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2)
- 2023(14677)
- 2022(12026)
- 2021(10892)
- 2020(9006)
- 2019(20259)
- 2018(19805)
- 2017(38766)
- 2016(20606)
- 2015(22957)
- 2014(22837)
- 2013(23214)
- 2012(22052)
- 2011(19805)
- 2010(20276)
- 2009(18928)
- 2008(19063)
- 2007(17417)
- 2006(15820)
- 2005(14565)
- 学科
- 济(105704)
- 经济(105583)
- 业(92305)
- 企(73489)
- 企业(73489)
- 管理(70160)
- 农(48074)
- 方法(42506)
- 数学(34147)
- 数学方法(34012)
- 业经(32797)
- 农业(32201)
- 财(31761)
- 中国(29041)
- 地方(25299)
- 制(20739)
- 务(19747)
- 财务(19731)
- 财务管理(19701)
- 技术(18865)
- 企业财务(18706)
- 贸(18303)
- 贸易(18286)
- 易(17573)
- 策(16816)
- 和(15801)
- 融(15500)
- 金融(15498)
- 发(15390)
- 体(15386)
- 机构
- 学院(307741)
- 大学(298223)
- 济(140539)
- 经济(138157)
- 管理(124458)
- 理学(106458)
- 理学院(105448)
- 管理学(104329)
- 管理学院(103746)
- 研究(100204)
- 中国(81805)
- 财(65492)
- 京(62410)
- 农(59533)
- 科学(55103)
- 财经(50916)
- 所(49356)
- 江(49083)
- 中心(47195)
- 经(46196)
- 农业(44994)
- 业大(44292)
- 研究所(43575)
- 经济学(42954)
- 北京(39420)
- 经济学院(38989)
- 州(38834)
- 范(37497)
- 师范(37215)
- 财经大学(37042)
- 基金
- 项目(194067)
- 科学(156180)
- 研究(148266)
- 基金(142511)
- 家(120562)
- 国家(119302)
- 科学基金(105315)
- 社会(99718)
- 社会科(94389)
- 社会科学(94368)
- 省(77565)
- 基金项目(75311)
- 教育(66303)
- 自然(63819)
- 划(62458)
- 自然科(62400)
- 自然科学(62386)
- 自然科学基金(61354)
- 编号(60299)
- 资助(57288)
- 成果(47262)
- 发(47189)
- 部(44288)
- 创(43176)
- 重点(42276)
- 国家社会(41423)
- 业(41221)
- 课题(41150)
- 发展(39538)
- 创新(39515)
- 期刊
- 济(171895)
- 经济(171895)
- 研究(95029)
- 中国(65864)
- 农(61555)
- 财(51355)
- 管理(49337)
- 农业(41315)
- 科学(40376)
- 学报(38503)
- 融(36274)
- 金融(36274)
- 业经(34863)
- 大学(31730)
- 学学(30366)
- 教育(28083)
- 技术(27732)
- 经济研究(26368)
- 财经(25918)
- 问题(22847)
- 经(22359)
- 业(21728)
- 技术经济(17935)
- 商业(17698)
- 世界(17334)
- 贸(16045)
- 农村(15639)
- 村(15639)
- 经济问题(15300)
- 现代(15291)
共检索到482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可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在利用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流通业发展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非农就业人数来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为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驱动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提高流通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应增强流通业发展对邻近城市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注重城市间流通业发展的协同与统筹;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实施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战略。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峰 林淑佳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应用,“互联网+”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文采用腾讯研究院大数据测算的中国“互联网+”指数和290个地级市数据,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指数每提高1%,城市对外贸易总额将会增加2.522%;数字经济、数字政务和数字生活能够促进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其中数字生活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条件性和空间外溢性特征。
关键词:
互联网+ 对外贸易 空间外溢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庄潜艺 王展 高翔
在海外高学历人才大量回国工作的背景下,地方主官的海归背景是否会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影响的路径又是什么?基于上述思考,文章利用2001至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揭示了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对其所在地级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探究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到地区发展的3条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拥有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确实会促进其所在地级市的发展;第二,增加科技支出是海归背景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首要路径;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外商投资是海归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另外两条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欣 杨亚丽
中欧班列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交通纽带和空间载体,不仅提高了开通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也加速了所在区域的要素资源流动,为城市创业活动注入新的动能。本文利用2004—2019年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欧班列显著促进了开通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在于,中欧班列通过贸易开放效应丰富了创业机会并通过金融发展效应缓解了创业融资约束,从而使开通城市创业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本文补充了中欧班列在城市创业层面经济溢出效应的经验证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加速将中欧班列带来的机遇优势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虎 范从来
本文运用1980-2004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和影响机制。与已有的中国金融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结论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发展也显著拉大了中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另外,本文还发现,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这种影响是通过资本积累、农村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等各项渠道实现的。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 影响渠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祖辉 宋文豪 成威松 李夏欣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的面板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会导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04%,尤其在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政策的增收效应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增收效应越来越强;此外,作用机理检验表明,提高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和增加农业技术采用是示范县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中介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念宇 赵建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创新创业区域指数相匹配,运用2011—2018年我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市创新创业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新创业子维度看,数字金融对新建企业、外来投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数等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最弱、中部次之、西部最强的特征。