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5)
2023(11120)
2022(9314)
2021(9004)
2020(7567)
2019(17863)
2018(17700)
2017(31501)
2016(18383)
2015(21395)
2014(21541)
2013(20904)
2012(19791)
2011(18144)
2010(18423)
2009(16701)
2008(16829)
2007(15200)
2006(13168)
2005(12130)
作者
(52225)
(43686)
(43498)
(41922)
(27719)
(20988)
(20202)
(17124)
(16715)
(15614)
(14866)
(14688)
(13887)
(13868)
(13844)
(13757)
(13690)
(13076)
(12677)
(12637)
(11268)
(10881)
(10650)
(9980)
(9913)
(9860)
(9841)
(9684)
(8975)
(8962)
学科
(71848)
经济(71784)
管理(41008)
(38391)
方法(34040)
数学(30488)
数学方法(30223)
(29036)
企业(29036)
中国(26631)
教育(21526)
(19702)
(19539)
(16571)
(15710)
贸易(15702)
(15335)
理论(14559)
业经(13079)
农业(12765)
(12728)
地方(11648)
(10997)
银行(10954)
(10541)
(10528)
(10486)
(10351)
金融(10349)
教学(10318)
机构
大学(265894)
学院(258223)
(106169)
经济(103924)
研究(97555)
管理(88401)
理学(75429)
理学院(74377)
管理学(73003)
管理学院(72479)
中国(68731)
(58523)
科学(58383)
(50110)
(46917)
研究所(45847)
(45413)
(43645)
师范(43287)
中心(43197)
(40234)
北京(38283)
业大(37757)
财经(37634)
教育(36299)
农业(35978)
师范大学(35584)
经济学(34651)
(34322)
(34149)
基金
项目(165798)
科学(130011)
研究(126697)
基金(117389)
(102570)
国家(101646)
科学基金(84380)
社会(77856)
社会科(73507)
社会科学(73483)
教育(66290)
(63769)
基金项目(60691)
(56503)
编号(52882)
自然(51758)
自然科(50519)
自然科学(50500)
自然科学基金(49672)
资助(48676)
成果(46443)
课题(39900)
(39706)
重点(39504)
(36860)
教育部(34423)
(34330)
大学(32989)
(32814)
(32315)
期刊
(114050)
经济(114050)
研究(86513)
中国(61068)
教育(59672)
学报(42549)
(40260)
科学(37365)
(36436)
大学(32522)
管理(29940)
学学(28942)
农业(27710)
技术(26442)
(20756)
金融(20756)
财经(19446)
经济研究(19163)
(16937)
(16365)
业经(15801)
职业(15761)
问题(15575)
(14978)
图书(14121)
世界(13057)
(12723)
国际(12706)
(12653)
论坛(12653)
共检索到399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枬  王昊宁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政涛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枬   皇甫科杰  
当代中国教育学彰显中国气派,需要从学术根基出发,提出原创性学术主张,实现整体性理论体系重构。扎根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的现实样本,在概念孕育、团队创建、节点突破、内核形成、思想通化的创生历程中凸显了共生共长的交互关系;以中国立场、文化学脉、理实融通等彰显了自信的中国气派;在理论与实践交互创生中承续中国思维、凝炼中国话语、推进中国体系,突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质;以学派立场为教育学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视域和独有的“理实观”;在原创性学说体系的建构中实现了中国教育学对相关学科的思想滋养、践行了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发展之路、唤起了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自觉品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乔玉全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其产生和早期发展是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教育学在构建和发展中特别是其科学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也大都源出于此。因而,对德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学术特点,对于促进教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助益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从2007年到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分四辑出版了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其是以推进中国教育学研究,创建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为核心宗旨的学术性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存金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哲学化和科学化是自夸美纽斯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由此形成了思辨决定论、自然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三种教育学知识体系。其共同特点是其所试图建立的学科体系与教育活动本身相悖,教育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迷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消解教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个转向是对现有教育学研究中心课题及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理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换。面向实践的教育学要关注生活的价值,由对教育活动及人的成长的外在原因的说明,转为对人的内在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和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小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总是处于特定处境中的理论主体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对特定视域中的实践进行理论建构的产物。从实践中归纳提炼理论才能满足教育学内源式发展的需求。通过发现实践逻辑增长教育学本土知识是当前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核心任务。研究者要尝试以"移植—改造"、"反思—归纳"、"反向操作"、"批判—重建"等多种方式把握教育实践的多重逻辑,并基于实践逻辑的发现展开教育学分析。同时,教育学者在介入式互动中要有认同度、洞察力和分寸感,"反思—重建"应当成为合作互动双方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项玲连  赵妙娴  
以自主自为的方式开展有意识的学派建设是提升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自我担当式的路径设计,是一份把学术小我融入中国教育学本土建设事业的自我加压。学派所主张的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和双向建构,以及自我学术生命实践的变革与理论创生,内蕴了中国传统"以身立学"的学术生命观。学派公开发布的信条,系统回答了学派独特的"教育观""学校观"和"教育学观",反映了学派在长期研究中积淀形成的思想共识和共享价值观。在当前多元价值共生的时代,为学派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有助于在一个需要学派、呼唤学派的时代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学派,对内培育学者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对外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刘丽萍  王翠萍  刘春丽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元素养成为新一代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重点。元素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启蒙期、争议期和发展期三阶段,美国元素养教育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主体四方面卓有成效。而目前我国元素养教育实践匮乏,因此,在开展元素养时应该转变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创新学习模式、明确元素养馆员角色、重组教学团队、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凤岐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积极价值和科学基础,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教育学完成其任务的基本条件。教育实践是一项跨度很大的工作,相应地,教育学知识也有社会科学形态、心理学形态和哲学形态三种类型。为获得可靠的知识,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应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知识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逐渐成熟;并于2004年酝酿生成“生命·实践”教育学。这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双子星”创生样态,走出并走通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双向滋养、交互生成的研究路径。这践行了叶澜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心愿:一个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原创的教育学理论;这个“自己的”教育学,是指由中国学者提出,扎根中国土壤,以中国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根基的教育学。2024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已分别走过30年和20年的历程,正在向纵深和拓展两个方面推进。与此同时,这个团队依然定期行走在中国各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地上,思考着、创造着、成长着,他们走出了一条时代的、中国的、自己的教育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值此之际,本刊对叶澜先生进行采访,以期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强国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