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06)
2023(8945)
2022(7483)
2021(7447)
2020(5842)
2019(13641)
2018(13391)
2017(22110)
2016(13296)
2015(14974)
2014(15322)
2013(14482)
2012(13945)
2011(13249)
2010(13833)
2009(13004)
2008(12856)
2007(11704)
2006(10725)
2005(9723)
作者
(36743)
(31185)
(30834)
(29580)
(19644)
(15024)
(14195)
(12194)
(11900)
(11479)
(10814)
(10548)
(10093)
(9988)
(9683)
(9583)
(9388)
(9027)
(8995)
(8838)
(8374)
(7773)
(7504)
(7475)
(7182)
(7065)
(7064)
(6965)
(6493)
(6409)
学科
(47054)
经济(46998)
(28484)
(26390)
管理(26354)
教育(21171)
中国(20868)
(18294)
企业(18294)
农业(17604)
(17067)
方法(15788)
数学(13165)
业经(13032)
数学方法(12864)
理论(11896)
(11624)
地方(10827)
(10560)
(10291)
发展(9118)
(8994)
(8362)
教学(8351)
银行(8337)
(8062)
(7921)
贸易(7913)
(7832)
金融(7830)
机构
大学(188455)
学院(182917)
研究(72554)
(64058)
经济(62149)
管理(58452)
中国(50116)
理学(49032)
理学院(48195)
管理学(46979)
管理学院(46597)
科学(43524)
(42246)
(38763)
师范(38521)
(37135)
(35338)
教育(35288)
研究所(33690)
中心(32746)
(31929)
(31675)
师范大学(31604)
北京(27837)
农业(26463)
业大(26089)
(25358)
(25331)
财经(24025)
技术(22408)
基金
项目(112972)
研究(90524)
科学(89372)
基金(77707)
(67389)
国家(66538)
社会(54842)
科学基金(54841)
社会科(50978)
社会科学(50970)
教育(49408)
(45333)
(40266)
编号(40204)
基金项目(40000)
成果(37457)
自然(32946)
自然科(32124)
自然科学(32113)
自然科学基金(31523)
课题(31520)
资助(30926)
重点(27262)
(26661)
(26438)
(25768)
(24254)
规划(23749)
教育部(23057)
项目编号(22829)
期刊
(84383)
经济(84383)
研究(68276)
教育(57384)
中国(52998)
(38094)
学报(31164)
科学(28649)
农业(25135)
大学(24793)
(23409)
学学(21368)
管理(19525)
(18496)
金融(18496)
技术(17195)
业经(15650)
职业(13803)
图书(12257)
财经(12112)
经济研究(11731)
(11275)
(10547)
(10435)
问题(10408)
(10171)
论坛(10171)
(9729)
书馆(9498)
图书馆(9498)
共检索到309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黄小青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对1980年代以来义村小学与社区之间的人际互动、校社互动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村学与社区由非正式的感性互动转向制度性的规范互动。村学与社区的具体互动及其变化反映出二者关系的变迁历程,即由感性崇敬的“虔诚”关系至安闲和睦的“自在”关系,再至体现工具理性的“效率”关系,进而转变为彰显价值理性的“协同”关系。在此过程中,教育也经历了融入村落生活情境、逐渐追求外在结果、重新观照人的存在的流变。村学与社区关系的变迁脉络与图景,既是村学教育权威的渐失与重构的过程表征,也是村学、乡村社区与社会结构互构的动态过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杰远  
人力资源的生长过程往往是一种个体自组织的适应性演化过程。通过对两个人力资源生长案例的田野考察,描述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个体自发的、根据特定情景作适应性调整与选择的过程。谕示人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展现人力资源生长过程中的自组织性、非线性以及生命的灵动与旺盛、现实与超越。提出学校教育应为人力资源生长提供一个有助于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一种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生长的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蓉  张诗亚  
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实施历程中的成效与问题。借此论证了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与连带性、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方面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倪胜利  
在黔东南考察基础上形成的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是从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演进和生存空间的客观认识及描述出发,探索流变与发展的必然规律,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实情景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及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途径及其自发生长的空间和动力机制,探讨有利于民族文化特质保持与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学校教育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方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媛  曲铁华  
本研究以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行政村——石村为田野地点,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综合采用口述史、教育叙事以及教育史研究中经典的文献研究法,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建国后石村社会教育60年的嬗演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反思当今乡村教化的渴与求,并对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向进行一定的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对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历程加以梳理,重点探讨了教育学与人类学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中国经验,并结合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中所应关注的议题加以深层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亚川  
廖泰初以人类学功能学派为理论指导,以社区研究为主要方法,展开对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教育的研究。他试图以教育为中心,进而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他重视对文化做整体性认识和理解,始终将教育视为文化之一部,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功能,将教育制度视为互相勾连的社会制度之一。他强调历时与共时研究并重,既关注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强调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彻底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找到中西文化的“互让点”,找寻中国教育的出路。廖泰初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立足原野,从民众现实需求出发,走温和的改良路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益龙  
本文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 ,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生育心态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诸如“效用最大化”、“传统文化决定论”、“生产方式决定论”以及“养儿防老”等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限制性条件。笔者认为 ,当前农民生育心态的基本特征是生男追求 ,而不是多生追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时性的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兴趣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在解释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源性能力时,容易受到“中心-边缘”模型干扰,而采用带有人类学意涵的“扎根式世界主义”视角,则有助于消解“中心-边缘”二元对立。基于该视角,可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三种来源,即个体生命参与世界的日常教育行动、走廊区域中的地方协同模式以及“天下观”视域里的共同体理念。这三种来源均承载着世界主义转向中的人类学关怀,即看到每个群体想象、参与和解释世界的能力。由此,每个地方都能具有“世界性”,而“中心”和“边缘”在世界主义图景里,也成为相对的概念。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怀揣“扎根式世界主义”的人类学关怀,能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而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成为推进世界主义转向的重要力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大学理想是大学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转型,大学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终会阻碍大学在未来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理想的内核、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大学对一流、卓越、至善的梦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晓蓉  
对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既与其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抑或二者兼收并蓄的困惑有关,也与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有关。为使我国教育人类学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收并蓄、视域融合,并最终实现本土生长,本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的本土探索,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等角度,揭示了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回答:教育人类学为何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樊秀丽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入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美美与共的学问。它对弱势群体持有人文关怀,以语言和文化的中层相对主义呼应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高层普遍主义,能够以形、气、神通观的立场,沟通国家治理和社群需要之间的利益诉求,达到"致中和"的效果。教育人类学要研究民族教育中"爱民族"和"爱国家"如何互补共存,如何协调一致。教育人类学通过民族教育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升华,能够以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为建设公平正义和人道美德的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学术支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哲娜  
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进入21世纪后又逐渐与日常生活史、艺术史、物质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汇为更为巨大的学术洪流,从后者的学术渊源——人类学汲取了实践视角等重要的学术资源,为重新书写真正的“中国”思想史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路径。这些领域共同关注的概念“象征”(符号),为思想与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从而把思想史研究从发现什么是“中国的”思想推向了探索“中国的”思想如何形成的更深层认识。在整体史视角下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时代思想的一种呼唤,正在成为整合华夏文明话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