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5)
2023(13043)
2022(11135)
2021(10188)
2020(8875)
2019(20229)
2018(19980)
2017(38695)
2016(20355)
2015(23167)
2014(23478)
2013(23261)
2012(21588)
2011(19667)
2010(19508)
2009(18246)
2008(17438)
2007(15540)
2006(13427)
2005(12014)
作者
(59681)
(50525)
(50244)
(47968)
(32015)
(24167)
(23034)
(19686)
(18983)
(17698)
(17167)
(16866)
(15975)
(15792)
(15778)
(15596)
(14969)
(14959)
(14476)
(14475)
(12410)
(12309)
(12138)
(11610)
(11525)
(11348)
(10940)
(10827)
(10201)
(9854)
学科
(108019)
经济(107928)
管理(59937)
(55964)
方法(46521)
(44746)
企业(44746)
数学(41709)
数学方法(41216)
(24355)
地方(23169)
中国(23159)
(22488)
业经(20155)
(19863)
(16435)
贸易(16427)
农业(16324)
(15755)
(15687)
地方经济(14601)
环境(14409)
(13993)
(13521)
财务(13471)
财务管理(13433)
(13168)
金融(13165)
理论(13019)
(13005)
机构
学院(303392)
大学(301989)
(136579)
经济(134057)
管理(118800)
理学(102826)
理学院(101754)
研究(101206)
管理学(100000)
管理学院(99443)
中国(76282)
(62147)
科学(60873)
(58835)
(50563)
(48682)
财经(47649)
中心(47175)
研究所(46138)
(44438)
业大(44241)
经济学(43176)
(43133)
经济学院(38770)
北京(38567)
农业(38321)
(37462)
师范(37052)
(35933)
财经大学(35259)
基金
项目(203307)
科学(161033)
基金(149704)
研究(145694)
(130372)
国家(129351)
科学基金(111828)
社会(95027)
社会科(90241)
社会科学(90217)
(79218)
基金项目(78940)
自然(72578)
自然科(70927)
自然科学(70909)
自然科学基金(69649)
教育(67058)
(66175)
资助(62094)
编号(57784)
重点(45863)
(45352)
成果(44957)
(44247)
(41921)
国家社会(39949)
科研(39341)
创新(39336)
课题(39237)
教育部(39225)
期刊
(151346)
经济(151346)
研究(87545)
中国(53124)
(46421)
学报(45201)
管理(43916)
(42617)
科学(42113)
大学(34573)
学学(32939)
技术(29065)
农业(28869)
经济研究(26669)
(25234)
金融(25234)
业经(24038)
财经(23969)
教育(23446)
(20733)
问题(19252)
统计(17795)
技术经济(17458)
商业(16313)
(15745)
(15592)
(14705)
决策(14412)
理论(13908)
(13627)
共检索到442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先轸  何文  李京晓  
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保证社会经济顺利运转的中心环节。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生产、消费与流通的三部门封闭经济系统,初步刻画其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技术进步、生产技术系数及体制成本和垄断势力等参数变化对稳态均衡时各部门投入产出的影响。模型证明提高生产与流通部门的技术水平,降低商品流通损耗,不仅能够有效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而当前我国流通业中存在的体制成本与垄断加价则可能会挤占投资,抬高物价,降低劳动力工资实际购买力,减少社会产出,恶化贫富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表现出某些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特征: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波动的幅度大于产出波动;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波动较为平滑。本文试图从开放经济的角度解释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又鉴于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影响和实际经济表现出的明显的技术进步,为此建立了一个考虑了以国际利率冲击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冲击、资本利用、技术进步和政府支出冲击的小国开放经济三部门RBC模型,并考察了这些机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发现:上述机制对各经济变量波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个模型能够合理解释各宏观经济变量与TB/GDP之间的逆向协动性;该模型能够解释95%以上的中国经济波...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武晓利  晁江锋  
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下,将政府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支付引入家庭部门,将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引入生产部门,并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分析政府消费性支出、转移支付、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消费率的影响与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在长期内不仅挤出居民消费,而且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能够有效刺激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并且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3)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在长期内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在一段时期内会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4)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能有效挤入居民消费,并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辰亮  丁剑平  
本文在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同的三部门模型中,讨论了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时,就业人口流向服务业部门的充分条件是,本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且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服务业,而国外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通过对模型校准,本文较成功的模拟出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美国的历史经验说明,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奉先  
从个体消费者、商业银行和货币当局三部门均衡出发,构建了基于防范国际资本"突然停止"冲击的最优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并对金砖五国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分别占GDP的24.15%、14.25%、12.63%、12.21%、16.01%;降低公私部门短期外债规模、降低危机时居民资产置换率、提高银行部门存款准备金率对最优外汇储备管理意义明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奉先  
