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83)
- 2023(6502)
- 2022(5208)
- 2021(4817)
- 2020(3606)
- 2019(7919)
- 2018(7586)
- 2017(14066)
- 2016(6938)
- 2015(7287)
- 2014(6688)
- 2013(6179)
- 2012(5231)
- 2011(4641)
- 2010(4462)
- 2009(4368)
- 2008(3633)
- 2007(2869)
- 2006(2441)
- 2005(1832)
- 学科
- 济(25050)
- 经济(25020)
- 管理(18953)
- 业(18612)
- 企(14612)
- 企业(14612)
- 农(13010)
- 业经(9597)
- 农业(8746)
- 中国(8393)
- 财(7950)
- 方法(7791)
- 数学(6283)
- 数学方法(6208)
- 地方(5753)
- 贸(5422)
- 贸易(5418)
- 制(5118)
- 易(5065)
- 发(4957)
- 农业经济(4854)
- 发展(4345)
- 展(4341)
- 理论(4200)
- 务(4131)
- 财务(4121)
- 财务管理(4115)
- 银(3994)
- 银行(3993)
- 行(3845)
- 机构
- 学院(90834)
- 大学(85191)
- 济(35471)
- 经济(34774)
- 管理(34095)
- 理学(29949)
- 理学院(29658)
- 管理学(29136)
- 管理学院(28971)
- 研究(26125)
- 中国(19510)
- 财(16860)
- 京(16010)
- 科学(14852)
- 财经(13616)
- 中心(12669)
- 范(12494)
- 师范(12412)
- 江(12403)
- 经(12376)
- 农(12303)
- 经济学(11516)
- 业大(11386)
- 所(11222)
- 州(10507)
- 经济学院(10480)
- 研究所(10135)
- 财经大学(10062)
- 院(9732)
- 师范大学(9627)
- 基金
- 项目(64199)
- 科学(51801)
- 研究(51523)
- 基金(46294)
- 家(39178)
- 国家(38791)
- 社会(34434)
- 科学基金(34240)
- 社会科(32538)
- 社会科学(32531)
- 省(26302)
- 基金项目(24342)
- 教育(23439)
- 编号(22227)
- 划(21100)
- 自然(19754)
- 自然科(19324)
- 自然科学(19321)
- 自然科学基金(18949)
- 成果(17025)
- 资助(16800)
- 发(14853)
- 课题(14835)
- 创(14480)
- 重点(14368)
- 国家社会(14366)
- 制(13788)
- 部(13552)
- 年(13468)
- 项目编号(13427)
共检索到124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志远
清代城市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华北、江南等地区以及运河、长江流域,而对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城乡经济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以重要商品的流通为主线,考察中原地区的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制度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清代中原地区城乡结构及其变动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内陆地区市场形成的特点以及市场机制对区域中心变动的巨大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志远
清代城市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华北、江南等地区以及运河、长江流域,而对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城乡经济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以重要商品的流通为主线,考察中原地区的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制度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清代中原地区城乡结构及其变动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内陆地区市场形成的特点以及市场机制对区域中心变动的巨大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关键词:
结构革命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历史转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建国 袁桂林
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运用制度分析方法论从新生制度与制度环境、新生制度与互补性制度、新生制度与利益相关者,以及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四个关系维度对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与探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乡统筹 乡村社会 新农村 城乡一体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解玉喜
本文通过借鉴当代一些社会学理论,指出城乡社会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现实存在,而且各个维度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个体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受结构制约的无所作为的"玩偶",正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产生的预期效应和未预期到的后果,才使城乡社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研究城乡社会结构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并始终关注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刻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变迁 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奚建武
在市郊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外来移民,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属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被忽略。尝试借助"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奚建武
在城市郊区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的客观存在,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受到忽略。因此,本文尝试用"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关键词:
复合型二元结构 城乡关系 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强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的结构呈现出深刻地转型,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能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乡村“能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需要为乡村“能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疏通乡村“能人”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部门能量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东山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乡城关系变迁可分为二元发展、同质发展、包容发展三个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乡城关系变迁符合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满足了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乡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乡城一体化,在市场效率优势充分显现的基础上,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而构建基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和动力来源。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乡城关系 变迁过程 未来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游猎 刘国玲 陈睿山
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人地关系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分析和比较了1997年以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县、镇、乡、村5级行政单元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分省来看,苏浙皖三省整体呈现出城镇膨胀、蔓延与乡村萎缩、收缩互补态势;苏皖人地数量变化比沪浙更为协调,变迁强度更弱且更具稳定性。(2)分级来看,乡村地区人地数量变化一致性最弱,表现出明显的人口用地弹性,且异动明显;而市县镇变迁较为稳定。结论指出:人口要素虽然总体表现为乡村向城市逐级流动,但上海、浙江已经显示出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而用地要素则表现为乡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后者从要素间关系角度反映了“地随人走”的趋势。研究通过识别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过程及特征,有助于判断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形势,并可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帅 郝晋伟 刘科伟 杨史瑞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人口萎缩,但农村建设用地尚未同步退出,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亟需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进行重构。在对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生产半径模式和公共服务供需模式为解释变量,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的阶段性演变及其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耦合机制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重构的技术框架,并以陕西省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变迁历程 乡土社会 嵌入 悬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珍
城乡融合发展是可持续地理变迁的过程,市场和政府协作的程度决定着地理变迁的速度和持续性。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集聚、移民等市场力量的作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想途径。然而,现阶段以城乡分治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户籍等制度安排造成城乡要素市场严重分割,这不仅导致城市蔓延,也使乡村人口远离经济机会。高分割、低密度、远距离的地理特征削弱了集聚、移民等市场力量,影响地理变迁的速度和持续性,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不能替代市场直接配置资源,而应当对土地、劳动力市场予以特别重视,协助市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所必需的地理变迁。
关键词:
密度 距离 城乡融合发展 可持续地理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