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7)
- 2023(12665)
- 2022(11076)
- 2021(10330)
- 2020(8654)
- 2019(20061)
- 2018(19860)
- 2017(39004)
- 2016(21015)
- 2015(23391)
- 2014(23466)
- 2013(23331)
- 2012(21357)
- 2011(19075)
- 2010(19027)
- 2009(17088)
- 2008(16487)
- 2007(14380)
- 2006(12322)
- 2005(10759)
- 学科
- 济(86620)
- 经济(86535)
- 管理(58492)
- 业(58359)
- 企(48276)
- 企业(48276)
- 方法(41067)
- 数学(35679)
- 数学方法(35308)
- 农(23027)
- 中国(22343)
- 财(21694)
- 业经(19863)
- 贸(19399)
- 贸易(19392)
- 学(19233)
- 易(18830)
- 地方(17938)
- 制(15051)
- 农业(15028)
- 技术(14289)
- 理论(13873)
- 务(13650)
- 财务(13589)
- 财务管理(13563)
- 和(13358)
- 产业(13042)
- 企业财务(12876)
- 出(12851)
- 环境(12326)
- 机构
- 大学(298277)
- 学院(297539)
- 济(120181)
- 管理(120052)
- 经济(117744)
- 理学(105263)
- 理学院(104120)
- 管理学(102391)
- 管理学院(101868)
- 研究(98436)
- 中国(70348)
- 京(63233)
- 科学(62219)
- 财(53004)
- 所(49027)
- 农(48114)
- 业大(45782)
- 研究所(45109)
- 中心(43883)
- 财经(43596)
- 江(41825)
- 经(39729)
- 北京(39472)
- 范(38503)
- 师范(38102)
- 农业(37922)
- 经济学(36645)
- 院(35979)
- 州(34081)
- 经济学院(33335)
- 基金
- 项目(210782)
- 科学(166138)
- 基金(153766)
- 研究(152799)
- 家(134187)
- 国家(133121)
- 科学基金(114595)
- 社会(96582)
- 社会科(91688)
- 社会科学(91664)
- 省(82460)
- 基金项目(82450)
- 自然(75204)
- 自然科(73478)
- 自然科学(73460)
- 自然科学基金(72172)
- 教育(69165)
- 划(69072)
- 资助(63521)
- 编号(61282)
- 成果(48704)
- 重点(46822)
- 部(46502)
- 发(45203)
- 创(44038)
- 课题(41815)
- 创新(41006)
- 科研(40461)
- 教育部(39819)
- 国家社会(39627)
- 期刊
- 济(126289)
- 经济(126289)
- 研究(86326)
- 中国(51413)
- 学报(48668)
- 科学(44423)
- 农(43157)
- 管理(42768)
- 财(38631)
- 大学(36535)
- 学学(34503)
- 教育(30570)
- 农业(30416)
- 技术(24531)
- 业经(22307)
- 融(22046)
- 金融(22046)
- 经济研究(21719)
- 财经(20865)
- 经(17852)
- 问题(17013)
- 业(15541)
- 图书(15255)
- 科技(15063)
- 商业(14541)
- 技术经济(14532)
- 理论(14395)
- 贸(13527)
- 版(13357)
- 现代(13251)
共检索到418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骏飞
流通产业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如何更好促进这种关联性,推动流通产业产出结构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压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客观阐述了流通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进而深入分析流通产业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庆海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区域市场整合与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本地区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作用机制,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异质性影响明显,对结构高级化指数的正向促进高于合理化指数;数字经济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复杂性,有利于相邻地区的结构合理化,不利于相邻地区的结构高级化,不利于经济相近地区的结构合理化;区域市场整合强化数字经济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结构合理化的正向调节更明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艳婷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非农产业就业吸纳力不足是四川省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促进四川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二是积极发掘第二产业就业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四是加速四川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光明 刘春生
2005年后,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文章研究发现: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柱鲜 王立勇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型动态模型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潜在产出进行估计,并利用估计结果计算出政府财政预算中的结构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通过对周期性预算余额和结构性预算余额的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较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周期性波动相对较小;周期性预算余额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我国1998年以来的财政态势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点,其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文阳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业越发迫切进行产业技术升级,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销售的中介部门,其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及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流通产业高级化进程与我国全产业技术升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流通业与产业技术升级率最高,流通产业的高级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技术升级,还能够加速周边地区产业技术升级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彬
文章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作者认为,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质量和水平,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加大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供给结构 大学生就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源 马煜天
20世纪末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化最主要的特征是重工业化,本文利用1996-2009年的中国数据,运用单因素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量、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演进有利于就业主要体现在局部,而总体上产业结构演进抑制了就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几乎不能解释就业的各变量;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是影响就业量、就业结构的最主要因素,这与现阶段我国处于重工业化过程的现实相一致;产业结构演化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路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依次上升顺序,而是跨越式的上升路径,这与我国提出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关。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曹静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流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流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综合性的关联关系,其中以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的关联作用最强,而流通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关联作用最弱。同时,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存在较强的拉动作用,流通产业GDP每增加1单位,可以使国民经济其他产业GDP增加0.1363单位。这些结论为发展流通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典型相关分析 流通产业 产业关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玲 朱永杰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关联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建 周兵
文章引入"潜变量"的概念,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考察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从统计上说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关系的显著性,产业结构对三次产业产值的影响以及就业结构对三次产业就业量的影响都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特征非常吻合。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冠凤
本文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参考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本身特点,构建包括直接和间接评价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函数关系式。同时借助MATLEB和EXCEL,对我国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业不仅本身就业水平较高,同时就业吸纳的关联性较强,带动其他产业就业的能力强。但我国流通业就业也存在劳动者教育程度不高、报酬相对较低、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小微商贸发展,培养流通专业人才,提高就业人员工资,给予商贸流通企业就业补贴奖励,此外,还需注重科技进步和流通产业的关系,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
流通业 就业吸纳能力 投入产出分析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