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81)
2023(16415)
2022(13518)
2021(12310)
2020(10174)
2019(23167)
2018(22644)
2017(43951)
2016(23058)
2015(25096)
2014(24525)
2013(24374)
2012(22410)
2011(19888)
2010(19966)
2009(18147)
2008(17727)
2007(15588)
2006(13725)
2005(12509)
作者
(64258)
(53620)
(53349)
(50568)
(34189)
(25495)
(24149)
(20929)
(20556)
(18795)
(18392)
(18028)
(16956)
(16753)
(16492)
(16293)
(16087)
(15548)
(15397)
(15361)
(13119)
(13065)
(12941)
(12439)
(11985)
(11895)
(11829)
(11656)
(10601)
(10462)
学科
(109333)
经济(109232)
(88711)
(78260)
企业(78260)
管理(77318)
方法(44552)
数学(35795)
数学方法(35405)
业经(32679)
(32050)
中国(30730)
(29663)
地方(26479)
农业(22735)
(21467)
财务(21423)
财务管理(21394)
(20728)
企业财务(20325)
技术(20028)
(18094)
(17373)
贸易(17359)
理论(16807)
(16710)
环境(16280)
(16135)
(15786)
(15765)
机构
学院(326855)
大学(320641)
(141597)
经济(138745)
管理(133599)
理学(114856)
理学院(113633)
管理学(111974)
管理学院(111336)
研究(106295)
中国(82797)
(67674)
(63695)
科学(62402)
(51211)
(51064)
财经(50856)
中心(49993)
(49932)
(46295)
研究所(46130)
业大(45286)
经济学(43148)
北京(42070)
(40946)
师范(40543)
农业(39552)
(39545)
(39295)
经济学院(38926)
基金
项目(220536)
科学(177866)
基金(162923)
研究(162537)
(140434)
国家(139203)
科学基金(123281)
社会(107669)
社会科(102462)
社会科学(102439)
(86994)
基金项目(86930)
自然(78695)
自然科(77030)
自然科学(77012)
自然科学基金(75657)
教育(72718)
(71825)
资助(64882)
编号(64519)
(52008)
成果(49469)
重点(49138)
(48593)
(48212)
国家社会(45367)
创新(44738)
课题(43621)
(42788)
发展(42000)
期刊
(162136)
经济(162136)
研究(95390)
中国(63546)
管理(53931)
(50936)
(46774)
科学(44006)
学报(42015)
大学(33657)
农业(32327)
学学(32085)
技术(31236)
(29939)
金融(29939)
业经(29231)
教育(27470)
经济研究(25200)
财经(25114)
问题(22296)
(21768)
(18948)
技术经济(18405)
商业(16917)
现代(16840)
统计(15530)
(14974)
世界(14952)
(14926)
科技(14778)
共检索到487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明  陈恋  
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布局和产业联络模式的反映,流通业发展则进一步加速跨地区要素流转和经济关联,进而引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基于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联机制,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夜间灯光卫星数据所构建的中心度指数对城市空间结构予以表征,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同时将其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进一步地,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重点考察经济集聚对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流通业发展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倒U型非线性特征,流通业发展初期会提高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而超过一定阈值后则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朝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流通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特征,东部地区具有稳健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则长期提升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经济集聚在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中介效应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同样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据此提出应优化流通产业布局,发挥其在空间经济布局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生态"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若冰  蓝天  
撤县设区是我国城市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较少研究关注该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夜间卫星灯光数据测算了城市蔓延与平均灯光亮度指标,并以此探讨了通过土地出让进行城市扩张的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撤县设区总体上导致了城市蔓延面积的增加与平均灯光亮度的下降,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于关注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财政收入与进行引资竞争,从而导致了扩张效率与质量的下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王小华  
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空间变化更具多样性。城市体系内原有的城与乡、新区与旧区、先进与落后、核心区与边缘区等内部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更好地反映城市空间变化带来的其所承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活动变化,促进经济技术转型升级,需以新方法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与空间联系变化。使用夜间卫星灯光光斑来衡量城市规模,将灯光光斑和地级市数据匹配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斑衡量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土地总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分析城市规模空间联系时,其作为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有一定合理性。将光斑分为亮、暗两区,根据相对变化方向和速度,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主要有"内聚型"和"蔓延型"两类,多数城市属后者。比较两类城市的空间联系,发现蔓延型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比内聚型城市间要强,而分别用光斑和亮区衡量城市规模时,两类城市空间联系并不一致。结论印证了城市蔓延是普遍的空间现象,同时证实了城市蔓延"空间组织"能力强,是城市规模空间关系演化的主导力量。研究结论对新时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盛峰  王翀洋  
地方领导人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有多大的作用?文章整理了2000-2010年中国地市一级市委书记的教育背景、任职履历数据库,并使用校准后的DMSP/OLS中国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度量经济发展绩效,研究了官员特征、地区经济禀赋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地区初始经济禀赋是影响城市夜间灯光总强度的最重要因素,并解释了29%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官员个体特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13%左右,其中官员晋升激励大致贡献2%。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保持稳定,但是如果考虑到上级政府可能根据城市禀赋来选任官员,市委书记的个体特征贡献可能更低。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及理清地方...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俊  
