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53)
2023(9994)
2022(8881)
2021(8434)
2020(6931)
2019(16057)
2018(15948)
2017(30787)
2016(16817)
2015(18884)
2014(18970)
2013(18778)
2012(17020)
2011(15216)
2010(14964)
2009(13498)
2008(12859)
2007(10878)
2006(9377)
2005(7954)
作者
(48175)
(39823)
(39486)
(37555)
(25292)
(19067)
(17994)
(15810)
(15177)
(14002)
(13851)
(13234)
(12487)
(12446)
(12327)
(11954)
(11915)
(11888)
(11237)
(11234)
(9872)
(9600)
(9445)
(8961)
(8889)
(8799)
(8712)
(8675)
(7897)
(7877)
学科
(69317)
经济(69250)
管理(47168)
(43174)
(36035)
企业(36035)
方法(32009)
数学(27829)
数学方法(27527)
地方(17741)
中国(17103)
(16798)
(15147)
(14613)
业经(14597)
(11521)
农业(11491)
环境(11326)
理论(11272)
(11163)
贸易(11159)
(10754)
技术(10342)
地方经济(10156)
(9993)
(9459)
(9453)
财务(9388)
财务管理(9372)
教育(9291)
机构
大学(235228)
学院(233602)
管理(97151)
(89397)
经济(87346)
理学(85329)
理学院(84339)
管理学(82904)
管理学院(82487)
研究(77393)
中国(55222)
(50303)
科学(50270)
(38423)
(38055)
业大(35552)
研究所(35494)
(35076)
中心(34512)
(32192)
师范(31932)
(31883)
北京(31754)
财经(31513)
(28906)
(28687)
农业(27522)
(26735)
师范大学(26107)
经济学(25436)
基金
项目(169561)
科学(133394)
研究(124279)
基金(122588)
(106686)
国家(105814)
科学基金(91169)
社会(76852)
社会科(72770)
社会科学(72750)
(66363)
基金项目(66354)
自然(60290)
自然科(58827)
自然科学(58815)
自然科学基金(57723)
教育(56294)
(56175)
编号(51323)
资助(49887)
成果(40634)
重点(37644)
(36740)
(36500)
(35165)
课题(34742)
创新(32729)
科研(32417)
项目编号(31615)
教育部(31256)
期刊
(94062)
经济(94062)
研究(66431)
中国(38993)
学报(36657)
科学(34729)
管理(33816)
(31022)
大学(27263)
教育(26591)
(26176)
学学(25525)
农业(22454)
技术(20359)
(16032)
金融(16032)
业经(15699)
经济研究(14483)
财经(13995)
图书(13904)
理论(12351)
科技(12241)
问题(12128)
(11748)
实践(11641)
(11641)
资源(11594)
技术经济(11136)
(10984)
情报(10759)
共检索到324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威  梁双波  曹有挥  
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在区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以流域或流域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开展交通运输组织及其发展规律研究。论文从交通网络、运输联系及区域效应3个方面梳理了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进展。①交通网络相关研究围绕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与格局、网络连接特征与可达性、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供应链等展开,多式联运正成为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新热点;②运输联系主要研究客货运输联系规律和交通流,流域物流地理的研究重点正从物流产业布局与企业选址向物流网络与空间组织、物流供应链转移;③区域效应偏重于经济增长效应,资源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与流域发展需求,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学未来应重视流域港口体系与水运发展,关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输组织以及多式联运,探究不同层级流域交通运输间的关联性,同时应加强流域交通运输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效应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成金  金凤君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界定评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科理论构筑、区域综合交通与区划、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空间效应等角度,回顾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梳理出该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研究的宏观脉络,并对其进行简单总结和评述。同时参考相关权威杂志,简单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然后根据我国的研究进展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探讨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趋向和发展态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运输效率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国外学者立足经济学与管理学,在运输效率评价的计量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运输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国外研究方法体系与成果引进阶段,但中国学者开创性地将运输效率与地域空间相结合,开始关注运输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研究。近年来,运输的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从交通运输地理学角度,突出运输效率的空间地域性,在区域运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与定量测度基础上,对运输效率格局、过程、机理及效应展开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欧阳斌  李忠奎  凤振华  
从低碳交通规划概念和内涵着手,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典型国家和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缺乏支撑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和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未来应注重加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构建绿色低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绪林  鲁涛  周晶  
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构建交通运输服务指数的方法,以江苏省为例,计算了货运服务指数和客运服务指数,并结合江苏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GDP指数的变化情况,对上述两种指数进行分析,最后对编制的交通运输服务指数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玮  朱金福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这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从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现状出发,选择统计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31个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用最优分割法对其分类,按照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被分成四类地区,归纳了各类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一系列结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玲  陈浩  方杏村  
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方法测算了2003~2013年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其服务业效率有轻微下降,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其次,东北地区再次,西部地区最差;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交通运输和政府作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新胜  王清宇  徐杏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建立了几个交通运输区域特征评价的宏观性指标,并以我国近几年来交通运输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就东、中、西部地区的运力和运量分布进行了区域特性分析,揭示了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某些区域性特征关系,结合四川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实例分析,为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媛媛  姚恩建  徐洪磊  黄全胜  吴睿  王人洁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姣娥  莫辉辉  
航空地理学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其最年轻的学科分支。本文以中国和欧美主流航空地理学研究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演进、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综合视角将近百年航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的学科起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的基础体系建构阶段、80-90年代的理论框架完善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繁荣阶段。航空地理学传统研究主题包括史志与区域地理总图、机场格局与城镇关联体系、网络结构与组织效应及优化、航空布局与区域发展互动关系、机场布局规划及其影响因素、政策对航空业发展的影响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航空运输地位与作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之航空数据可获得性不断提升,航空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世界(中心)城市、机场体系与航空网络的演化规律与机理、航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领域。早期,中国航空地理学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同步,但中期受历史原因的制约而大为滞后;近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任务与日俱增。国内学界不仅需要完成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航空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引入及实证研究,同时须建立航空地理学学科体系,并积极加入国际前沿性课题研究行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张文尝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己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己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能源税对我国交通运输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为对此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能源价格设置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交通运输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交通运输结构、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和技术进步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198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对交通运输能源强度降低作用微弱,也未发现其对交通运输结构、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调节作用。我国交通运输能源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