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8)
- 2023(10037)
- 2022(8596)
- 2021(8110)
- 2020(6863)
- 2019(16295)
- 2018(16050)
- 2017(30768)
- 2016(16927)
- 2015(19914)
- 2014(20134)
- 2013(20356)
- 2012(19711)
- 2011(18054)
- 2010(18246)
- 2009(16872)
- 2008(17025)
- 2007(15452)
- 2006(13328)
- 2005(12210)
- 学科
- 济(79429)
- 经济(79353)
- 管理(47563)
- 业(43434)
- 方法(37017)
- 企(34965)
- 企业(34965)
- 数学(31232)
- 数学方法(30919)
- 中国(22405)
- 农(20164)
- 财(18625)
- 贸(18369)
- 贸易(18360)
- 易(17931)
- 学(16888)
- 业经(15207)
- 制(15054)
- 环境(14932)
- 和(14105)
- 融(13200)
- 金融(13198)
- 农业(13077)
- 银(12938)
- 银行(12906)
- 地方(12696)
- 行(12390)
- 理论(11867)
- 务(10765)
- 体(10764)
- 机构
- 大学(258323)
- 学院(253633)
- 济(113660)
- 经济(111484)
- 研究(94185)
- 管理(92914)
- 理学(78942)
- 理学院(78008)
- 管理学(76746)
- 管理学院(76278)
- 中国(73452)
- 京(55871)
- 科学(55804)
- 财(51017)
- 所(49037)
- 农(45312)
- 研究所(44447)
- 中心(42478)
- 财经(40445)
- 江(37821)
- 业大(37001)
- 经(36827)
- 经济学(36373)
- 北京(36170)
- 农业(35735)
- 院(33197)
- 范(33037)
- 经济学院(32893)
- 师范(32728)
- 财经大学(29883)
- 基金
- 项目(161448)
- 科学(126138)
- 基金(118639)
- 研究(117353)
- 家(104225)
- 国家(103456)
- 科学基金(86526)
- 社会(75083)
- 社会科(71020)
- 社会科学(70999)
- 基金项目(61872)
- 省(59449)
- 自然(54703)
- 教育(53607)
- 自然科(53409)
- 自然科学(53391)
- 自然科学基金(52463)
- 划(51948)
- 资助(50043)
- 编号(46256)
- 成果(39030)
- 部(37701)
- 重点(37143)
- 发(35339)
- 创(32494)
- 课题(32294)
- 教育部(32134)
- 中国(32054)
- 国家社会(31980)
- 科研(31373)
- 期刊
- 济(125390)
- 经济(125390)
- 研究(77948)
- 中国(51904)
- 学报(42013)
- 农(41166)
- 财(39891)
- 科学(37951)
- 管理(32690)
- 大学(31541)
- 学学(29528)
- 农业(27847)
- 教育(25959)
- 融(25631)
- 金融(25631)
- 技术(21212)
- 财经(20676)
- 经济研究(20422)
- 贸(18350)
- 国际(17929)
- 经(17925)
- 业经(17433)
- 问题(17300)
- 业(16117)
- 世界(14878)
- 技术经济(13516)
- 版(12724)
- 统计(12576)
- 图书(11711)
- 理论(11518)
共检索到391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亚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为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急需得到如何分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文章从论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责任分担应当有"共同的"标准,并且应当涵盖以下因素,即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历史的责任,以及随着各国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责任。由此,文章建立起为中国合理分担碳减排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分担 公平原则 国际气候合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燕 王文治 马淑琴
通过构建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测算了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分配因子来实施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表明:本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约占全部生产侧碳排放的41%,外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31%,出口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22%。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呈现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省域向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域转移,其中各省域出口引致的净碳转移量平均占全部净碳转移量的43.7%,出口是引致省域间碳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论文提出对重点减排省域实施"约束+补偿"的碳减排合作模式,同时控制碳排放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减少碳排放和碳转移量。
关键词:
碳转移 责任共担 碳减排合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光英 祁春节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大规模膨胀,温室气体的排放超出了地球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自净能力的限度,从而引起地球温度上升,温度上升过快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场大灾乱。本文通过非合作博弈分析可知,各国单独减排二氧化碳达不到预期的水平,因为各国存在对公共物品搭便车的动机;而京都议定书协议可以看作为一个合作博弈,这种合作博弈可以完成多于各国独自联盟时的减排量。根据京都议定书参与国缔约国的不同政治经济状况将该成员国分为四类:欧盟、美国、中国、其他国家,然后判断这四类成员博弈结果。用合作博弈的解的概念判断该合作目前不存在优超,但现行的博弈是不稳定的博弈。沃克机制是解决公共物品的一种有效机制,可以尝试沃克机制的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
关键词:
碳减排 排放权 气候变化 国际责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云 张忠华
基于ESI论文数据库,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从合作国家、学科、合作机构和高质量论文等方面,探究2003—2012年期间中国开展的节能减排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论文总量快速增长,合作国家数不断增多,合作论文质量逐渐提高,合作深度不断增强,高质量论文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科学和物理等中国传统优势学科领域。
关键词:
节能减排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灵芝 王国友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依然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政策,但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寻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合作机制短期内难以实现。寻求合理的经济性政策工具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具的碳税与数量工具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与清洁发展机制。
关键词:
哥本哈根会议 气候变化 碳减排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涛 许学工 刘文政
博弈论能够解释许多经济活动和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京都议定书》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内在原因,并对中国在新一轮谈判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生效,而美国仍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同时抛出自己的减排方案,这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减排博弈。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施加的压力,中国在这场新的博弈中要有所准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既要维护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要有助于减排。
关键词:
博弈论 碳减排 《京都议定书》 对策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韩梅
我国企业在跨出国门开展并购的过程中,采取的跨国并购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全资收购实现,有的通过合营、联营等形式实现。对油气、矿业等行业而言,通过签订联合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收购合营中的权益是较为普遍的做法。相应地,如何对收购合营中的权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成为油气公司和其他采掘业公司非常关注的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晶 谢有生
本文结合汽车能源消耗及排气污染现状,介绍了现代汽油发动机先进的节能减排应用技术,并对汽油机主流节能技术的节能原理、节能效果及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指出了汽油机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汽车 省油汽油机 新技术 节能减排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宏波 石嘉骐 王伟尧 宋小宁
本文基于两国减排博弈拓展了Weber和Neuhoff(2010)的一国环境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非合作和合作两种情形下,具有不同技术创新水平时各国最优碳税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结论表明,技术创新削弱了碳税之于减排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国际合作减排的动力,而技术差距越大,合作意愿越小。当两国减排责任接近或者存在合作补偿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福利增进、达成减排合作。这为我国进一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充实南南减排合作,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碳减排 技术创新 碳税 国际合作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仲云云 张冲
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减少碳排放是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都存在碳减排分歧。构建博弈模型对不同阶段的国际碳减排各方战略进行分析。为了避免碳减排陷入互相背叛、各方皆输的"囚徒困境"状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内,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通过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碳减排,以实现"猎鹿博弈"的合作共赢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发展 碳减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苏铭 曹静
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各国消费模式的差异已经成为气候谈判中界定各国排放责任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并根据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计算了两个情景下1950—2005年世界各国累积消费排放量,发现中国约有14—33%(或超过20%)的国内实际排放是由他国消费所致,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则相反。进而,我们从福利角度讨论了以消费排放作为公平分配指标的重要性,从而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建议以1850年以来的(人均)累积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消费排放 碳消费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