从个体消费者、商业银行和货币当局三部门均衡出发,构建了基于防范国际资本"突然停止"冲击的最优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并对金砖五国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分别占GDP的24.15%、14.25%、12.63%、12.21%、16.01%;降低公私部门短期外债规模、降低危机时居民资产置换率、提高银行部门存款准备金率对最优外汇储备管理意义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玉国华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高铁开通能降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使技术创新在区域间实现稳定的“对称均衡”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2)高铁开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铁建设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促进“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水平。(3)高铁开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调节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上,高铁开通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塑造更加均匀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浩昇  
第三部门发展机制包含动力机制、制约机制和均衡机制。动力机制是推动第三部门发展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运行方式,而制约机制是各种客观限制条件组成的约束方式,这两者均依据自身的发展逻辑运行。均衡机制是一种均衡力量,它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相连接,依赖一定的体制框架协调前两种机制的相互关系,保持整体机制的平衡。转型期的社会背景表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是理解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阶段性框架,国家与第三部门可以据此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能适应其自身发展需要的策略集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海东  刘先忠  
文章针对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制度创新部门三部门构成的经济体系,引入制度因子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了一个三部门消费优化的经济增长模型;从动态优化的一阶条件中导出了经济系统在非均衡状态下经济要素对制度因子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在均衡状态下的均衡解和相关的经济规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太明  
本文使用中国29个省份1985-2007年的省际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系统考察城乡居民水平与异质消费的波动性及其福利效应,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省级城乡居民的水平消费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但在控制了全国层面城乡的总体消费波动之后,省级城乡居民的异质消费波动性倾向于减弱;城乡居民水平消费波动的福利效应倾向于大于城乡居民异质消费波动的福利效应;封闭经济约束是导致水平消费的波动性及福利效应倾向于大于异质消费的波动性及福利效应的重要原因。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福利,除了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来降低居民消费波动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岳平  
本文通过三部门模型分析了固守已有比较优势的不利地位和向更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和途径,揭示了决定一个国家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的,是该国能够具有出口或进口替代潜力的边际部门,边际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而过度强化出口部门的生产会使本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其内在机理主要是:固化比较优势造成对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并被锁定在工艺升级和依靠引进技术的产品升级;以低成本和价格竞争导致的政策诉求路径依赖;产业结构转移高成本;市场竞争地位不平等及供求弹性差异等。要想摆脱静态比较优势的分工锁定,实现成功起飞,关键是要摆脱先天资源禀赋边际成本上升的约束,培育和提升新的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俊霞  李万新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失灵的情况逐渐凸现.政府与市场的 合作 不再像传统理论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可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需求.当有新的需求出现而不能被及时有效的满足时,需求对供给的吸引力超越了我们的想像.第三部门 又称非营利组织 凭借其自身优势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迅猛发展,势必会成为与政府和市场比肩而立的公共需求提供者,从而成为公共经济的积极活动主体之一.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杨伟娜  董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同时,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反映着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经济规模。近年,协会、学会、商会、联合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创造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又一个佳绩,被誉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在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中,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加强职能建设始终是协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快协会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制度创新,逐步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间职能清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体制。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杨伟娜  董雨  
■从世界范围来看,行业协会自中世纪就有,但是它们的职能和作用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逐步进行着调整和改革的。进入19世纪以后,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结成的各种行业协会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延伸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工商业、劳工运动等方面。在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协会的运作方式与管理制度已日臻完善,逐步成为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推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本文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并对改革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考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财政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可以解释70%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中国经济波动是技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综合影响的共同产物。此外,本文证实改革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