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1)
- 2023(13075)
- 2022(11414)
- 2021(10599)
- 2020(8795)
- 2019(20312)
- 2018(20237)
- 2017(39533)
- 2016(21405)
- 2015(24162)
- 2014(24432)
- 2013(24302)
- 2012(22689)
- 2011(20433)
- 2010(20642)
- 2009(19215)
- 2008(18670)
- 2007(16564)
- 2006(14880)
- 2005(13197)
- 学科
- 济(105985)
- 经济(105879)
- 管理(62107)
- 业(58292)
- 企(48435)
- 企业(48435)
- 方法(41887)
- 数学(36329)
- 数学方法(35894)
- 中国(27044)
- 地方(24917)
- 农(22713)
- 学(22156)
- 财(21342)
- 业经(20268)
- 农业(15785)
- 制(15638)
- 理论(15166)
- 地方经济(14912)
- 贸(14829)
- 贸易(14820)
- 环境(14800)
- 和(14676)
- 易(14233)
- 务(13175)
- 财务(13110)
- 财务管理(13086)
- 融(12771)
- 金融(12770)
- 银(12715)
- 机构
- 大学(315769)
- 学院(312605)
- 济(131664)
- 经济(128706)
- 管理(122942)
- 研究(108756)
- 理学(106099)
- 理学院(104849)
- 管理学(103012)
- 管理学院(102454)
- 中国(79501)
- 京(68129)
- 科学(66790)
- 财(57623)
- 所(55025)
- 研究所(49865)
- 中心(48201)
- 农(46634)
- 财经(46475)
- 江(45473)
- 业大(44655)
- 北京(43359)
- 范(42213)
- 经(42087)
- 师范(41872)
- 经济学(40352)
- 院(39134)
- 州(37168)
- 农业(36266)
- 经济学院(36001)
- 基金
- 项目(209417)
- 科学(164458)
- 研究(152453)
- 基金(152274)
- 家(131983)
- 国家(130902)
- 科学基金(112677)
- 社会(97088)
- 社会科(91953)
- 社会科学(91926)
- 基金项目(81085)
- 省(80381)
- 自然(72820)
- 自然科(71117)
- 自然科学(71104)
- 自然科学基金(69798)
- 教育(68753)
- 划(67581)
- 资助(63151)
- 编号(61550)
- 成果(50268)
- 重点(46090)
- 部(45756)
- 发(44968)
- 课题(42266)
- 创(42255)
- 国家社会(39837)
- 创新(39470)
- 教育部(39418)
- 科研(39326)
- 期刊
- 济(150820)
- 经济(150820)
- 研究(98752)
- 中国(56948)
- 学报(48105)
- 管理(46134)
- 科学(45724)
- 财(43015)
- 农(42219)
- 大学(36440)
- 学学(34395)
- 教育(31904)
- 农业(29260)
- 技术(27153)
- 融(25986)
- 金融(25986)
- 经济研究(24290)
- 财经(23260)
- 业经(21856)
- 问题(20617)
- 经(19968)
- 技术经济(16992)
- 图书(16227)
- 理论(15618)
- 现代(14852)
- 业(14239)
- 科技(14219)
- 实践(14047)
- 践(14047)
- 统计(13986)
共检索到466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江曼琦 卢星宇
基于2010-2020年的中小城市面板数据,从“城-城”劳动力流动视角探讨技能人口流迁及回流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使用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小城市既存在大量技能人口的迁出,也存在高比例人口回流,且二者存在正相关;理论模型表明,技能人口流动与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口回流将促进迁出地经济向迁入地收敛。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空间计量的实证模型验证了理论推断,并发现技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通过人口回流促进了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生产效率改善,进而提升了经济增长率。最后给出建议,中小城市应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当地企业的培植;在对外部人才的招引中,应选择和本地生产率相匹配的人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晓红 王钰 但婷
基于中国城区常住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县级与地级中小城市2006、2012及2016年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铁开通对县级和地级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较短时期内,开通高铁对县级和地级中小城市人均GDP增长率的作用方向为负,且均不具有显著性;从长期看,尽管开通高铁对县级中小城市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不具显著性,但其对地级中小城市却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京文 池绍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128个县级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大城市地理距离、行政边界、产业结构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经济增长负面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不足,区内城市间发展差距大。最后,从破除行政区经济束缚、强化中心城市辐射溢出效应、科学界定各级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健 吴佩林
基于城市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利用2001-2013年我国21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通过聚集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较明显,在中、西部地区尚未显现;根据计算的门槛值及最优城市人口规模数值,城市人口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关键词:
人口规模 聚集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浩然 刘盛和 戚伟
我国正经历大规模人口流动,认识流动人口的长居意愿可以帮助识别城市实际的市民化需求,有助于引导因城施策。本文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以义乌市为例探究了中小城市流动人口长居意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业收入、流入年限、年龄等因素是影响长居意愿的重要因素。与以往针对大城市的研究不同,受教育程度和私营业主身份对长居意愿有显著负影响,这是由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性处于劣势,造成具有更多就业选择的群体长居意愿较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少甫 陈哲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Barro和Sala-i-Martin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为基础,分析中国及其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省际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15年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东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负效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和技术溢出趋于饱和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又因人才严重流失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有利于人口流动合理科学的进行,使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关键词:
城市便利性 人口增长 自然便利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关键词:
城市便利性 人口增长 自然便利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本建 张立龙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 增长前沿距离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辜胜阻 郑超
发展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聚集功能是我国均衡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讨论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意义与对策,认为发展中小城市能有效拉动内需,避免人口过分集中大城市而导致的"大城市病"与过度分散的乡村工业化及小城镇所造成的"农村病",有助于实现农民工的就地城镇化与举家迁移。当前发展中小城市,要把中小城市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通过深化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与扩大民间投资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中的资金瓶颈,以户籍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住房改革为重点实现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以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湘江
我国城市化政策和住房制度变迁的高度契合,以及城市人口规模与住房数量变动曲线的一致性,都反映出城市人口规模与住房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过去60多年来人口增长对城市住房数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0%。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居住条件将继续改善,从而导致城市住房数量将继续增加。这其中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仍将超过60%。未来政策制定过程中,城市住房政策应与城市化政策相一致,城市住房规划应处理好总量短缺与结构过剩的关系。
关键词:
人口规模 住房 城市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风光 杨文举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分析方法的选择对课题的研究至关重要。将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归结为β收敛、σ收敛和随机收敛三类,在阐述各种分析方法的同时,对其存在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价,同时,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在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合理地选择样本期的前提下,只有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得出有关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科学结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国辉 李湛
研究目的:研究各种基础设施在关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探讨关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前景。研究方法:计量检验。研究结论:充分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本文搜集关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数据,通过计量检验发现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道路建设对关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有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关中特殊的水资源约束下,自来水供给水平的提升却对经济增长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保证,本文的检验结果对于关中小城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巴罗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峰 吕斌 熊云军 陶旭辉
城市行政边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行政区划调整则为边界地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契机,但政策效应在边界两侧可能是不对称的。本文以“莱芜并入济南”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细颗粒度的卫星灯光数据和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合成控制法,评估了大、小两个城市合并对原边界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济南莱芜合并对原边界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边界地区灯光亮度的实际值比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的反事实合成值平均高出10.8%。这一结论在更换了边界地区度量方式、对照组选取方式、机器学习算法等后依旧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合并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核心城市济南市边界一侧,而被合并的小城市莱芜市边界一侧则受益甚微。另外,本文也通过预留样本、考察其他案例的方法验证了核心结论的外部有效性,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合成控制法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