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0)
- 2023(13775)
- 2022(11819)
- 2021(11150)
- 2020(9524)
- 2019(21746)
- 2018(21720)
- 2017(41480)
- 2016(22115)
- 2015(24817)
- 2014(24392)
- 2013(23577)
- 2012(21340)
- 2011(19046)
- 2010(18640)
- 2009(17453)
- 2008(16693)
- 2007(14628)
- 2006(12270)
- 2005(10629)
- 学科
- 济(88207)
- 经济(88120)
- 管理(63453)
- 业(59477)
- 企(49459)
- 企业(49459)
- 方法(43303)
- 数学(38162)
- 数学方法(37655)
- 财(23683)
- 农(23264)
- 中国(21639)
- 业经(19372)
- 地方(19290)
- 学(18026)
- 贸(17692)
- 贸易(17684)
- 易(17093)
- 务(15945)
- 财务(15886)
- 财务管理(15850)
- 农业(15512)
- 企业财务(15016)
- 理论(14409)
- 制(14296)
- 和(13913)
- 环境(13173)
- 技术(12815)
- 银(11845)
- 银行(11811)
- 机构
- 学院(305133)
- 大学(304358)
- 管理(121549)
- 济(120115)
- 经济(117557)
- 理学(105467)
- 理学院(104257)
- 管理学(102292)
- 管理学院(101707)
- 研究(96144)
- 中国(71165)
- 京(62413)
- 科学(60750)
- 财(54112)
- 农(47723)
- 所(46957)
- 中心(46749)
- 业大(45357)
- 财经(44198)
- 江(44171)
- 研究所(43021)
- 范(40586)
- 师范(40186)
- 经(40117)
- 北京(38222)
- 农业(37741)
- 经济学(36443)
- 州(35924)
- 院(35394)
- 经济学院(33124)
- 基金
- 项目(213532)
- 科学(168930)
- 基金(155909)
- 研究(154307)
- 家(136102)
- 国家(135077)
- 科学基金(117181)
- 社会(97667)
- 社会科(92631)
- 社会科学(92606)
- 省(83844)
- 基金项目(83547)
- 自然(77699)
- 自然科(75936)
- 自然科学(75917)
- 自然科学基金(74540)
- 教育(71936)
- 划(70838)
- 编号(63925)
- 资助(63111)
- 成果(50396)
- 重点(48045)
- 部(46698)
- 发(45472)
- 创(44600)
- 课题(42369)
- 科研(41855)
- 创新(41656)
- 国家社会(40430)
- 教育部(40260)
- 期刊
- 济(123860)
- 经济(123860)
- 研究(79539)
- 中国(52220)
- 学报(46630)
- 财(43363)
- 科学(42750)
- 农(41638)
- 管理(41414)
- 大学(34743)
- 学学(32469)
- 教育(30357)
- 农业(28600)
- 技术(27441)
- 融(22686)
- 金融(22686)
- 业经(21985)
- 财经(20687)
- 经济研究(20408)
- 图书(18756)
- 经(17760)
- 问题(16372)
- 业(15931)
- 统计(14836)
- 理论(14670)
- 版(14444)
- 技术经济(14423)
- 商业(14296)
- 资源(14086)
- 策(13842)
共检索到427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坚坚 刘毅华 陈浩然 高枫
时空压缩背景下,城市间的空间作用转向关注要素联系视角,动态流空间主导着区域空间网络的新格局。文章从信息流和交通流出发,借助测度修正、空间计量、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内部与外部联系两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发现:①湾区内部联系网络呈现以广深为双核心的结构,佛、莞、珠的中心性地位较突出,其中信息流格局具有沿东岸"弧形"轴线分布的特征,网络体系兼具多中心性和扁平性,而交通流则呈"N"字型沿中部延伸,等级性功能联系较明显;②香港是湾区外部联系网络的枢纽,深、广、澳为核心节点,区域格局深受全球非局域中心联系的影响,但整体的交通外部联系较为匮乏;③湾区综合网络格局以三大枢纽为核心,但制度差异下的空间融合联系受到地方化及地缘偏向的约束,对等级关系有一定的依赖,结构上存在主导性缺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楠
为了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的空间网络特征,揭示其内部消费动力分配及传输路径,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20个区域城乡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实证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网络空间的关联特征在生存型、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中均有体现,制约消费层次的分割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从聚类特征分析结果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净收益板块: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核心城市地区;双向收益板块: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卫星城市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中山、江门、肇庆等非核心城市地区;净溢出板块:9个农村地区。从空间溢出情况来看,净收益板块和双向收益板块在生存型消费中存在明显的“自反式”空间溢出现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关键词:
三大城市群 协同创新 网络结构 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共23个城市的多指标数据,应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质量,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绘制空间联系图直观考察城市群整体空间联系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粤港澳内部城市的综合质量、联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粤港澳网络联系呈现出由港深穗向周边梯度衰减态势,且表现出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此外,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验证空间联系分析所得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卫华 姚宗浩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20所高校作为考察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分析各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水平,了解其科研合作创新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2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频次较低,港澳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动力不足的现状,且港澳高校参与度更低,广东省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地位;其合作频次依赖于相关政策和学科优势;合作模式主要通过研究项目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创新模式呈现出强强联手、跨地合作的新模式。此外,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和改善其合作空间结构,文章研究提出突破地域壁垒限制、开展多层次合作、统筹跨区域学科合作以及依托研究项目增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趋向集群化发展等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窦志铭
