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9)
- 2023(14978)
- 2022(12786)
- 2021(11824)
- 2020(9614)
- 2019(22140)
- 2018(22150)
- 2017(42304)
- 2016(22763)
- 2015(25497)
- 2014(25807)
- 2013(25837)
- 2012(24132)
- 2011(21946)
- 2010(22183)
- 2009(20377)
- 2008(19568)
- 2007(17515)
- 2006(15662)
- 2005(13678)
- 学科
- 济(102440)
- 经济(102340)
- 业(63446)
- 管理(60086)
- 企(47176)
- 企业(47176)
- 方法(39261)
- 农(37851)
- 数学(33579)
- 数学方法(33251)
- 中国(29821)
- 地方(29300)
- 业经(25884)
- 农业(25012)
- 财(21040)
- 学(20591)
- 制(18002)
- 贸(16544)
- 贸易(16528)
- 发(16152)
- 易(15860)
- 技术(15760)
- 环境(15693)
- 地方经济(15683)
- 银(15433)
- 银行(15393)
- 和(15300)
- 融(15230)
- 金融(15228)
- 行(14878)
- 机构
- 学院(328941)
- 大学(327121)
- 济(132922)
- 经济(129936)
- 管理(129918)
- 研究(115387)
- 理学(111970)
- 理学院(110642)
- 管理学(108861)
- 管理学院(108260)
- 中国(85586)
- 科学(71544)
- 京(71217)
- 农(59018)
- 所(58135)
- 财(58039)
- 研究所(52861)
- 中心(52339)
- 业大(50428)
- 江(49352)
- 范(46271)
- 师范(45873)
- 财经(45860)
- 北京(45346)
- 农业(44966)
- 院(41599)
- 经(41552)
- 州(40502)
- 经济学(38945)
- 师范大学(36969)
- 基金
- 项目(224217)
- 科学(176225)
- 研究(166894)
- 基金(160547)
- 家(139302)
- 国家(138047)
- 科学基金(118244)
- 社会(105225)
- 社会科(99461)
- 社会科学(99438)
- 省(89137)
- 基金项目(85974)
- 自然(74837)
- 教育(74667)
- 划(74036)
- 自然科(73040)
- 自然科学(73027)
- 自然科学基金(71692)
- 编号(69318)
- 资助(64868)
- 成果(56180)
- 发(52726)
- 重点(50016)
- 部(48543)
- 课题(47875)
- 创(46578)
- 创新(43331)
- 国家社会(42782)
- 发展(42545)
- 科研(41964)
- 期刊
- 济(156820)
- 经济(156820)
- 研究(99950)
- 中国(68194)
- 农(59050)
- 学报(51213)
- 科学(49318)
- 管理(47093)
- 财(40646)
- 农业(40217)
- 大学(39099)
- 教育(38498)
- 学学(36757)
- 融(30783)
- 金融(30783)
- 业经(29904)
- 技术(28261)
- 经济研究(24013)
- 财经(21349)
- 问题(20570)
- 业(18545)
- 经(18301)
- 图书(18127)
- 科技(16779)
- 技术经济(16126)
- 商业(16108)
- 版(15748)
- 理论(15699)
- 现代(15276)
- 资源(15211)
共检索到494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丽敏 张慧敏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方式,就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其对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流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流通产业发展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流通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的五个不同维度的影响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
流通产业 乡村振兴 面板数据 差异性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芳
本文基于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省域面板数据,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乡村振兴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乡村振兴指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但对于不同区域省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区域省市乡村振兴指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驱动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同样体现出"东强西弱"的现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最强,而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却呈现"东弱西强"的反向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耀华
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不仅为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有效推动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成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关键,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也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因此,本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展开城乡融合发展对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路径机制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梦芝 周平
本文在构建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整体呈现“拮抗-磨合-协调”的发展演变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产业升级滞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流通产业升级”的相对发展趋势;四大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降低。因此,应加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畅通乡村商贸流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释放乡村振兴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助力效能。
关键词:
流通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张瑞怀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重新定义农村产业融合概念并重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具体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逐年提升,但以融合路径方面的提升为主,融合成效提升不明显,融合可持续自2016年开始加速提升,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存在不明显的区域差异并在逐年缩小。第二,整体看,以信贷支持为主的正规金融、传统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影响低于传统金融。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均采用以规模的增量扩张为主的粗放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在引导高质量发展即促进融合成效和融合可持续提升的积极作用有待增强;农业保险虽然会对融资可持续产生正向影响,但仅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手段发挥辅助作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金融支持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颖婕
规模经济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但也会加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与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空间差异性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蔚 姜铁军 张艳莹 郭孔福 周向红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金融支持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石。近年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信贷政策不够精准、金融从业人数和机构数偏少、金融配套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不完善、内在动力不足等方面。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湖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总结区域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并据此给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金融支持 产品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敏
本文从"三农"问题着手介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从乡村绿色发展的角度研究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本文还结合乡村发展特点从五方面剖析乡村振兴实施之路。
关键词:
乡村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重要性 保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利平 左缘缘 李翔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对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变异系数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在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我国29省(区、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相关性、Dagum基尼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地区差异性来源和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从时空动态演化看,城乡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具有高协调度—低综合发展度—低协调发展度和东高西低的特征,同时长期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距离优质协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发展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联系性程度较弱;仅有部分省市区出现显著的高—高值集聚现象,并且多集中于东部,但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从地区差异性来源看,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地区内和超变密度次之。从指标关联度看,除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维度外,乡村振兴中指标维度与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关联性要明显优于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指标关联性都相对较好。据此,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芳
<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不断增加,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旨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由贺卫光、尹伟先、祁进玉等人编写的《民族地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一书,通过对不同民族地区的调研和分析,探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书主要特点如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艳军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乡村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以产业发展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依托民族和区域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注重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大、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产业发展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秋玲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究新时期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创新意见,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协调一致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戎乘阳
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探讨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至2022年面板数据,验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互动效应,测算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趋势和首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互动效应,2013年以来协调发展程度逐年增高,已经顺利进入中度协调时期。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始终领先但出现瓶颈,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不再落后且增速较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当前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农业科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据此,应该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机制,制定强针对性的专项发展策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振国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地区分布广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增加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地区经济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儿干村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发展 路径 多元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欧阳宇俍 刘安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绿色金融作为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绿色信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绿色保险助力乡村产业安全作用逐年提升、绿色债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供需双赢格局快速形成,有效发挥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打造多维绿色金融市场,优化绿色产业营商环境;金融机构应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绿色金融普惠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农业经营主体应统筹绿色金融资源,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注重金融评价体系。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切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