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0)
- 2023(15435)
- 2022(12715)
- 2021(11471)
- 2020(9497)
- 2019(21070)
- 2018(20560)
- 2017(38767)
- 2016(21048)
- 2015(22837)
- 2014(22077)
- 2013(21845)
- 2012(20214)
- 2011(18026)
- 2010(18239)
- 2009(16986)
- 2008(16987)
- 2007(15456)
- 2006(13770)
- 2005(12695)
- 学科
- 济(93418)
- 经济(93314)
- 业(90427)
- 企(81570)
- 企业(81570)
- 管理(76524)
- 方法(33961)
- 业经(32446)
- 农(30008)
- 财(28832)
- 中国(27240)
- 数学(25227)
- 数学方法(25056)
- 地方(22567)
- 技术(22111)
- 农业(21836)
- 务(21543)
- 财务(21523)
- 财务管理(21499)
- 企业财务(20454)
- 制(18949)
- 贸(16982)
- 贸易(16964)
- 易(16449)
- 策(16376)
- 和(16151)
- 划(16131)
- 理论(16063)
- 银(15274)
- 银行(15232)
- 机构
- 学院(297970)
- 大学(290460)
- 济(127339)
- 经济(125034)
- 管理(118901)
- 理学(101529)
- 研究(100623)
- 理学院(100472)
- 管理学(99193)
- 管理学院(98626)
- 中国(79169)
- 京(61713)
- 科学(60003)
- 财(58497)
- 农(56175)
- 所(50774)
- 江(47347)
- 中心(45887)
- 财经(45689)
- 研究所(45631)
- 业大(45468)
- 农业(44068)
- 经(41496)
- 北京(38845)
- 经济学(37535)
- 州(37332)
- 院(36360)
- 范(35631)
- 师范(35177)
- 商学(34195)
- 基金
- 项目(194545)
- 科学(155082)
- 研究(141759)
- 基金(140954)
- 家(123716)
- 国家(122514)
- 科学基金(106303)
- 社会(92667)
- 社会科(88026)
- 社会科学(88006)
- 省(79392)
- 基金项目(74932)
- 自然(68339)
- 自然科(66849)
- 自然科学(66830)
- 自然科学基金(65733)
- 划(64899)
- 教育(63449)
- 资助(55579)
- 编号(55430)
- 发(47145)
- 创(46988)
- 重点(43962)
- 业(43958)
- 创新(42968)
- 成果(42936)
- 部(41729)
- 课题(39106)
- 国家社会(38436)
- 发展(37713)
- 期刊
- 济(149297)
- 经济(149297)
- 研究(88325)
- 中国(65892)
- 农(52664)
- 管理(51307)
- 财(48434)
- 学报(44949)
- 科学(43425)
- 农业(35939)
- 大学(34534)
- 学学(32936)
- 教育(30875)
- 融(30621)
- 金融(30621)
- 业经(27868)
- 技术(27616)
- 经济研究(23511)
- 财经(23068)
- 业(22009)
- 经(20033)
- 问题(19146)
- 技术经济(17480)
- 科技(16108)
- 商业(15769)
- 贸(14999)
- 现代(14985)
- 世界(14556)
- 版(13747)
- 经济管理(13685)
共检索到462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伦 林润辉 张红娟 李文昌
创新质量是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循环动能和有力支撑,中国欲实现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亟需引导企业创新战略从数量型创新向质量型创新转型,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已成为现阶段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微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二层双重视角探讨企业研发人员稳定性对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知识层的知识基础多元度与企业层的外部研发合作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发现:研发人员稳定性与创新质量间存在倒U形关系;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与企研合作均强化了研发人员稳定性与创新质量间的倒U形关系。上述结论为企业优化配置研发力量、激励企业创新“提质增效”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夏恒 赵崤含
我国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压力,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有助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及访谈获取692家企业数据,了解传统产业企业经营现状、对跨境电商的认知、向跨境电商转型的意愿、转型所需要的支持等,分析跨境电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痛点与应对策略。研究发现,传统产业的企业认可跨境电商业务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转型意愿,但由于经营中困难重重,不同类型企业间差异巨大,对跨境电商认知不足,加之缺乏人才、政策、跨境电商培训、跨境电商支撑环节、专项资金、营商环境等多方面支持,向跨境电商转型难度很大。为有效促进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支持新技术新工具新设施应用,赋能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政府牵引作用,鼓励传统产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持续改善跨境电商发展环境与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差异化扶持体系,破除不同类型传统产业企业转型障碍。
关键词:
跨境电商 传统产业 产业转型 转型意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家兴 魏珊珊 刘淳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炼出创新型地方政府的风格特征,在验证该量化方法合理性的基础上,以僵尸企业为研究切入点,以我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政府施政风格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施政风格创新程度越高时,当地企业僵尸化程度越低。异质性检验还发现:创新型地方政府会更多地促进社会重要性相对较低的僵尸企业"脱僵",减少这部分企业的僵尸化现象。本文研究对于探索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转化政府职能、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熊凌云 邓文柔 刘菡
在独角兽企业迅速创立和崛起的时代,初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如何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长久竞争力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决定性因素,而有关研发创新的决策与其高管息息相关。文章以科技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科技型企业研发创新与高管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在技术团队变动情况下二者存在怎样的联系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知识结构丰富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企业的新品数量;当企业技术团队非稳定时,高管知识结构会显著减少企业的创新投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企业的新品数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鑫钰 陈德智
以材料化工行业的研发人员为对象,探究工作激励与研发人员工作稳定性关系,并考虑市场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激励政策会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会对这种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关键词:
研发人员 工作激励 工作稳定性 不确定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鲲鹏 罗婷 肖星
本文基于580多万条上市公司互联网招聘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各地出台的人才政策,对企业研发人员招聘和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受到人才政策影响的公司,研发人员招聘数量显著上升;第二,政策类型层面,这一效应随着人才政策补贴力度和门槛要求的不同而变化,补贴力度越大、门槛要求越低,则效果越显著;第三,企业特征层面,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更好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人才政策的效果更加显著;第四,城市特征层面,经济发展状况越好、行政级别越高、科研配套环境更好的城市,人才政策效果更显著;最后,人才政策出台后,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和研发效率也显著提升。本文从研发人员招聘的角度,为人才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具体机制和边界条件提供了微观证据,扩充了政府和制度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方面的研究,并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人才政策 研发人员招聘 企业创新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毕晓方 刘晟勇 邢晓辉