大湾区建设在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最少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业布局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新的大都市群对新型社会管理人才的需求;三是港澳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对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合作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规划建设几所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打造与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一流专业(群)、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大湾区企业走出去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小腾 雷显凯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大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结果表明:整体上看,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具体来看,高校之间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基于此,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出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和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研效率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智威 陈颖彪 吴志峰 郑子豪 李娟娟
探究影响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的因子,及科学分析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对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综合利用数据空间化表达、空间叠置、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影响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的因子开展研究,并构建地表温度与影响因子间的多元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热岛强度等级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在珠江入海口两岸形成半环状城市热岛带。本文选取的5种影响因子对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皆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平均解释力排序为:单元人口密度(0.668)>建设用地面积占比(0.577)>单元路网密度(0.573)>植被面积占比(0.538)>水体面积占比(0.428)。所构建的多元关系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城市热岛区域地表温度的分布状况,所拟合的地表温度结果与实际地表温度平均值的误差为0.34℃。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协同 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晓婷 张博 安宁
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对不同尺度空间的修复作用已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之一,但大部分研究仍缺乏对于中国经验案例的探讨。为进一步发挥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在城市和区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中西方有关这一新兴现象的理论和实践对话,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了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及其空间效应。基于多案例观察发现,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性、象征性和情境性3个维度。研究发现,这些跨境办学机构只能被视为一种教育飞地,对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物质影响仅仅是体现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周边社区的绅士化等方面,对于城市深层的发展格局和肌理重构缺乏实质性帮助。相较于对城市的物质性修复,这些跨境教育机构对于城市空间的象征性修复作用显然更加明显,对城市品牌营建、城市发展愿景的扶持以及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从情境性来看,跨境教育基础设施除了在校园尺度上提供了独特的境外学习情景模式之外,在与迁出地的联系以及与城市和社区尺度上的社会文化联系等情境性交流方面都比较缺乏。研究提供了对非新自由主义社会语境下跨境教育基础设施流动所产生的(城市)空间效应的反思,对现有的有关这一新兴现象的理论和概念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和对话,对跨境办学及其政策也提供了非教育学层面的反思,对于面向教育的区域与城市发展决策也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阳 鲁志国
基于"新基建"背景,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视角,利用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空间经济特征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空间竞争特征,周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水平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双重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双重门槛效应存在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了正"V"型态势;具体来看,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跨过门槛值后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娴慧 曾芝琳 景美兮 高克昌 肖毅强
为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表征差异是否会造成有关植被研究的结果差异,分别在采用2005—2020年MODISNDVI、MODIS-EVI 2种不同遥感植被指数表征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以同时期17个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作为驱动因子,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计算各驱动因子对基于NDVI和EVI的植被空间特征的影响力。结果显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南亚热带-热带植被在NDVI和EVI的表征下,其结果存在差异,但在不同植被指数下,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计算各驱动因子影响力量化及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未受不同植被指数表征差异的影响。在驱动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均是最主要驱动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均超过50%。因子之间均表现出双因子增强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协同人口分布因子对NDVI表征下的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强;高程协同人口分布因子对EVI表征下的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NDVI、EVI在表征植被覆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基于不同植被指数计算的驱动因子定量分析结果趋于一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黄玫瑜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本文引介巨型城市区域理论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从边界、功能、核心区、区域基础设施4个维度进行分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去边界化趋势显著,大湾区内部边界地区将快速发展;二是产业区将成为网络化的功能区块,并取代城市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三是广佛、港深两大核心区将形成;四是轨道公交化趋势,大湾区共享交通枢纽与公服设施。按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将形成"两核+若干功能区"的新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