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26)
2023(5191)
2022(4129)
2021(4163)
2020(3239)
2019(7665)
2018(7408)
2017(12567)
2016(8269)
2015(9536)
2014(9594)
2013(8931)
2012(8273)
2011(7539)
2010(7904)
2009(6800)
2008(6897)
2007(6561)
2006(5882)
2005(5617)
作者
(21571)
(18122)
(17497)
(17156)
(11462)
(8589)
(8372)
(7041)
(6805)
(6539)
(6079)
(5897)
(5820)
(5783)
(5737)
(5677)
(5572)
(5380)
(5295)
(5142)
(4577)
(4552)
(4256)
(4149)
(4090)
(4082)
(3986)
(3944)
(3640)
(3624)
学科
(22854)
经济(22826)
教育(19141)
管理(17809)
(17537)
中国(15451)
(13010)
企业(13010)
方法(10866)
数学(9701)
数学方法(9599)
理论(8349)
(7645)
(7433)
(7343)
(6440)
劳动(6423)
教学(5772)
(5609)
农业(5410)
(5405)
金融(5405)
(5198)
银行(5189)
(5142)
财务(5130)
财务管理(5125)
企业财务(4996)
(4941)
(4426)
机构
大学(114652)
学院(107794)
研究(41794)
(39080)
经济(38065)
管理(33615)
教育(28411)
理学(28354)
理学院(27829)
管理学(27165)
中国(27032)
管理学院(26908)
(26095)
(24888)
师范(24724)
科学(22963)
(21163)
师范大学(20696)
(19910)
研究所(18901)
(17925)
中心(17640)
北京(17608)
财经(15799)
(15625)
(14662)
(14475)
技术(14442)
(13779)
业大(13177)
基金
项目(64244)
科学(53044)
研究(52970)
基金(45324)
(38569)
国家(38082)
教育(33719)
科学基金(32229)
社会(31701)
社会科(29660)
社会科学(29653)
(24836)
(24116)
编号(23204)
基金项目(22577)
成果(22340)
自然(19857)
课题(19753)
自然科(19425)
自然科学(19422)
自然科学基金(19123)
资助(18957)
(16709)
(16433)
重点(15926)
教育部(15424)
规划(15083)
(15015)
(14359)
项目编号(14157)
期刊
教育(46852)
研究(44560)
(43401)
经济(43401)
中国(36157)
(16650)
学报(16019)
科学(14485)
(13781)
大学(13289)
管理(12753)
(12663)
金融(12663)
技术(12003)
职业(11025)
学学(10905)
财经(9505)
农业(8873)
(8213)
技术教育(7218)
职业技术(7218)
职业技术教育(7218)
经济研究(6715)
(6647)
(6116)
论坛(6116)
业经(5538)
问题(5426)
高等(5265)
(4894)
共检索到181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浩君  姚兆余  苏群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因此,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浩君  姚兆余  苏群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因此,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工业4.0”时代,人力资本质量是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视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指标,利用北京大学CFPS2010-2018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M),考察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长期效应,检验留守时长和留守时机的异质性影响以及人力资本质量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留守经历不利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降低认知能力,负向作用于留守者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且留守时间具有“长短效应”和“早晚效应”,发生在4-12岁、长时间的留守经历,其影响强度更大。为此,应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制度根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最大限度规避“拆分型家庭再生产模式”的不利影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田新民  王少斌  
对于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看法是创新促进了区域的形成与增长,另一种看法是区域的形成促使了创新活动的产生。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包括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流动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区域创新及其增长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八个城市年度数据的面板分析,试图说明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促进一个区域的创新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部注入资金的倾斜以及内部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劳动力跨地区的空前大流动,导致要素投入的倾斜,各地经济发展出现了较明显的不平衡,使得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东西部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决策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间转移以及对地区经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相应政策措施的合理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红宇  
2005年10月20~22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主办召开了“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各部委的官员和决策者,以及全国各地百余位人口学、社会学者以及青少年工作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改革开放中农村青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涉及农民工问题、农村教育与发展、人力资本与青年发展、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价值观与代际关系以及流动儿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刊这一期特别设立“农村青年人口论坛”,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李荣时、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副司长邓文奎在大会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对农村青年人口问题更广泛关注和更深入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童伟  吴燕  
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然而在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体制下,教育投入属地性质十分明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将使得教育投入表现出显著的外部性,教育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将会使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产生不同的社会福利效应。表现为:劳动力净输出地为福利损失,而劳动力净流入地为福利受益;其中,广东净受益最多,四川福利损失最多,云南基本持平。各省份最主要的5个直接福利受益来源地和溢出流向地,所占比重分别到达了52.32%-85.65%,48.64%-95.41%。尽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源的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华初  
工资收入是反映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就广州市而言,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但劳动力市场结构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来自城镇地区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要比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高出14%,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要比没有参加保险的高出8%,但垄断性质单位的工资收入反而比市场化单位的收入低13%。针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差异,广州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消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差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谢童伟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对于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意味着人力资本流失,而对东部地区则是人力资本额外增加。在我国目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这种人力资本溢出造成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收益非对称性,而给东部带来了人口及财政红利。因此,为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应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教育补偿;而将义务教育的重心提升到中央财政则是最有效的补偿方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娜  邓金钱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教育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贡献最大者则为农户迁移投资;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康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促进农户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和结构优化、突破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瓶颈,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良性流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阳  赵宏磊  王思读  
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和要素配置低效率的背景下,对结构红利假说赋予绿色的含义,选用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省际绿色经济效率的同时,研究在不同人力资本水平上,劳动力流动的"新结构红利"假说的存在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当区域人力资本处于低等水平时,劳动力流动产生"新结构负利";当区域人力资本处于中等水平时,劳动力流动产生"新结构红利";当区域人力资本处于高等水平时,劳动力流动又产生"新结构负利"。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最高,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的"新结构红利"最小。各省市突出自身比较优势,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坚持市场化改革,推动就业结构改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良性互动,倡导和营造一个创新的软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武  陈广汉  
引入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结构对传统人力资本溢出理论进行拓展,分析城乡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构造收入函数,运用SVAR动态方法、VECM长短期因果检验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城乡异质型流动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城乡人力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以及低技能人力资本的流出扩大了收入差距,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流出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城乡流动人力资本中低技能型比重偏高、高技能型比重偏低,因此,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改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含量,也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隔离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娜  邓金钱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教育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贡献最大者则为农户迁移投资;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康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促进农户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勇辉  李小琴  
利用CFPS数据对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迁移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通过logiStiCS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教育在迁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且迁移可以大幅度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对于迁移人群还是未迁移人群,人力资本投资都是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有效方式。因此,要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提高,防止阶层固化,必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对落后地区加强职业培训及就业指导,降低高等教育的门槛,促进劳动力的迁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