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0)
- 2023(12456)
- 2022(10385)
- 2021(9619)
- 2020(7768)
- 2019(17955)
- 2018(17284)
- 2017(32553)
- 2016(17544)
- 2015(19799)
- 2014(20031)
- 2013(19779)
- 2012(18699)
- 2011(17042)
- 2010(17761)
- 2009(16959)
- 2008(16472)
- 2007(15113)
- 2006(13361)
- 2005(11950)
- 学科
- 济(75498)
- 经济(75414)
- 业(50812)
- 管理(46849)
- 企(38729)
- 企业(38729)
- 方法(32264)
- 农(31803)
- 数学(27839)
- 数学方法(27524)
- 融(27098)
- 金融(27096)
- 中国(26727)
- 银(25343)
- 银行(25320)
- 行(24459)
- 财(22196)
- 农业(21321)
- 业经(20149)
- 制(19752)
- 地方(19071)
- 学(15532)
- 理论(14044)
- 务(13708)
- 财务(13680)
- 财务管理(13642)
- 企业财务(13006)
- 贸(12950)
- 贸易(12939)
- 易(12545)
- 机构
- 学院(256622)
- 大学(254570)
- 济(105050)
- 经济(102501)
- 管理(94154)
- 研究(86298)
- 理学(80056)
- 理学院(79142)
- 管理学(77740)
- 管理学院(77250)
- 中国(72480)
- 京(52831)
- 科学(51450)
- 财(51383)
- 农(47869)
- 所(43463)
- 中心(42844)
- 江(41078)
- 财经(40048)
- 研究所(39179)
- 业大(37405)
- 农业(36434)
- 经(36176)
- 范(34737)
- 师范(34387)
- 经济学(33609)
- 州(33252)
- 北京(33201)
- 经济学院(30458)
- 院(30408)
- 基金
- 项目(164250)
- 科学(127595)
- 研究(124167)
- 基金(116321)
- 家(100150)
- 国家(99183)
- 科学基金(84151)
- 社会(78487)
- 社会科(74040)
- 社会科学(74018)
- 省(66033)
- 基金项目(61140)
- 教育(57829)
- 划(54308)
- 编号(52399)
- 自然(50991)
- 自然科(49747)
- 自然科学(49729)
- 自然科学基金(48835)
- 资助(46950)
- 成果(43868)
- 重点(37718)
- 课题(36806)
- 发(36615)
- 部(36419)
- 创(34288)
- 性(32413)
- 国家社会(32229)
- 创新(31957)
- 教育部(31403)
- 期刊
- 济(122698)
- 经济(122698)
- 研究(76600)
- 中国(55014)
- 农(48869)
- 财(41324)
- 学报(39787)
- 融(39314)
- 金融(39314)
- 科学(36092)
- 管理(32262)
- 农业(31495)
- 大学(30735)
- 教育(30354)
- 学学(28953)
- 技术(23275)
- 业经(21880)
- 财经(20267)
- 经济研究(18144)
- 经(17449)
- 问题(16345)
- 业(14727)
- 版(14388)
- 理论(12665)
- 技术经济(12493)
- 统计(11833)
- 农村(11788)
- 村(11788)
- 图书(11476)
- 实践(11431)
共检索到396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善治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晓明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与引导,实现不同资本类型的有机整合,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原超 马华
从理论谱系和历史变迁中总结梳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从杜赞奇的“经纪机制”理论视角切入,中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历史变迁历经了“保护型经纪”“盈利型经纪”“行政型经纪”“资源型经纪”等几个重要阶段,而“统合型经纪”可被视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理论逻辑,其本质就是将“政党”带回到地方治理场域中,形成以基层党建为统合、培育公共性为目标、协商治理为主要形式的治理模式。在“统合型经纪”作用下,通过党组织权威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增权”和对基层组织的“赋权”,实现了地方公共性社会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的重构,有效改善外生权威缺乏和内生权威式微的乡村治理困境。
关键词:
经纪机制 三治融合 国家建设 乡村社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敏
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经验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意义。依法自治,把村民自治严格纳入法治框架。强化法治,突出乡村治理的法治思维和制度性供给。弘扬德治,与自治、法治形成刚柔并进的治理格局。从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经验可以得出,党建引领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政治保障,乡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物质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思想保证。
关键词:
河南省 “三治融合” 有效治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思思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村规民约可以很好地内嵌于"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目前中国村级层面已基本实现了村规民约的全覆盖,但在形式内容、制定程序、推进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把村规民约作为建设"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改进形式、提升内容、完善程序、强化执行、组织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村规民约 “三治融合” 功能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然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德治”作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是“三治融合”的支撑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乡村德治建设,明确乡村德治定位,健全乡村德治建设组织体系,挖掘改造乡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德治”的“软支撑”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德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力榕
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劣,关系着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长期发展。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推进,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地区还存着"三治"融合理念不强、"三治"融合治理行为缺失以及"三治"融合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