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0)
- 2023(11936)
- 2022(10469)
- 2021(9905)
- 2020(8066)
- 2019(18922)
- 2018(18660)
- 2017(36311)
- 2016(19415)
- 2015(21604)
- 2014(21484)
- 2013(21165)
- 2012(19182)
- 2011(17144)
- 2010(16843)
- 2009(15293)
- 2008(14522)
- 2007(12332)
- 2006(10722)
- 2005(9058)
- 学科
- 济(78183)
- 经济(78097)
- 管理(54839)
- 业(50699)
- 企(41928)
- 企业(41928)
- 方法(35505)
- 数学(30679)
- 数学方法(30339)
- 中国(21881)
- 农(19845)
- 地方(19662)
- 业经(17378)
- 财(17362)
- 学(16704)
- 农业(13680)
- 贸(13279)
- 贸易(13273)
- 理论(13147)
- 环境(13015)
- 易(12804)
- 和(12600)
- 技术(11999)
- 制(11670)
- 务(11149)
- 财务(11088)
- 财务管理(11071)
- 划(10742)
- 企业财务(10469)
- 教育(10062)
- 机构
- 大学(273191)
- 学院(270262)
- 管理(111586)
- 济(103962)
- 经济(101489)
- 理学(97968)
- 理学院(96791)
- 管理学(95147)
- 管理学院(94659)
- 研究(88366)
- 中国(62299)
- 京(58229)
- 科学(56600)
- 财(44857)
- 所(42595)
- 业大(40365)
- 中心(40020)
- 研究所(39366)
- 农(39279)
- 范(38081)
- 师范(37810)
- 财经(37516)
- 江(36740)
- 北京(36414)
- 经(34249)
- 院(32916)
- 州(31052)
- 师范大学(31015)
- 经济学(30762)
- 农业(30735)
- 基金
- 项目(196899)
- 科学(156240)
- 基金(144037)
- 研究(143832)
- 家(125329)
- 国家(124357)
- 科学基金(108082)
- 社会(91187)
- 社会科(86393)
- 社会科学(86372)
- 基金项目(78490)
- 省(75766)
- 自然(71250)
- 自然科(69623)
- 自然科学(69612)
- 自然科学基金(68330)
- 教育(65254)
- 划(64390)
- 编号(58648)
- 资助(57440)
- 成果(46345)
- 重点(43432)
- 部(42935)
- 发(41723)
- 创(40903)
- 课题(39406)
- 创新(38038)
- 科研(37315)
- 国家社会(37214)
- 教育部(37080)
- 期刊
- 济(108585)
- 经济(108585)
- 研究(77685)
- 中国(44718)
- 学报(41629)
- 科学(39471)
- 管理(38165)
- 农(34912)
- 大学(31404)
- 财(31205)
- 教育(29790)
- 学学(29313)
- 农业(24833)
- 技术(21971)
- 业经(18432)
- 融(17900)
- 金融(17900)
- 财经(16993)
- 经济研究(16876)
- 图书(16446)
- 问题(15848)
- 经(14416)
- 科技(13788)
- 理论(13422)
- 资源(13411)
- 现代(12728)
- 实践(12569)
- 践(12569)
- 技术经济(12463)
- 发(12398)
共检索到372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晨 修春亮
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组织分布模式是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关注重点。城市之间具有合作与动态的网络互补关系。以资金流为例,分析资金流视角的流空间结构中城市网络分布特征。首先,分析城市网络连接度分布特征。然后从网络节点(即城市)出发,分析各城市重要程度或等级体系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从第一等级资金流强度到第五等级资金流强度,城市网络空间变化过程为:哈大城市走廊沿线—向东北方向扩展—向西扩展—覆盖东北地区较小规模城市—资金流网络整体向北迁移。城市间资金流联系强度较弱,且存在极化现象。2网络相对连接率较高的城市具有"丁字型"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为倒金字塔模式。3随着资金流强度等级下降,资金流网络所涵盖的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在“东北地区再振兴”背景下,研究现实与虚拟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特征对于认识和重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经济、普列、高铁、信息等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探讨东北地区城际多维要素流强度和城市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具备空间网络化发展规模,形成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为核心,吉林、鞍山、齐齐哈尔为副核心,哈尔滨—大连一轴,辽宁省子群、吉林省子群、黑龙江省西部子群、黑龙江省东部子群、赤峰—通辽、乌兰浩特—白城、伊春—黑河等关系对的“四核、三副、一轴、七群”空间结构。(2)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态势比哈长城市群强烈,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流量最强,哈尔滨省内联系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庆,长春省内联系对象为吉林,沈阳省内联系对象为大连、本溪、丹东,大连省内联系对象为沈阳、丹东、营口。(3)东北地区“T”型轴带有向哈(尔滨)大(连)单轴发展的趋势,综合流呈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衰减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经济流呈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与蒙东区由南至北的衰减格局;普列流呈以哈大与滨洲铁路为轴带,并向两侧弱化的空间格局;高铁流呈沿哈大主轴带、长珲与哈齐次轴带向两侧非对称的递减格局;信息流呈“四核心、四边缘”的格局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明斗 席胜杰
基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引力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联系强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产业空间联系网络演变趋势、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2009—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高值区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中心城市为起始、呈现向周边城市梯度扩散的发展态势。2009—2015年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8年出现大幅回落。(2)城市产业联系形成了以哈大高铁为中轴,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核心,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高值集聚区的分布特征,且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3)省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总体高于省际产业联系强度,其中辽宁省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吉林省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4)中心城市的对外产业联系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而且四大中心城市中介效应较强,哈尔滨市为中介效应最强的城市。(5)城市产业联系的区块结构变化呈现由松散到紧密再到松散的发展状态,且区块间的联系强度和辐射效应改变,进一步验证了哈尔滨的中介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谷国锋 李俏 周伊楠
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关联强度,绘制了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曲面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东北地区城市群的50个地级市与县级市2000—2017年的GDP、年末人口数等指标,构建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矩阵,利用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以及块模型,探究经济增长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①2000—2017年东北地区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强度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且5个时段主要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形成了经济增长核心区域,辐射的范围逐年扩大,"中心-外围"的空间模式较为明显。②东北地区城市群的点出度中心度低值区域集中在哈长城市群边缘城市,起到中介作用的城市变动较大。③东北地区城市群区块组成及结构变化不大,2010年后区块间联系更为紧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连成 周瑜 马斌