研发人员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实现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本文基于薪酬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对盈余平滑影响研发人员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以2016-2021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信息属性盈余平滑能够提升研发人员稳定性,机会主义属性盈余平滑则会降低研发人员稳定性;企业货币薪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对企业的发展预期是信息属性盈余平滑提升研发人员稳定性的具体路径;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研发人员稳定性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研究表明企业合理利用信息传递的盈余平滑策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人力资本管理的信息环境,有助于增强研发人员激励契约的完备性,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进而发挥研发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季荣花 谢萍 吴翠翠
以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CEO和普通员工各自及共同的稳定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企业的CEO还是普通员工,其稳定性均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效率,但二者共同的稳定性却会抑制企业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CEO和普通员工各自的稳定性分别通过管理层短视缓解效应和普通员工冗余降低效应提高企业创新效率,而CEO和普通员工共同的稳定性则通过职业安全感提升效应,导致CEO和普通员工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降低企业创新效率;与普通员工稳定性相比,CEO稳定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关键;CEO和普通员工的研发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稳定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CEO和普通员工各自的稳定性在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后,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二者共同的稳定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童金根 梅强 孙锐
以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员工为例,通过400余份配对问卷调查表明,转换型领导以组织情绪能力为中介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集体主义导向在转换型领导对组织情绪能力的作用中扮演调节角色。当集体主义导向越高时,转换型领导对组织情绪能力的作用越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树堂 吕自圆
知识经济背景下,研发人员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人才之一,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增强方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企业中的研发人员,如何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其进行激励,尤其是研究不同激励制度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的影响程度,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对研发人员激励制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内容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发人员激励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程度假设,并以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股权激励制度和薪酬福利激励制度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明显,培训、发展和环境激励制度的影响次之,成就激励制度的影响最小,最终得出物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克正
通过总结和分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文献,发现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6个维度——投入产出、创新过程、创新能动、市场导向、组织沟通和知识管理。基于上述6个维度,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提炼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维度,并系统分析了其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研发人员 创新绩效 评价维度 作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克正
通过总结和分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文献,发现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6个维度——投入产出、创新过程、创新能动、市场导向、组织沟通和知识管理。基于上述6个维度,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提炼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维度,并系统分析了其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研发人员 创新绩效 评价维度 作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克正
通过总结和分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文献,发现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6个维度——投入产出、创新过程、创新能动、市场导向、组织沟通和知识管理。基于上述6个维度,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提炼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维度,并系统分析了其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研发人员 创新绩效 评价维度 作用机理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顾远东 周文莉 彭纪生
研发人员的创造力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基于组织支持感理论,从认知和情绪视角,将创造力效能感和积极情绪引入到组织支持感与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关系分析框架中,构建组织支持感→创造力效能感/积极情绪→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理论模型,采用自填问卷法调查248名研发人员,在检验同源方差和问卷信效度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检验理论模型及相应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中国情境下,组织支持感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有预测力,其中主管支持的预测力最强;②创造力效能感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组织支持感与研发人员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积极情绪...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霞 邱晓晴 黎文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46家专利密集型企业的150名专利研发人员为调研对象,并采用研发人员参与研发的专利数量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探讨组织支持与研发人员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贡献(显性知识贡献和隐性知识贡献)的中介作用和成长需求强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组织支持与研发人员绩效呈正相关,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可以从更高水平的隐性知识贡献中受益,组织支持对隐性知识贡献的积极效应部分由成长需求强度来调节。由此提出企业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民主政策等方法来塑造高水平的组织支持、注重组织内部评估体系以增强员工贡献的意识等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