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0)
2023(1805)
2022(1448)
2021(1287)
2020(904)
2019(2251)
2018(2031)
2017(4004)
2016(2153)
2015(2324)
2014(2276)
2013(2349)
2012(2052)
2011(1864)
2010(1964)
2009(1799)
2008(1851)
2007(1550)
2006(1341)
2005(1120)
作者
(6343)
(5218)
(5079)
(4921)
(3524)
(2532)
(2394)
(2074)
(2000)
(1837)
(1791)
(1766)
(1766)
(1614)
(1607)
(1507)
(1505)
(1469)
(1456)
(1392)
(1254)
(1228)
(1189)
(1161)
(1121)
(1101)
(1071)
(1068)
(1056)
(1028)
学科
(11808)
经济(11788)
中国(8709)
城市(5846)
人口(4942)
地方(4760)
管理(4540)
城市经济(4216)
方法(3524)
数学(3351)
数学方法(3336)
(2822)
方城(2442)
环境(2379)
(2296)
国人(2030)
中国人(1974)
(1933)
(1740)
地方经济(1716)
农业(1584)
发展(1397)
(1396)
问题(1367)
(1286)
理论(1240)
业经(1237)
产业(1224)
资源(1191)
(1182)
机构
大学(33375)
学院(31944)
(14565)
经济(14049)
研究(13777)
管理(11861)
理学(10178)
理学院(9955)
管理学(9805)
管理学院(9726)
中国(9042)
(8033)
科学(7821)
(6707)
研究所(6035)
中心(5777)
(5627)
(5455)
师范(5441)
经济学(5304)
(5048)
北京(5016)
财经(4895)
经济学院(4827)
师范大学(4728)
城市(4562)
(4530)
(4209)
研究中心(4172)
(4047)
基金
项目(23645)
科学(19798)
基金(18706)
(16265)
国家(16137)
研究(16020)
科学基金(14624)
社会(12359)
社会科(11736)
社会科学(11733)
基金项目(10433)
自然(9328)
自然科(9167)
自然科学(9167)
自然科学基金(8986)
(7880)
(7410)
资助(6953)
教育(6698)
国家社会(5619)
编号(5452)
(5275)
(5087)
重点(5055)
教育部(4527)
发展(4426)
(4392)
人文(4347)
(4273)
中国(4112)
期刊
(14563)
经济(14563)
研究(13138)
城市(6345)
中国(5318)
科学(5235)
问题(4025)
(3903)
人口(3834)
管理(3205)
(3124)
学报(3081)
发展(2667)
(2667)
大学(2497)
学学(2447)
地理(2440)
城市问题(2433)
(2398)
金融(2398)
现代(2381)
资源(2373)
财经(2275)
(2234)
经济研究(2214)
(2033)
人口研究(1981)
中国人(1962)
国人(1962)
经济地理(1795)
共检索到45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张少华  
晚婚现象向城市新增流动人口的蔓延,引发了我们重新思考人口流动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流动经历和流入地属性对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经历会显著推迟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婚前具有流动经历的个体比婚前没有流动的个体晚婚1.893年,且以流动时间和流动范围衡量的流动性越大,流动经历的婚姻推迟效应越强;(2)流入城市的规模越大,则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也将越大;(3)将流动对婚姻决策的影响过程显性化,分析流入城市规模推迟初婚年龄的影响路径,流入城市会通过改变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婚姻观念和婚配概率这三类婚姻的重要决策因素来推迟其初婚年龄。上述研究结论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更换数据库和变量等检验后依然稳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先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现过。为解决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英国政府由开始的被动应对到后来的主动作为,综合采取系列措施后较为妥善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借鉴。英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与完善阶段。英国政府采取了废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生活、以"田园城市"理念同步解决城市和农村问题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英国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迪: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治本之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江涛  
本文试图从搜寻匹配的视角,解释婚姻推迟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未婚人口比例上升,实际上是个体在婚姻市场搜寻匹配过程受阻。模型引申含义表明:在男性异质、女性同质的条件下,男性平均差距扩大,使女性未婚人口比例上升,但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下降;在女性异质、男性同质的条件下,女性平均差距上升,导致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下降,而女性未婚人口比例上升。使用1995-2009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处理内生性后,本文发现,人均收入差距扩大是女性未婚人口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工资差距分别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但与男性比例显著负相关。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缩小收入差距是遏制婚姻推迟现象的必经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睿  杨肖丽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社会融合部分,采用OLS、Ologit、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不同城市务工经历对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务工经历会对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产生显著影响,城市务工经历中流动时间较短、从事低端职业的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较浓厚。此外,出务工时间、就业身份以及月收入会对不同维度的家乡情结产生显著影响,而流动范围则不会影响其家乡情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振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作为人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日益明显和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以足够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上海市及湖南省长沙、株洲和津市1986年抽样调查资料,对这4种类型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庆五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对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愈来愈多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各项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在改革、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查振祥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目前的突出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居住条件、就业与社会稳定。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转型的方向,应是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制,把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纳入日程,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探索降低治安刑事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工作的途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微  卢时秀  
合法性问题是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凸显的重要实然议题之一。该议题的澄清需包括合法性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两个方面。基于S市实证案例经验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对现有"工作效果"评价取向的遵循、与本土性角色的互构及对实践空间与边界的明晰是其合法性形成,即实践权获得的条件;而合法性演化,即外在结构的生长则会经历服务供给、理念方法、角色设置和意义符号四个阶段的建构过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雪凯   宁光杰   刘丽丽  
随迁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大量关注,但现有文献少有关注随迁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RUMiC),研究了童年随迁经历是否会对农村流动人口当前的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研究表明:(1)童年的随迁经历会对流动人口当前的就业和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并且使其更可能成为自我雇佣者,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多种方法解决选择偏差后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童年随迁经历会对个体长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进而影响其就业与收入表现;(3)拓展研究表明,童年有随迁经历者其子女仍然可能继续随迁,从而产生潜在的代际流动问题。研究表明,需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以使随迁儿童在城市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否则将影响其长期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王硕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区位与地缘等空间地理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区位和地缘均显著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其中区位因素中交通通达度和非农就业密度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由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远远领先于其他非超大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同样高于其他大中小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克服地理距离产生的迁移成本流入到超大城市中;而地缘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而非单纯地理上的"临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刘文博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