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2)
- 2023(16478)
- 2022(14117)
- 2021(13115)
- 2020(10797)
- 2019(25036)
- 2018(24849)
- 2017(47511)
- 2016(25974)
- 2015(29048)
- 2014(29039)
- 2013(28776)
- 2012(27020)
- 2011(24540)
- 2010(24708)
- 2009(22333)
- 2008(21742)
- 2007(19003)
- 2006(16930)
- 2005(14943)
- 学科
- 济(111204)
- 经济(111091)
- 管理(68417)
- 业(65619)
- 企(51844)
- 企业(51844)
- 方法(44060)
- 数学(37648)
- 数学方法(37173)
- 中国(33166)
- 农(30874)
- 地方(30659)
- 业经(25796)
- 学(24975)
- 财(22151)
- 农业(20830)
- 贸(18364)
- 贸易(18345)
- 制(18137)
- 环境(18101)
- 易(17587)
- 和(17498)
- 理论(17483)
- 技术(17108)
- 地方经济(16141)
- 发(16095)
- 融(16069)
- 金融(16064)
- 银(16021)
- 银行(15972)
- 机构
- 大学(368416)
- 学院(367274)
- 济(144115)
- 管理(141639)
- 经济(140788)
- 研究(130745)
- 理学(121966)
- 理学院(120406)
- 管理学(118135)
- 管理学院(117467)
- 中国(95752)
- 科学(83482)
- 京(82561)
- 所(66631)
- 财(63782)
- 农(62671)
- 研究所(60924)
- 中心(58115)
- 业大(56473)
- 江(55003)
- 范(52971)
- 北京(52955)
- 师范(52485)
- 财经(50858)
- 农业(48930)
- 院(48080)
- 经(46098)
- 州(44963)
- 师范大学(42719)
- 经济学(42563)
- 基金
- 项目(252808)
- 科学(198457)
- 研究(183831)
- 基金(181246)
- 家(158719)
- 国家(157393)
- 科学基金(134506)
- 社会(114717)
- 社会科(108636)
- 社会科学(108606)
- 省(99470)
- 基金项目(97243)
- 自然(87698)
- 自然科(85620)
- 自然科学(85599)
- 划(84352)
- 自然科学基金(84018)
- 教育(83267)
- 编号(75034)
- 资助(73758)
- 成果(60712)
- 发(57943)
- 重点(56968)
- 部(54292)
- 课题(52770)
- 创(52108)
- 创新(48656)
- 科研(47754)
- 国家社会(46673)
- 发展(46110)
- 期刊
- 济(165129)
- 经济(165129)
- 研究(111310)
- 中国(73950)
- 学报(59594)
- 农(57251)
- 科学(56239)
- 管理(51690)
- 财(45239)
- 大学(44447)
- 教育(43878)
- 学学(41423)
- 农业(39942)
- 技术(31931)
- 融(30975)
- 金融(30975)
- 业经(28856)
- 经济研究(26069)
- 财经(23396)
- 问题(22863)
- 图书(21502)
- 业(20635)
- 经(20086)
- 资源(18665)
- 科技(18546)
- 技术经济(17687)
- 现代(17210)
- 商业(17167)
- 理论(17046)
- 版(16964)
共检索到549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会军 张冠楠
流通产业因其具有引导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及吸纳就业等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平衡性,因此明确其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布,是实现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8-2017年京津冀流通产业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对京津冀流通产业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应用Arcgis可视化其空间分布动态的演进趋势,从而厘清流通产业区域间发展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京津差距不明显,京冀、津冀差距较大。因此,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应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多规合一"运行平台,从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崔彦哲 周京奎
基于效率和平衡视角,通过纳入结构差异和体量差距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以此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效率与平衡水平进行评价。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效率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北京的效率水平过高导致产业过度聚集。在较长时间内,城市群产业发展平衡水平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城市群内城市的竞争压力逐渐向城市群西南方向转移。进一步讨论结果显示:新方法的测度结果是可信的;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在城市群内的分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制造、教育和文娱等行业却在不断恶化,总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旭辉 张胜宝 孙畅
文章应用三次加权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了其空间区位特征、集聚模式及演化。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向外逐次递减的分布态势;从空间集聚区位特征看,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的空间格局,且产业分布重心小幅度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从空间集聚模式看,其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低模式与低-高模式居多,且样本考察期内,集聚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未形成较好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辉 张晋晋 安树伟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因我国城市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概念界定、规律探索等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给出了理想状态下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原则,以及现实状态下我国城市群的测度方法,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处于发展阶段的组接阶段。
关键词:
城市群 京津冀 测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运用GIS工具,结合地统计学空间差值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一级市场工业地价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工业地价呈波浪状次第衰减趋势;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不平稳衰减趋势,存在明显的地价"悬崖"与"价值洼地",城市群腹地的工业用地价值未得到充分显化。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工业地价 空间分布 GIS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冬
文章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城市流6个方面选取32个评价指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对2012—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以及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地差距明显,北京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天津处于轻度失调阶段,河北各市处于失调阶段,且均为中度和重度失调,城镇化质量亟待提升。北京的创新、开放、城市流指数较高,国家中心城市特征显著;天津的创新、开放指数占优,但城市流指数偏低,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河北各市近年来的着力点在绿色发展方面,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转型的特征明显,但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协调度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肖明迁 张晓丽 王岩
