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8)
- 2023(13249)
- 2022(11221)
- 2021(10458)
- 2020(8566)
- 2019(19438)
- 2018(18824)
- 2017(36331)
- 2016(19500)
- 2015(21972)
- 2014(21697)
- 2013(20991)
- 2012(19666)
- 2011(17646)
- 2010(18526)
- 2009(17855)
- 2008(17377)
- 2007(16016)
- 2006(14494)
- 2005(13449)
- 学科
- 济(75649)
- 经济(75526)
- 管理(62987)
- 业(61108)
- 企(51251)
- 企业(51251)
- 中国(31791)
- 融(28574)
- 金融(28570)
- 银(27133)
- 银行(27112)
- 行(26201)
- 方法(26050)
- 财(25782)
- 制(23686)
- 农(22789)
- 数学(21869)
- 数学方法(21494)
- 地方(18798)
- 业经(18617)
- 务(15575)
- 财务(15526)
- 财务管理(15492)
- 农业(15206)
- 体(15072)
- 贸(14790)
- 贸易(14776)
- 企业财务(14759)
- 策(14736)
- 易(14430)
- 机构
- 学院(275814)
- 大学(275722)
- 济(117972)
- 经济(115168)
- 管理(104129)
- 研究(96351)
- 理学(87730)
- 理学院(86697)
- 管理学(85289)
- 管理学院(84743)
- 中国(80439)
- 财(61260)
- 京(58562)
- 科学(53669)
- 所(47186)
- 财经(46599)
- 中心(46193)
- 江(43652)
- 经(42107)
- 研究所(41828)
- 农(39551)
- 北京(37219)
- 经济学(36991)
- 范(36047)
- 师范(35748)
- 院(35080)
- 州(35073)
- 业大(34549)
- 财经大学(34387)
- 经济学院(33102)
- 基金
- 项目(174038)
- 科学(138827)
- 研究(131290)
- 基金(127857)
- 家(110220)
- 国家(108915)
- 科学基金(94158)
- 社会(86073)
- 社会科(81683)
- 社会科学(81665)
- 基金项目(66399)
- 省(66378)
- 教育(59730)
- 自然(58292)
- 自然科(56976)
- 自然科学(56965)
- 自然科学基金(55930)
- 划(55771)
- 编号(52946)
- 资助(52225)
- 成果(45641)
- 部(39123)
- 重点(39115)
- 发(37774)
- 制(37727)
- 课题(37459)
- 创(36193)
- 国家社会(35983)
- 性(34786)
- 教育部(34402)
共检索到444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诗赞
基于结构-能动二维互动的视角从社会结构和家庭策略两个层面出发,在对广州和长沙两地流动迁移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结构包括经济、文化、身份、心理四个维度,其城市融入的总体水平偏低且在经济、文化、心理、身份四个维度上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影响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度的因素既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能动因素。家庭策略在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家庭策略依旧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公共政策,促进流动迁移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诗赞
基于结构-能动二维互动的视角从社会结构和家庭策略两个层面出发,在对广州和长沙两地流动迁移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结构包括经济、文化、身份、心理四个维度,其城市融入的总体水平偏低且在经济、文化、心理、身份四个维度上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影响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度的因素既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能动因素。家庭策略在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家庭策略依旧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公共政策,促进流动迁移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以加快流动迁移家庭的城市融入进程,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昉
本文利用济南市民工调查资料,描述迁移(流动)决策中家庭作用和性别特征。我国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特征决定了农村人口外迁大多采取家庭决策、劳动个人迁出的方式。由于同等劳动力素质的女性,外出打工收入低于男性,按照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家庭收入最大化原则,女性外出频率大大低于男性。而那些实现转移的女性人口,又具有发展动机高于生存动机的特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陈小兵 邵宁宁
聚焦于流动人口群体,从家庭迁移的角度出发,使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个人、家庭、迁出地和迁入地四个方面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家庭迁移和家庭居留的因素。结果显示:在迁移家庭决策迁移阶段,主要受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受户口性质、耕地及迁出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较小;在迁移家庭决策居留阶段,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迁出地的地域差异因素及迁入地的住房状况因素影响较大;家庭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和户籍、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宏观制度则是影响家庭居留城市的主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
家庭迁移 家庭居留 流动人口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俊 雷蕾 刘道垒 王伟业 项锦雯
