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0)
- 2023(12185)
- 2022(10647)
- 2021(9987)
- 2020(8434)
- 2019(19275)
- 2018(18998)
- 2017(36488)
- 2016(20063)
- 2015(22225)
- 2014(21993)
- 2013(21710)
- 2012(19634)
- 2011(17575)
- 2010(17161)
- 2009(15617)
- 2008(14914)
- 2007(12753)
- 2006(10930)
- 2005(9152)
- 学科
- 济(74483)
- 经济(74397)
- 管理(55425)
- 业(53568)
- 企(43732)
- 企业(43732)
- 方法(37075)
- 数学(32436)
- 数学方法(32123)
- 农(20779)
- 中国(20498)
- 财(18513)
- 学(17895)
- 业经(16682)
- 地方(14661)
- 贸(14586)
- 贸易(14581)
- 农业(14277)
- 易(14159)
- 技术(12544)
- 环境(12345)
- 理论(12182)
- 务(12051)
- 制(12050)
- 财务(11993)
- 财务管理(11978)
- 和(11965)
- 企业财务(11346)
- 划(10576)
- 银(10133)
- 机构
- 大学(281488)
- 学院(278626)
- 管理(112841)
- 济(106163)
- 经济(103897)
- 理学(99531)
- 理学院(98421)
- 管理学(96646)
- 管理学院(96184)
- 研究(92501)
- 中国(65268)
- 科学(61703)
- 京(59657)
- 农(52092)
- 业大(48462)
- 所(46907)
- 财(45401)
- 研究所(43662)
- 农业(41457)
- 中心(41322)
- 江(38088)
- 财经(37868)
- 北京(37138)
- 范(36225)
- 师范(35764)
- 经(34636)
- 院(33440)
- 州(31236)
- 经济学(31135)
- 经济管理(29437)
- 基金
- 项目(204009)
- 科学(158898)
- 基金(148031)
- 研究(142916)
- 家(131721)
- 国家(130619)
- 科学基金(111042)
- 社会(89151)
- 社会科(84407)
- 社会科学(84383)
- 基金项目(80119)
- 省(79971)
- 自然(75340)
- 自然科(73560)
- 自然科学(73537)
- 自然科学基金(72220)
- 划(68102)
- 教育(65229)
- 资助(60147)
- 编号(57470)
- 重点(45614)
- 成果(44801)
- 部(44071)
- 发(42794)
- 创(42617)
- 科研(39676)
- 创新(39653)
- 课题(39094)
- 计划(39047)
- 大学(37449)
- 期刊
- 济(107754)
- 经济(107754)
- 研究(76075)
- 学报(52803)
- 中国(47560)
- 农(46331)
- 科学(45598)
- 大学(38814)
- 管理(38193)
- 学学(36776)
- 财(32334)
- 农业(32282)
- 教育(28905)
- 技术(21818)
- 业经(18600)
- 融(18530)
- 金融(18530)
- 财经(17496)
- 经济研究(17476)
- 业(16274)
- 科技(15509)
- 经(14819)
- 业大(14659)
- 版(14412)
- 问题(14407)
- 图书(14305)
- 理论(13367)
- 技术经济(12767)
- 资源(12578)
- 实践(12442)
共检索到381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勇辉 李小琴 陈华帅
从"单身外出"到"举家迁徙"的人口流动趋势转变,女性不仅参与到流动大军中且成为城市劳动供给的重要来源。随迁子女会增加女性的家务负担,进而造成流而不工和迁而再守现象。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纠正内生性偏误后发现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的就业确实会产生负向影响,而家庭化迁移能降低这种不利的影响。此外,在考虑不同家庭迁移模式、户籍状态分割以及个体特征等异质性差异后子女随迁对女性就业会产生负向影响的总体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优化家庭迁移决策,降低子女随迁的隐形成本,防止女性由此而带来的"隐性失业"等问题。
关键词:
家庭化迁移 女性劳动参与率 子女照料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喻开志 王裕韬 邹红
本文首先探讨了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决策的理论机制,进而使用LPM-2SLS和IV-Tobit模型研究了子女随迁对女性农民工劳动参与决策及其工作时间的因果效应以及替代性照料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子女随迁会使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参与概率和周工作时间对数分别平均减少40%和2.485。进一步研究发现,幼儿园等机构提供的外源性照料使得子女随迁家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显著增加;而隔代照料对子女随迁家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的正效应则十分有限,该调节效应不显著主要源于隔代照料对老人健康的不利影响,此不利影响加重了老年照料压力进而抵消了隔代照料对于女性劳动供给所产生的大部分正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完善替代性照料相关政策并释放制度红利可削弱子女随迁对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的负效应,但对于隔代照料等家庭内部非正式照料而言,还需并行考虑健康及医疗干预政策。
关键词:
子女随迁 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 替代性照料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吕慈仙 王鲁刚
以若干个城市1 770名812年级的随迁子女为被试对象,探索异地高考政策感知、心理资本与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政策感知、心理资本均对其社会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感知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在异地高考政策与社会融入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之间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异地高考政策感知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着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进程。建议在微观层面进一步提升随迁子女的心理资本;在中间层面进一步均衡异地高考的各方利益;在宏观层面进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霞 丁浩
本文采用CHIP2002、2007、2008和2013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建立了OLG模型,从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持久性收入两个渠道,验证了子女随迁政策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缓解了样本选择偏误问题。研究发现:第一,与子女未随迁农民工家庭相比,子女随迁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率高约12%~13%、总消费高约16%~17%、劳均消费高约12%~20%、回寄款占收入比重低约5%~6%。第二,相比子女未随迁农民工家庭,子女随迁政策越宽松,子女随迁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率和消费水平越高。第三,采用LOGIt模型分析发现,配偶随迁、户主工作年限越长,农民工子女随迁概率越大,但一线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文泉 钟瑞婷
本文利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从子女随迁影响母亲就业决策的视角研究性别收入差距。首先,基准结果显示子女随迁显著减少母亲的就业概率和工作时间,并增加其通勤时长。利用户籍制度构建的断点回归结果显示,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子女随迁会影响家庭的住房选择,使母亲面临工作地居住地学校的三重空间选择。最后,子女随迁加剧了就业选择与收入的性别差距。估计显示,孩子随迁能解释家庭内性别收入差距的30.34%。
关键词:
孩子 性别收入差距 断点回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马丽