自2008年以来,由于高铁的开通;中国许多县告别了没有火车站的历史,这为研究高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本文选取2008—2013年首次开通高铁的县作为处理组,使用"匹配倍差法"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高铁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对县级市和县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高铁开通对有高铁的县级市经济增长贡献为34.64%,而对县级单位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第二,高铁开通促进了"高铁县"投资的增加,平均而言"高铁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37%,约合10.86亿元;第三,高铁开通对"高铁县"产业结构则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替换经济增长衡量方法、变换时间断点以及改变估计策略等均得到类似的结果。最后,文章从空间溢出的角度解释了高铁的差异性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才华   田玲娟   信超辉  
随着我国经济要素呈现不断在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分类集聚的态势,城市群内部分工由传统的产品分工逐渐转变为空间功能分工。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卫星灯光数据构建收入差距指标,探讨城市功能分工的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功能分工能显著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收入差距,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功能分工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基于此,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加强产业协作,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城市府际协同合作,破除要素流动障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华忆迪  陈海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加速向大城市集聚,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这种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衡量区域协调发展,将卫星灯光数据亮度值作为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并将武汉市边界以10km为范围划分为内圈和外圈。研究发现,2002年以前武汉市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内圈灯光亮度增加明显快于外圈;2002年以后这种"虹吸效应"逐渐演化为"扩散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外圈灯光值增长更快。这说明,武汉市城市扩张的经济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因此立足于武汉市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尹秀  刘传明  
本文以DMSP/OLS夜间灯光校正数据代替GDP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波特假说”进行经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溢出特征,环境规制通过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但环境规制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创新补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刘冲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部委集中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和项目审批权限,因此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联会显著影响地方获得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进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本文采用校准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基于2003年部长更换的自然实验,利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2007年期间政治关联的变化对部长来源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任部长对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当于在平均水平上增加27%,而对其籍贯地和工作地的影响则不明显;上任部长和卸任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是非对称的,部长的卸任在短期内没有产生"人走茶凉"的效应;部长主要是通过增加其来源地的投资水平来促进增长,政治关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修岩  艾刚  
城市郊区化是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DI作为各个地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重要力量,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作用却被忽视了。文章基于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假设,将FDI因素纳入分析城市郊区化的框架,通过全球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和中国行政区域矢量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市辖区层面的郊区化指数和蔓延指数,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检验了FDI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FDI是促进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关键因素,FDI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水平会相...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丹丹  沈菊琴  
以30个省份为研究单元,整合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中国省级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构建环境绩效PSR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省域经济集聚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绩效整体较低,从时间上表现为阶梯式上升态势。中国省域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8年均值为0.431,在区域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结构,冷热点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在影响要素分析中,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密度、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力维  鲁航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加强我国高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铁车次流量和卫星灯光数据,研究高铁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U型,但其对不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高铁的积极作用更偏向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占优势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条件,即那些距离大城市越近、区位优势越明显的中小城市,高铁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明显。最后,本文从加强高铁网络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周孝伦  
文章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高德人口迁徙数据等,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莫兰指数、网络中心性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并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迁徙成本等方面研究长三角人口迁徙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不均衡,城市规模呈现东重西轻的局面,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较大规模的城市相互邻近、较小规模城市相互邻近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群沿长江和京沪高铁向宁合方向拓展。(2)根据人口迁徙强度,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划分为四级,随着网络层级下降,网络密度增加、节点城市增多。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和杭州等五市中心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3)从人口迁徙网络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内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4)工资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便利性和医疗服务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均显著促进了人口迁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