研究目的:探究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及城市融入的中介作用,为完善新型城镇化机制和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珠三角6个核心地市的典型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1)家庭化迁移显著提升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2)城市融入4个维度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比排序为:心理融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居住融入,其中,居住融入最弱并呈现“遮掩效应”;(3)不同代际迁移阶段以及宅基地退出模式中,4个维度中介效应呈现次序分异。研究结论:从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健全城市融入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政策等入手,完善新型城镇化机制与宅基地退出政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华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决策决定农民工的转移方式。分析表明,从业技能、工作稳定性、经济收入、住房、社会交往圈子等因素严重制约农民工家庭的城市融入程度。因此,政府部门应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大力提高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强化职业培训,着重提升农民工家庭的就业能力;重视子女教育,着力培养农民工家庭的市民素质;改善居住条件,不断增强农民工家庭的城市融入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香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城镇化的必要选择。同时,住房市场和城镇化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立足于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消费效应作用渠道的探索,分析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产城融合和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目前完善我国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旭光 何佳佳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个体随家庭迁移的经历对家庭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家庭化迁移经历的个体代际流动性明显更强,并主要通过影响子代的努力程度和生活环境两个渠道间接完成。具体而言,随家庭迁移后的个体努力程度有显著提升,突出表现为其受教育年限和平均工作时长增加,能明显改善代际流动性;而环境因素对迁移个体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既包括因普通话熟练程度提高等因素导致的正向效应,也包括因信任度受损等因素导致的抑制效应。从户籍分组看,家庭化迁移对农业户籍群体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大于非农业户籍群体,侧面反映出农村未家庭化迁移群体更易陷入代际低收入传递的陷阱。鉴于家庭化迁移经历对提高代际流动性的整体正向作用,文章建议进一步改革城市落户政策,妥善安排随迁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迁移群体对迁入地的信任感,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家庭化迁移 代际流动性 机制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艳平
本文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家庭化与非家庭化流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化与非家庭化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非家庭化流动相比,家庭化流动有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家庭化农民工在工作强度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其次是身份认同和心理融入维度,在经济整合和社会参与维度的融入程度较低;年龄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消极影响,农民工自身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社会网络对其城市融入也具有一定影响,而是否有稳定的住所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民工 家庭化 非家庭化 流动 城市融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纯琍
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成因素。人口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文章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研究家庭化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就人力资本对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各维度的影响做了分析和解读,提出应关注家庭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其人力资本积累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家庭化流动人口 人力资本 城市融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书芝 刘桂生
住房获得对乡城移民而言不仅具有居住生活等使用价值,住房获得途径、结果的差异也具有阶层分化、身份认同等象征价值,是乡城移民家庭立足城市、实现城市融入的关键;乡城移民的家庭式迁移对城市住房问题提出了现实要求,城市住房政策需要随着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的推进而不断变迁,二者相互调整和适应,才能真正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熊景维 钟涨宝
社会理性是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重要动力机制。本文利用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社会理性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异性朋友数对其配偶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配偶随迁对其子女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满足核心家庭成员生理或情感上"失依"的需求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二,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亲属规模对其配偶随迁和子女随迁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现了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强化亲缘关系支持、构建城市社会网络支点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三,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对其配偶随迁、子女随迁、随迁子女数和在...
关键词:
农民工 家庭化迁移 社会理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武军 林惠敏
笔者运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金融排斥与社会互动对中国家庭的金融参与及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排斥会较大程度地降低家庭对金融的参与和资产配置。对于受金融排斥的家庭,社会互动主要通过内生互动对家庭的金融参与和风险资产配置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能否削弱金融排斥对家庭金融参与的负向作用与家庭的财富水平、风险态度等其他状态特征有关。对于不存在金融排斥的家庭,情景互动对家庭金融参与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强调消除金融排斥,充分发挥社会互动的作用,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