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3)
2023(12941)
2022(11045)
2021(9979)
2020(8653)
2019(19733)
2018(19311)
2017(37783)
2016(20102)
2015(22543)
2014(22490)
2013(22578)
2012(21637)
2011(19729)
2010(19783)
2009(18268)
2008(17988)
2007(16282)
2006(14210)
2005(12794)
作者
(60016)
(50529)
(50129)
(48025)
(32272)
(24281)
(23058)
(19621)
(19026)
(18002)
(17292)
(17059)
(16254)
(15968)
(15710)
(15640)
(15131)
(14867)
(14673)
(14392)
(12659)
(12397)
(12209)
(11608)
(11455)
(11358)
(11130)
(10916)
(10369)
(10015)
学科
(108798)
经济(108715)
管理(51513)
(49298)
方法(39900)
(37691)
企业(37691)
数学(35327)
数学方法(34995)
地方(28434)
(25717)
中国(23602)
(21746)
业经(21036)
(19773)
农业(17200)
地方经济(16972)
(16201)
(15520)
贸易(15513)
(14809)
环境(14457)
(13926)
产业(13813)
(13514)
金融(13511)
(12810)
银行(12784)
理论(12292)
(12213)
机构
学院(296715)
大学(294716)
(132073)
经济(129451)
管理(108677)
研究(107206)
理学(93388)
理学院(92185)
管理学(90617)
管理学院(90032)
中国(79145)
科学(66408)
(62790)
(56562)
(55529)
(51955)
研究所(50608)
(48670)
中心(48502)
财经(45297)
业大(44101)
经济学(41949)
农业(40888)
(40788)
(39716)
师范(39332)
北京(38825)
(38441)
经济学院(37679)
(36271)
基金
项目(196715)
科学(154477)
研究(142448)
基金(141874)
(124244)
国家(123247)
科学基金(104411)
社会(91471)
社会科(86774)
社会科学(86749)
(78493)
基金项目(75710)
自然(66479)
(65137)
自然科(64851)
自然科学(64831)
自然科学基金(63669)
教育(63519)
资助(57618)
编号(56578)
(45615)
成果(45324)
重点(45153)
(43081)
(40471)
课题(39829)
国家社会(38040)
创新(38024)
科研(37530)
发展(36951)
期刊
(152798)
经济(152798)
研究(88608)
中国(56183)
学报(47078)
(46552)
(44079)
科学(43697)
管理(38543)
大学(34717)
学学(33002)
农业(31362)
(25965)
金融(25965)
经济研究(25918)
技术(25449)
教育(25422)
业经(24331)
财经(23068)
问题(20162)
(20130)
(16948)
技术经济(16414)
(15203)
商业(15184)
资源(15143)
统计(15115)
(13979)
(13673)
世界(13526)
共检索到444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名杨  
为剖析长江经济带流通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本文借助泰尔指数、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流通产业聚集的空间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流通产业聚集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江苏和浙江始终属于流通产业高-高聚集地区,湖北、湖南和四川属于流通产业高-低聚集地区;长江经济带流通产业聚集区域差异呈稳步上升后下降分阶段演变趋势;长江经济带流通产业聚集未存在绝对性收敛,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增加产品出口、提升消费、发展人力资本可缩小各区域间流通产业聚集差异。最后,文章提出改变发展理念来引领产业聚集、吸引龙头企业推动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对标补缺流通产业发展有效性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一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依赖信息与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目标。而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上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长江经济带上的整体经济与商贸流通业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东部经济带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腹地,在流通业的人员、资本以及网点效率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西部经济带则处于较低级的水平。由此可知,我国长江经济带上商贸流通产业表现为东部经济带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次之。为了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上流通产业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了促进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可能出现的FDI垄断现象进行预防。要促进长江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必须根据不同地区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战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一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依赖信息与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目标。而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上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长江经济带上的整体经济与商贸流通业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东部经济带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腹地,在流通业的人员、资本以及网点效率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西部经济带则处于较低级的水平。由此可知,我国长江经济带上商贸流通产业表现为东部经济带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次之。为了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上流通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欣  赵鑫  宋马林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郝雯利   杜震   胡亚权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郝雯利   杜震   胡亚权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博   周睿  
正确认识和研判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GS-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分别使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以及Sigma收敛、Beta绝对(条件)收敛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空间差距和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上而言保持提升趋势,且存在较大空间差距,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最大;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几乎不存在Sigma收敛和Beta绝对(条件)收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得更加明显,并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驱动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效率的扩散状态更强。基于此,研究认为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在提升和平衡科技创新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光明  
本文采用收敛分析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长江经济带流通业发展的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流通业发展满足绝对收敛的趋势特征,总体上区域流通业发展的均衡性在增强。这受到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对外贸易均有利于促进流通业发展收敛,但是人口分布和区域运输水平的非均衡化趋势都阻碍了长江经济带流通业的均衡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利用非意合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及来源,并构建δ收敛和β收敛模型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距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距产生的主要根源。(3)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的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在考虑环境规制、外商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后,生态福利绩效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利用非意合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及来源,并构建δ收敛和β收敛模型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距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距产生的主要根源。(3)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的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在考虑环境规制、外商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后,生态福利绩效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利用非意合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及来源,并构建δ收敛和β收敛模型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距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距产生的主要根源。(3)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的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在考虑环境规制、外商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后,生态福利绩效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利用非意合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及来源,并构建δ收敛和β收敛模型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距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距产生的主要根源。(3)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的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在考虑环境规制、外商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后,生态福利绩效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伟  
长江经济带是与沿海经济带并列的国家一级发展轴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内部区域经济差距日趋扩大,如何缩小差距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和谐发展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基于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和历年统计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内部三大地区及41个地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找到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对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内部差异显著,且有拉大趋势;发展前景良好,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