本文分析了2002年至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中人身保险行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利用Arcgis软件对京津冀城市群中10个城市的人身保险密度和人身保险深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且探讨了该10个城市人身保险行业的联系程度。通过研究发现,人身保险行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发展受到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保险市场和区域因素等影响,最后本文利用2007-2012年的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常住人口、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保险公司的分布数量和历年的保险赔付等变量数据进行了面板分析,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模型。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演化 协同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喆 张梦心 贾搏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是联系区域主要城市间的主骨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布局方面对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节点重要度来表征城市发展水平,用时间距离代替空间距离反映城市间可达性,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不同运输方式下城市联系势能以及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变化,以期为厘清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导向,协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制订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志霞 毕胜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三轴"上的核心城市,其他低质量水平的城市零星或呈片状分布在高质量城市周围。(2)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全局Moran’s I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表明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并不稳定。(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交通与通讯水平度影响各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影响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呈现出一定地区差异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阎东彬 王蒙蒙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京津冀三省(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具有经济互补性和企业受益于区域集聚经济的空间和功能一体化的城市群,这是研究空间整合、功能整合与经济互补的基本遵循。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功能整合和城市互补是当今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三个核心概念。功能空间分布的失衡与破解在国内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话题。使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互补性是否存在,以及空间整合、功能整合与经济互补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不具有空间和功能整合效果,空间经济政策更好地集中在城市群中的较小城市内,同时城市群中不存在由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整合而形成的经济互补性。
关键词:
空间整合 功能整合 经济互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协调发展 京津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嬛
近年来"大城市病"困扰北京城市发展,引导城市体系理性发展和结构优化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快速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城市群总体呈现超大城市人口膨胀、中等规模城市断层和小城市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与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偏离幅度具有加剧趋势。基于此,应借鉴近年来国外"多中心大都市区域"(polycentric mega-city regions)的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规模分布 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恺 刘冲
构建了一个利用"时间—空间图"来分析区域时空压缩的方法框架,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运用该技术研究由路网建设带来的交通可达空间变化。首先,分析通过网络抓取技术获取的各县市在公路网上的通行距离和时间数据。然后,再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算法将节点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化成几何关系,生成拟合可达关系的时空图,并检验拟合误差。最后,利用分层聚类划分区域城镇体系内部层域结构,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来分析各聚类的水平位移平均方向、平均距离和圆方差。最后,以区域可达性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给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公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给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分析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比之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不合理,其区域内各城市政策差异大,经济发展差距大,补偿机制不足,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发展城市对低发展城市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对周边村镇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联动合力。本文借鉴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挖掘问题成因,聚焦完善补偿机制和健全学研产转化体系,加强区域创新驱动力,以期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合作发展合理布局,推动城市群共同发展与繁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栗志慧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的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从空间上看,京津冀城市群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唐秦和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耦合协调格局。但是由于人口发展水平提升较慢,高耦合协调城市存在人口与空间耦合协调度滞后的特征,低耦合协调城市主要存在产业与人口耦合协调度滞后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系统思维进一步推进产业、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