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6)
2023(16300)
2022(14129)
2021(13099)
2020(11102)
2019(25212)
2018(24803)
2017(47922)
2016(25844)
2015(28655)
2014(28257)
2013(27567)
2012(24891)
2011(22172)
2010(21721)
2009(19525)
2008(18657)
2007(15846)
2006(13363)
2005(10955)
作者
(74149)
(61784)
(61154)
(58174)
(38896)
(29716)
(27760)
(24397)
(23423)
(21431)
(20779)
(20701)
(19423)
(19083)
(18972)
(18849)
(18704)
(18429)
(17579)
(17448)
(15389)
(15023)
(14720)
(14049)
(13915)
(13522)
(13480)
(13449)
(12441)
(12352)
学科
(98131)
经济(98028)
管理(73504)
(70195)
(57718)
企业(57718)
方法(49657)
数学(43854)
数学方法(43283)
(27319)
(25202)
中国(24295)
业经(22373)
(21630)
(18717)
贸易(18711)
地方(18546)
农业(18287)
(18099)
(16562)
财务(16491)
财务管理(16462)
技术(16326)
理论(16063)
环境(15866)
(15856)
企业财务(15525)
(15266)
(13775)
(13212)
机构
大学(356779)
学院(356524)
管理(143485)
(138791)
经济(135953)
理学(126589)
理学院(125219)
管理学(122821)
管理学院(122200)
研究(115562)
中国(83050)
科学(75377)
(74326)
(63984)
(60309)
业大(59654)
(57128)
中心(53133)
研究所(53118)
农业(50824)
财经(50187)
(48739)
(45996)
北京(45721)
(45530)
师范(44948)
(42438)
经济学(41812)
(39747)
技术(38114)
基金
项目(261554)
科学(204840)
基金(190485)
研究(184558)
(168931)
国家(167573)
科学基金(143617)
社会(116521)
社会科(110474)
社会科学(110442)
(102332)
基金项目(101818)
自然(96373)
自然科(94181)
自然科学(94153)
自然科学基金(92450)
(86929)
教育(85051)
资助(77895)
编号(74012)
重点(58682)
(56984)
成果(56970)
(55111)
(54760)
创新(51151)
科研(50997)
课题(50105)
计划(49321)
教育部(48531)
期刊
(139257)
经济(139257)
研究(96016)
学报(63486)
中国(58995)
(56722)
科学(55592)
管理(49457)
大学(47559)
学学(45312)
(44842)
农业(39484)
教育(35608)
技术(30401)
业经(25111)
(24176)
金融(24176)
经济研究(23607)
财经(23115)
(20266)
(19780)
科技(18730)
问题(18264)
(18106)
业大(17286)
商业(16933)
图书(16651)
技术经济(16638)
理论(16110)
资源(15861)
共检索到484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超  袁斌  
如何通过一降(成本)一升(质量),将我国水果的成本优势转为质量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未来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加成率的视角,通过我国苹果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流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水果产地价格与生产成本的综合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批发、零售类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低等级公路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果品的加成率,且其对加成率的提升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相比于种植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单位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对种植面积较大省份果品加成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超  袁斌  
如何通过一降(成本)一升(质量),将我国水果的成本优势转为质量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未来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加成率的视角,通过我国苹果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流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水果产地价格与生产成本的综合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批发、零售类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低等级公路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果品的加成率,且其对加成率的提升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相比于种植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单位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对种植面积较大省份果品加成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果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海成  徐思  张蓓齐  
基于2003—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指数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呈东中西的顺序依次递减;全样本下,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当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存量低于门槛值时,它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旦超过门槛值,则会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样本下,中部、西部地区存在单门槛效应,东部地区则不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晓兰  鄢伟波  
通过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检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1988—201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差分GMM方法检验农村灌溉、道路、电力和医疗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这四类农村基础设施都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且灌溉基础设施的作用最明显,其次为医疗基础设施,高于道路和电力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规模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人均GDP的提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净替代效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勇  黎鹏  
从时空压缩效应、通用目的技术、信息通信平台和网络效应四个功能维度,分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理。利用2000—2016年东盟国家面板数据,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对东盟国家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东盟国家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属于技术进步主导型的东盟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对东盟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凯明  王藤桥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它不仅拉动了总需求,而且在供给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展示了基础设施投资从价格效应、投资效应和收入效应渠道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从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延边际效应渠道影响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机制。本文使用上述理论模型量化分析1981-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服务业比重上升,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本文建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提高生产率,但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应当做出调整,向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郗恩崇  徐智鹏  张丹  
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探索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各个省份2001~2011年的TFP呈递增趋势,但部分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存在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伟   林丽波   布仁门德  
[目的] 在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及理论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1)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2)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增加周边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3)从区域异质性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而对东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4)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政府干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和受灾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结论] 应加大农业领域补短板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优化政府的服务型职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发仓  祝欣茹  
基础设施不仅为社会经济生产提供所需的资本服务量,也是能够产生经济收益的财富来源,这是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两种功能。与现有文献仅测算反映资本财富的资本存量不同,本文在同一框架内还测算了刻画基础设施生产性功能的资本服务量。本文将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种,分别模拟了这两种设施的役龄–效率函数、役龄–价格函数和役龄–折旧率函数,计算了我国1978—2020年基础设施的资本存量净额和资本服务量,并编制了基础设施的资本账户,刻画了基础设施“投资–积累–服务”的资本运动全过程。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存量净额能较好地反映我国基础设施财富状况,基础设施资本服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莫珂迪  
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性因素。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人口集聚情况下的影响机制,利用2006-2015年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影响存在人口密度门槛,人口密度的升高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边际效应随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升高。分地区估计结果表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供给增加使城市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人口密度门槛在地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能够抵消集聚不经济,人口密度门槛随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提高;而中西部地区未达到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人口密度门槛,在人口密度低的西部地区城市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过度供给问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潘雅茹  陈峥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并借助动态面板模型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方面存在差异性影响。具体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主研发产生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而对技术引进则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亮雄  林绍良  王贤彬  杨彩婷  
以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是中国政府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伟大实践。基于政府超前引领理论,论证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增长目标管理,引领和驱动基础设施改善。采用2002—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构造经济增长压力指标,以度量目标引领程度,进而检验目标引领对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压力对基础设施数量存在正向促进的线性影响效应,而对基础设施质量存在先促进随后转为遏制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效应。究其机制,基础设施数量始终能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但基础设施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值,仅在质量较低时才成立。同时,基础设施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基础设施质量。进一步地,研究还发现了经济增长压力影响基础设施的效应只发生在发展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2012年之前。研究深化了目标引领理论,厘清了目标驱动基础设施改善进而引领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为有为政府引领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证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建   申世敬   程玉浩   张庆娟  
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提供了“新基遇”及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研究选择可获取的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最新面板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空间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的演化态势。(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碳生产率,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绿色技术创新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强,成渝城市群受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卓乐  曾福生  
本文实证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30个省份1996—2015年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其次,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来验证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即水利、交通与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当期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其滞后项则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