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4)
2023(14070)
2022(11898)
2021(11243)
2020(9654)
2019(22532)
2018(22065)
2017(40679)
2016(22443)
2015(25807)
2014(25636)
2013(25505)
2012(23622)
2011(21569)
2010(21739)
2009(20336)
2008(20291)
2007(17924)
2006(15350)
2005(13813)
作者
(69239)
(57979)
(57932)
(55020)
(36643)
(28143)
(26146)
(22933)
(21885)
(20430)
(19817)
(19444)
(18626)
(18521)
(18204)
(18093)
(17784)
(17263)
(16701)
(16627)
(14720)
(14374)
(14298)
(13243)
(13022)
(12962)
(12815)
(12789)
(11730)
(11648)
学科
(94687)
经济(94594)
管理(59743)
(57911)
方法(47195)
(45904)
企业(45904)
数学(42757)
数学方法(42120)
中国(27326)
(25165)
(22567)
(21167)
(20982)
贸易(20972)
(20491)
业经(18414)
(17885)
农业(16463)
地方(15427)
(14476)
银行(14406)
(13887)
金融(13885)
(13705)
(13647)
理论(13616)
财务(13601)
财务管理(13566)
(13480)
机构
大学(332241)
学院(327550)
(137624)
经济(134914)
管理(122439)
研究(119890)
理学(106203)
理学院(104893)
管理学(102762)
管理学院(102174)
中国(89357)
科学(75663)
(71494)
(65357)
(62782)
(59543)
研究所(57706)
业大(54705)
中心(53281)
农业(52173)
财经(48055)
(47946)
北京(45513)
(43886)
经济学(42929)
(42919)
(42290)
师范(41720)
经济学院(38871)
(37543)
基金
项目(222995)
科学(173836)
基金(163200)
研究(153419)
(146622)
国家(145490)
科学基金(122194)
社会(97323)
社会科(92314)
社会科学(92284)
(85571)
基金项目(85519)
自然(82007)
自然科(80196)
自然科学(80167)
自然科学基金(78779)
(74163)
教育(71714)
资助(68485)
编号(59675)
重点(51561)
(49621)
成果(47612)
(47446)
(46199)
科研(44062)
计划(43611)
创新(43404)
课题(42151)
教育部(41634)
期刊
(144417)
经济(144417)
研究(95223)
中国(66419)
学报(61640)
(57425)
科学(53943)
(45968)
大学(45034)
管理(42697)
学学(42567)
农业(39066)
教育(35118)
技术(27717)
(27357)
金融(27357)
经济研究(24987)
财经(23900)
(22693)
业经(21966)
(20617)
问题(18912)
(18226)
统计(17946)
(17377)
技术经济(16790)
国际(16379)
(16134)
世界(15969)
业大(15789)
共检索到484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峻峰  
分析生育模式的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通过计算 1 991~ 2 0 0 0年中国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 ,清楚地看出 ,提高初婚年龄和拉大一孩至二孩生育间隔所造成的生育模式的变化导致中国 1 0年间TFR偏低。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较之TFR更加接近中国妇女的实际终身生育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曾毅  
本项研究说明我国1991—1992年生育率并不象38万人调查所报告的那样远远低于替代水平。我国1991—1992年总和生育率大致在2.1左右。与1989—1990年相比,我国1991—1992年真实生育水平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的三分之二是由已婚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近年初婚年龄上升造成的。这充分说明了近年来计生工作的巨大成就。同时,近年来出生漏报瞒报现象十分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文章在对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进行漏报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1990~2000年间的妇女生育模式,进而对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进行重估。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之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健  唐诗萌  
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应用妇女生育模式和分孩次生育模式指标,计算并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妇女生育模式的特点及变动趋势,特别关注城乡差异、二孩生育及3039岁组妇女的生育状况。结果发现,近20年来中国妇女的生育模式总体呈现出适龄生育为主、晚育为辅;一孩生育为主、二孩生育比例不断提升的格局。生育模式随时间推移表现为适龄生育组妇女的贡献率下降,晚育组妇女生育贡献率上升的态势,但近年来晚育趋势有所缓解;早育、高龄生育和多育比例有所提升;生育年龄向适龄回归的同时还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健  唐诗萌  
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应用妇女生育模式和分孩次生育模式指标,计算并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妇女生育模式的特点及变动趋势,特别关注城乡差异、二孩生育及30~39岁组妇女的生育状况。结果发现,近20年来中国妇女的生育模式总体呈现出适龄生育为主、晚育为辅;一孩生育为主、二孩生育比例不断提升的格局。生育模式随时间推移表现为适龄生育组妇女的贡献率下降,晚育组妇女生育贡献率上升的态势,但近年来晚育趋势有所缓解;早育、高龄生育和多育比例有所提升;生育年龄向适龄回归的同时还有分散化的迹象。城乡生育模式基本一致,但二孩生育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生育模式的城乡变化趋势极为相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汉东  李流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  程晨  吴航  张伟佳  
文章从社会动力的视角建立生育率演化的解释模型,认为影响生育行为的3种基本社会动力是生育意愿力、节育阻隔力和竞争偏好力,它们此消彼长的演替推动了人口发展经历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抑制生育3个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生育行为的第4种动力,伴随计划生育的倡导、推行以及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松弛,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竞争偏好力。文章依据华东地区的2017年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一般生育率、婚后生育率及其孩次模式的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变的纬度地带性。文章按月份进度考察出生数对政策松弛的响应节奏,确认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阳荪,苏俐,梅长华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民族人口的原始数据,通过民族生育水平分类,对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作了比较与评价。1981~1989年8年间.