基于湖北和广东两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调研数据,本文考察了转学对随迁子女语文和英语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转学对小学阶段随迁子女语文和英语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与转入公办学校相比,转入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对随迁子女语文成绩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转学对低收入家庭随迁子女学业成绩消极影响更大。在完善随迁子女"两为主"和"两纳入"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关注随迁子女教育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应成为新的政策重点。缓解转学对随迁子女学业成绩的不利影响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高度重视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教育发展,从经费与师资等方面提高其教育质量;第二,做好随迁子女转学的接续工作,以和谐的、包容的学校文化提高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第三,加大政策引导与信息透明度,减少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的盲目性,尽力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转学风险。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红昊 罗蕴丰 刘鑫桥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政府兴建或确定了一批专门用以接收随迁子女的定点学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对定点学校教学质量的担忧以及本地学生家长对随迁子女可能影响本地学生学业的质疑,然而,鲜少实证研究能够说明入读定点学校对于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的教育结果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采用交互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估计了学生就读于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发现,就读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对外县(区)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正向补偿效应,但对本县(区)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接纳随迁子女入学,会通过改变定点学校内部的同辈互动环境,进而影响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锦 李实
农民工子女是否随父母迁居城市,不仅会影响到农民工的个人和家庭福利,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甚至质量。本文采用2008年CHIP数据中的城镇农民工住户样本,考察了农民工子女随迁与否的决定机制,发现影响子女随迁的主要因素包括户主配偶是否迁移、户主就业合同的状态、迁移的距离、户主的收入水平和户主配偶的受教育水平。配偶随迁,特别是就业机会较好的配偶随迁,会使子女随迁的概率大幅上升;个体经营者、签订稳定合同的工资性就业者更倾向于携带子女进城;跨省迁移的农民工不倾向于携带子女,反映出这个群体迁移行为的不稳定性。按照迁入地户籍门槛的高低分别考察,本文发现,在高户籍门槛的城市,农民工收入水平和子女随迁具...
关键词:
子女随迁 农民工 流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在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努力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客观需求。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上制度和现实环境等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在流入地继续升学。满足规模巨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需加强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做好异地中考政策规划;引入教育券,解决教育经费在区域间的"支出流动"问题;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异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在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各种福利与管理功能;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的政策体系;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建立健...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 异地中考 政策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汪传艳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的合理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的设置存在种类繁多、权重不一、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入学门槛"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明晰中央与地方、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责任,规范和清理不合理的"入学门槛",构建适应人口流动的教育体制是消除不合理"入学门槛",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社会融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入学门槛 政策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邢俊利 葛新斌
进藏职工随迁子女从汉文化环境到藏文化环境、从平原到高原,面临着文化适应和气候适应的双重考验。为了解该群体的适应状况,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692名随迁子女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随迁子女气候适应随进藏时间增长呈"厂"字曲线变化,从进藏一周内的高原反应等不适到一周后的基本适应;其文化适应随进藏时间增长呈"双U"型曲线变化,且采取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气候适应在"有无藏族朋友"变量上差异显著,文化适应在性别、年龄、学业成绩、"有无藏族朋友"和"居留稳定度"5个变量上差异显著。建议通过阶梯习服、高原富氧室、药物预防、营养与高原耐缺氧食品、空气加湿等途径促进其气候适应,通过进一步增强家庭和学校支持、促进群际接触等措施提升其文化适应。
关键词:
进藏职工 随迁子女 气候适应 文化适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永红、陈碧梅在《教育政策研究》2012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的现状,探究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教育政策支持的价值,指出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范国锋
伴随城镇化发展以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破解阻碍随迁子女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瓶颈,本文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三个层面构建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最后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变革措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雯 陈博欧 张锦华
采用2013年和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从省级尺度和城市尺度研究随迁子女教育准入政策对农民工就业选址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收入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到教育准入政策宽松的省工作,且有子女随迁的农民工流向行政级别高、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概率会显著下降;拥有合法稳定工作、购买社会保险和签订正式合同的高收入农民工,更容易达到就业地随迁子女教育的准入门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