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81)
2023(15426)
2022(13020)
2021(11970)
2020(9855)
2019(22365)
2018(21897)
2017(41463)
2016(21842)
2015(24654)
2014(24238)
2013(23879)
2012(22595)
2011(20694)
2010(21097)
2009(19732)
2008(19691)
2007(17722)
2006(16103)
2005(14957)
作者
(61594)
(51569)
(51451)
(48529)
(33010)
(24451)
(23075)
(19925)
(19650)
(18493)
(17699)
(17222)
(16726)
(16723)
(16257)
(15792)
(15342)
(14879)
(14840)
(14584)
(13198)
(12511)
(12370)
(11794)
(11627)
(11542)
(11529)
(11381)
(10281)
(10254)
学科
(99965)
经济(99849)
管理(70228)
(69167)
(57555)
企业(57555)
方法(33643)
中国(33640)
数学(28175)
数学方法(27917)
(27757)
业经(25588)
地方(25294)
(23873)
(23443)
技术(21367)
(20057)
贸易(20035)
(19401)
(18899)
银行(18879)
(18348)
农业(18094)
(17725)
金融(17723)
(16373)
(16156)
环境(15292)
产业(15239)
(15219)
机构
学院(316522)
大学(315192)
(142949)
经济(140311)
管理(121235)
研究(114988)
理学(102665)
理学院(101513)
管理学(100227)
管理学院(99590)
中国(90102)
(67876)
(66793)
科学(63459)
(56917)
财经(51434)
中心(50877)
研究所(50804)
(49396)
(46605)
(45801)
经济学(44367)
北京(44065)
(41841)
(41670)
师范(41487)
经济学院(39616)
业大(39535)
(39150)
财经大学(37905)
基金
项目(201391)
科学(161737)
研究(153939)
基金(146736)
(126126)
国家(125040)
科学基金(108211)
社会(101976)
社会科(96982)
社会科学(96962)
(78416)
基金项目(76378)
教育(70073)
(65226)
自然(64984)
自然科(63507)
自然科学(63494)
自然科学基金(62444)
编号(60823)
资助(59090)
成果(50522)
(48938)
(47032)
重点(45919)
(45696)
课题(44223)
创新(43184)
国家社会(42974)
(42272)
发展(40599)
期刊
(170871)
经济(170871)
研究(106267)
中国(74595)
管理(52122)
(50970)
(44292)
科学(43232)
学报(40995)
教育(38650)
(35448)
金融(35448)
大学(32979)
学学(30537)
农业(29944)
业经(28762)
技术(28678)
经济研究(28614)
财经(26506)
(23157)
问题(21984)
(19497)
世界(17696)
国际(17556)
(17060)
技术经济(17002)
科技(15947)
商业(15881)
(15297)
论坛(15297)
共检索到509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洪力  孙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入手 ,认为我国 2 0多年流通产业的高速成长是一系列流通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在于流通制度的变迁已进入了僵滞阶段 ,也即流通制度创新受阻。影响流通制度创新受阻的主要因素有 :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边际效率很小 ;流通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流通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意识形态刚性强化了“流通制度锁定”。故此提出了推动我国流通制度创新的战略对策 ,包括 :以入世为契机 ,积极推进流通制度环境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商业管理制度创新 ;以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方式 ,推动流通组织制度创新 ;构建积极的流通产业政策体系 ,推进民间流通协会成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躬林  赵亚乔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制度创新 ,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 ,消除限制私营经济发展的所有制歧视 ,突破束缚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改革交易费用极高的现行政府管理制度 ,中国经济才可能有一个乐观的前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江勇  余海丰  
由于诸多原因 ,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相比 ,我国制造业的落后性十分明显。本文从这一现实出发 ,研究了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学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重要的自变量。我国大学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 :改革单位制度 ,按照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重塑大学的制度结构 ;消解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 ,营造平等竞争的大学制度环境。大学制度创新过程中 ,应避免路径的单一化 ,在移植“外生性”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发展“内生性”的制度安排 ,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宏  杨宝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本文立足于现状,提出流通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新的专业调整为契机,科学地调整专业,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素质教育思想,全面树立教育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秦宣仁  李红梅  
美国学者认为,“21世纪经济”是一种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靠人力因素竞争的经济。他们认为,目前以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仅仅是“21世纪经济”的初始阶段。在21世纪经济中,能给世界经济带来高速增长的动力是创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国雄  
本文认为,没有流通就没有交换,社会分工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流通是生产性劳动,能为社会提供有益的产品和有效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流通的利润是多元化的,是价值创造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价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本身是利他经济、利他行为,商业所有的利润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之上。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交换是经济的基础,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商业是现代城市的基础,零售业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市场、重视流通、重视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摆正它们的位置,发挥它们的效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侯元兆  赵杰  
通过对中国林业发展50年的回顾,认为林业仍深陷于短缺时代,根据国内外解决林业短缺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提出在东南丘陵区建设21世纪林业产业带的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建军  
随着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 ,世界性的银行并购活动和集团化经营在全球持续发生 ,并且愈演愈烈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态势。面对如此竞争态势 ,2 1世纪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呢 ?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应在认真研究世界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实行集团化以迎接未来银行业的挑战。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丽芬  
进入 2 1世纪 ,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是必要的选择。然而 ,全球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大趋势 ,又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实现发展”这一十分严峻的重大课题。显然 ,无论从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出发 ,还是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考虑 ,中国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 ,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路径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本文主要讨论了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影响 ,以及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三大力量 ,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中心观点是 :加速发展网络经济应当成为中国面向 2 1世纪新的重大战略决策 ,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历史机遇 ,在新世纪进一步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文启湘  赵玻  
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 ,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 ,对进入予以管制是必然的政策选择。以往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不力 ,导致了极其低下的经济效率。因此 ,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甘师俊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及其基本属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观,以其崭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而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并被付诸于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产生,首先是人类对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即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宝银  
中国城市化发展受到城市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体制改革等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推动了8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是否继续实行这一方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不能继续沿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及城市化的趋势,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