蒙古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人口稳定增长的阶段。在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育龄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职业构成中科技人员和干部的比重增加以及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生育率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益民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4月在河北省、陕西省和上海市,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生育力抽样调查。今年3月12月,国务院办公厅给国家统计局并河北省、陕西省、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认真搞好深入的生育力调查工作的复函》。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已顺利完成,正在进行数据处理。现就这次生育力调查的意义、调查的对象和特点、调查的内容、以及这次调查的方法等问题,简介如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笑秋  
文章对寇尔生育指数进行了旨在消除年龄结构影响的改进,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应用于1982~2006年女性婚姻结构对生育水平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与原寇尔生育指数相比,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在计算时,需要更多数据,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使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因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其分析结果更客观准确。因此,在使用寇尔生育指数分析中国人口数据时,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和迅速变动,应该而且必须对其进行改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近年来,有关中国妇女近期生育水平的研究很多,各类研究由于采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在这些讨论中,出生人口数的数据质量和调整是各类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关键。文章使用2000年、2010年两次中国人口普查中提供的妇女人口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年间的生育分布模式,在考察两次人口普查女性人口漏报的基础上,应用Preston和Coale提出的变量r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净人口再生产率进行了估计。同时,文章计算出这10年间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60左右。变量r方法对于具体的出生人口数量和育龄妇女数量的数据质量要求较低,且在多项研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无论应用何种人口学方法,都应注意其前提假设,仔细检查数据,减少可能存在的偏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赵梦晗  
生育水平不仅是衡量人口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指标,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性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对官方公布的出生或生育数据质量的质疑不断,加之不同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真实生育水平成了一个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2000年、2010年普查数据、最新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最新的户籍登记数据的评估和比对,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人口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综合多种数据、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结论是200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勤  
文章根据公布的"六普"数据,对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进行模拟推算,并与往年普查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五普"0~14岁低龄人口漏登2 056万人,女性漏登率高于男性,1岁和7岁组漏登率最高;2000~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7.86%,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35~49岁女性增幅较大;总和生育率经历了由降到升、再到稳中有降的过程,2000~2009年历年加总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48。另外,"五普"低龄人口漏登并未导致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的近10年"生育率被严重低估"的结果,由普查与调查数据直接获得的总和生育率与推算值之间的平均落差仅为0.09。在生育率低走、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缩小且其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借助反事实因果推论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以克服传统人口统计学的弱点,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作为生育水平指标,尝试讨论流动人口的选择性对估计其生育水平的影响作用;并在控制选择性后,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差异,以期为深入讨论人口流迁与生育的因果关系提供基础。Heckman二阶段模型表明,观测到的流动与非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差异由于选择性而存在偏差。三种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到一致结果:剔除人口流动的选择性后,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人口;且两者的差异大部分可以被选择性所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口流动有助于降低生育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Susan E.Short  
本文使用1993、1997和2000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纵向追踪数据,探讨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居住模式或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事件史分析技术(event history analysis),采用离散时间事件模型(discrete time hazard model),我们发现,居住模式影响妇女的生育行为,但其影响因孩次和居住制度而异:对二孩递进的作用大于对一孩递进的影响;从妻居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不同于从夫居。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的关系反映了代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居住制度下妇女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家庭权力结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