  
本文从税收中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现状,分析了税收政策调整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取向应是: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要转向侧重于公平;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转向侧重于行业发展;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就业、再就业的税收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涉农税收政策的调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文启湘  冉净斐  
文章从消费系统均衡的角度出发,运用一般均衡原理研究了消费系统实现均衡的和谐机制,探讨了消费者在和谐机制运行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分析了消费和谐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最后指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对于科学发展观和消费和谐论的重要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小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要以发展来增和谐,以改革来促和谐,以公平来求和谐,以稳定来保和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青山  
和谐村镇,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村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多策并举、落实科学发展观。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再文  
在传统发展观下,多以经济学或伦理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便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观点也明显带着“追求生产性效率”的痕迹。科学发展观把效率和公平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为我们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合理制度安排下,兼顾经济效率提升与实现经济公平之间是可能的,它们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促进会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虎  陈国谦  涂又光  
本文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进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辨析了不同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提出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