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和提高收入三种渠道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最后本文提出加强“新基建”建设和实行区域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创业 异质性 机制检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博伟 邢丽荣 徐翔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以淡水养殖为例,利用村户对接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农业生产集聚和生产技术服务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相比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集聚和生产外包服务的交互作用更强烈;农业生产集聚和合作社组织模式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生产集聚和"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农业生产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来自淡水养殖的经验证据显示,当集聚程度低于门槛值0. 7619时,集聚对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当集聚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并且随着集聚效应被激活,农户个体差异对养殖收入的影响被削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亚成 曹壹帆 邹宝玲
采用2013—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官员变更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官员变更会显著抑制农民收入增长;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政策不确定性越强、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官员变更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效应越明显;具体路径探寻发现,新任官员可以通过提高农民融资约束、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减少农林水事务支出三条渠道对农民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官员的年龄和籍贯特征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郝云平 张兵
基于中国2011—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金融发展每平均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水平平均提升0.564个单位。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且在西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具有包容性。数字金融发展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存在明显的结构效应。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共同富裕水平,还可通过积累物质资本,提升人力资本,改善社会资本和积蓄家庭财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谢鹏
本文利用2000~2015年全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行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地生财"行为总体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以地生财"行为会带来"人地失调"的城镇化格局、"去工业化"效应和扭曲的公共品供给结构,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以地生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各区域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当前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摆脱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路径依赖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志安 徐业明
本文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以淮河流域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2010b等软件,利用空间经济学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00~2010年以来淮河流域大气环境和工业能源效应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变量SO2排放和工业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实证结论显示淮河流域工业对本地区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仅以能源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因此,转变工业的结构方式,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消费产业,实现集约型工业经济将...
关键词:
工业结构 大气环境 能源消费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信超辉 毛艳华
文章从金融发展视角探讨外资进入是否导致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低端锁定”。在分析金融发展约束下外资进入对东道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机制基础上,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2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融资效率、风险投资和价值发现渠道制约外资技术溢出,外资进入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门槛效应,特别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外资进入显著地加剧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低端锁定”;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外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考虑内生性和动态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文章还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金融发展仍未达到外资进入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最优水平。研究结论可对于“十四五”规划期间推动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家庭 李和煦 袁春来
通过设计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程度5个方面等维度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区域塌陷指数,从纵向和横向比较视角,对2008—2017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区域塌陷状况进行了实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塌陷呈现出明显的蔓延趋势和差异化格局。在纵向比较视角下,中国区域塌陷的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在分维塌陷指数上呈现出国际化程度塌陷>环境塌陷>综合水平塌陷>人口塌陷>经济塌陷>社会塌陷的塌陷格局。在横向比较视角下,中国综合塌陷型城市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塌陷程度上呈现国际化程度>综合水平>社会维度>人口维度>经济维度>环境维度的差异化格局。(2)不同尺度下区域塌陷指数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区域塌陷指数大体上随着城市等级的上升而减小,国家级城市的区域分维塌陷指数表现总体上优于非国家级城市。在纵向比较的视角下,东部地区以及所在城市群区域的综合塌陷指数均高于西部地区,而在横向比较视角下则恰恰相反,东北地区综合塌陷指数则在不同比较视角下均处于塌陷区间。
关键词:
区域塌陷 多维测度 地级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土地流转政策对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湖南省的经验证据
金融官员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抑制还是提升——来自289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PPP模式与地方财政压力:来自中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技术进步能有效促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目标实现吗?——来自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私人汽车消费加剧了城市蔓延吗?——来自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吗——来自中国272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基于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官员任期、官员特征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来自23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地方政府竞争、土地出让与城市生产率——来自中国281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