以2009年中俄两国共同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标志,中俄两国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问题,对于推进两国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深化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法和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缘优势;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交通运输合作;边界效应、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交通运输网络对两地区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从而揭示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相关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连成 周瑜 马斌
以2009年中俄两国共同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标志,中俄两国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问题,对于推进两国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深化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法和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缘优势;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交通运输合作;边界效应、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交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飏 王士君 杨艳茹 高翯
从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内在问题、外部形势、动力机制与空间重构的方向选择。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如下基本特征:城市圈层结构比较明显;城市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退二进三"彰显成效,"工业包围城市"痕迹严重;正在进入一个城市迅速外延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维良 纪晓岚 柳中权
城市发展就是城市利用和争夺资源的过程,城市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差异。有效需求理论对短期增长和发展能进行较好的解释,而长期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供给。城市对实体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掌控能力,实体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根基,他们可以提升城市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发展效益。本文对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资源禀赋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差异决定,因此,城市应加强人力资源积累,特别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资源禀赋 城市发展 东北地区 人力资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姜博 郭豪 梁凡 张雪松
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交通厅网站获得东北地区34个城市两两间的公路客运班次,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www.12306.cn)获得两两间铁路客运班次,建立34×34的公共客运(公路/铁路)发送—到达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Netdraw和中心性分析法,对34个主要城市的网络联系和中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沈阳是公路客运联系最密切的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密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北大多数城市公路客运联系集中于所在省内。2东北地区公路客运网络中沈阳、长春和哈尔滨3个省会城市的中心性处于前三。3铁路客运联系密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哈大(连)线和沈山线,哈尔滨、长春、四平、铁岭、沈阳、辽阳、鞍山、大连、锦州和葫芦岛相互间铁路客运联系密切。4铁路客运网络中哈尔滨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但是黑龙江省边缘城市更多。5铁路客运在东北地区公共客运交通网络中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属另外5个层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目前,东北地区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问题凸显。基于此,本文将经济结构划分为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城乡分配结构,并构建了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2003-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要素投入结构中,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而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2)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增长效应,而扭曲的产业结构、失衡的城乡分配结构以及投资消费结构产生负增长效应。(3)部分经济结构要素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城乡分配结构具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中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结构调整时,应该注意区域间的联动机制,对不同的结构要素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稳步回升。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袁勤俭 邵波 倪波
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 CERNET西北、东北地区网络,然后着重介绍了这两个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网络信息资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籽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4个沿边地区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270个城市样本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从人口、对外经济、人均GDP、工业、工资等方面,研究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呈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不仅在各省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非均衡态势也比较明显。其中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和工业型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丰裕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等方面优势,不断吸引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使得这些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沿海城市和某些内陆边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磊 张琢 金兆怀
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资源的整合再分配,是实现东北地区协作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受深层次体制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缺乏明显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职能与产业分工趋同、城市群空间发育水平偏低、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有待提高、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外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区域城市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全面启动,需要以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区域大通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政策支持为动力,完善东北地区协同发展促进机制,形成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关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建立对外开放经济带,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措施,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城市空间 协调发展 东北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