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93)
- 2023(6268)
- 2022(5068)
- 2021(4805)
- 2020(3967)
- 2019(9027)
- 2018(8488)
- 2017(16126)
- 2016(8567)
- 2015(9253)
- 2014(9063)
- 2013(8909)
- 2012(8582)
- 2011(7737)
- 2010(8258)
- 2009(7973)
- 2008(8224)
- 2007(7663)
- 2006(7240)
- 2005(6584)
- 学科
- 济(36442)
- 经济(36385)
- 业(25111)
- 农(23848)
- 管理(21914)
- 企(16525)
- 企业(16525)
- 农业(16014)
- 中国(11836)
- 业经(11693)
- 制(10870)
- 财(9896)
- 方法(9802)
- 学(8283)
- 地方(8080)
- 数学(7891)
- 数学方法(7691)
- 银(7457)
- 银行(7447)
- 体(7171)
- 行(7148)
- 农业经济(6945)
- 融(6934)
- 金融(6934)
- 发(6772)
- 策(6391)
- 发展(5978)
- 展(5960)
- 教育(5745)
- 理论(5662)
- 机构
- 学院(121864)
- 大学(121317)
- 济(49509)
- 经济(48227)
- 研究(45403)
- 管理(42386)
- 中国(36883)
- 理学(35063)
- 理学院(34636)
- 管理学(33934)
- 管理学院(33675)
- 财(26279)
- 京(26195)
- 科学(25269)
- 农(24954)
- 所(22759)
- 中心(21755)
- 江(20399)
- 研究所(19953)
- 财经(19525)
- 范(18685)
- 师范(18554)
- 农业(17802)
- 经(17614)
- 业大(17157)
- 北京(17147)
- 州(16374)
- 院(15914)
- 经济学(15285)
- 省(15269)
- 基金
- 项目(74175)
- 科学(58418)
- 研究(58387)
- 基金(53426)
- 家(46017)
- 国家(45495)
- 社会(38337)
- 科学基金(38234)
- 社会科(35822)
- 社会科学(35807)
- 省(28727)
- 基金项目(27317)
- 教育(26374)
- 编号(24569)
- 划(23961)
- 成果(22338)
- 自然(21932)
- 自然科(21417)
- 资助(21416)
- 自然科学(21409)
- 自然科学基金(20986)
- 课题(17582)
- 重点(16849)
- 发(16621)
- 部(16603)
- 性(16065)
- 国家社会(15876)
- 制(15039)
- 农(14660)
- 创(14597)
共检索到205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军奎
作为事实上的"社会单位",村庄是探讨农村发展与治理问题的理想"单元"。村庄个案的剖析表明,农村人口流动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付出,包括村庄秩序面临失衡挑战、村庄发展动力丧失、村庄悲剧事件增多等等。代价视角下的问题分析表明,农村村庄治理亟需作出三个层面的反思:从治理对象层面看,治理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村庄的价值,在发展思维和认知上树立起"村庄本位"思想;从治理主体层面看,村庄治理举措要建立在尊重并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不能把农民仅仅视为需要改变和发展的客体,将其置于被动的承受者位置;从治理目标层面看,村庄治理的目标设定与政策设计需要将重心置于文化之上,超脱单纯的经济物质取向。
关键词:
流动的代价 人口流动 村庄本位 村庄治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祖辉 王敏 宋瑜
本文首先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收入差距问题简化抽象为要素市场的分配问题;然后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变量确定为农村居民的要素禀赋和村庄外部市场环境,并分别对这两个变量影响村庄内部和村际收入差距水平、收入差距变化的途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最后通过基尼系数静态分解、基尼系数变化的动态分解分别对村庄内部收入差距和村际间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中所提出来的外部市场环境通过改变收入结构来影响村庄内收入差距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主要通过改变要素收入集中程度并同时改变收入比重来影响村际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假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杰贵
村庄治理现代化体系由村庄治理价值、村庄治理制度、村庄治理模式、村庄治理主体、村庄治理行为、村庄治理能力和村庄治理绩效等七个部分组成。村庄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关键在于突破村庄治理系统困境。而村庄治理系统困境可细分为村庄治理价值滞后、村庄治理制度不完善、村庄治理模式复杂化、村庄治理主体一元化、村庄治理行为不当、村庄治理能力不强和村庄治理绩效低下等七个方面。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可细化为七个方面:重构村庄治理价值、完善村庄治理制度、改进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实现村庄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村庄治理行为科学化、提升村庄治理能力、提高村庄治理绩效。
关键词:
村庄治理现代化 框架体系 系统困境 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国锋 邬家峰 王啸 陈长平
根据村庄社会关联形式和性质的不同,分别从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关联度评价、村庄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和价值评价、对待村规民约的态度、对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行为及村民日常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方式选择等维度对胜利村、南坝村和十里村三个村庄农民公共精神表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关联程度和性质不同的村庄农民公共精神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农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价值认同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行为都高于社会关联度相对较低的村庄。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对农村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重构,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与公共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文彬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共居和独居两种基本形式,而共居又可以分为融合性共居、隔离式共居、流动性共居三种情况。影响农村养老形式的基本因素是居住距离、儿子个数、老年人劳动能力、婆媳关系等。该文对个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情况总体态势良好,并出现了一些诸如女儿参与、隔代亲等积极因素,需要加以引导和鼓励。为了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当前急需建设社区养老作为补充,以实现老有所养所乐的目标。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 基本形式 社区养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国珍 张应良
村庄衰落阻滞农村经济发展,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滞加速了村庄的衰落。有效治理村庄应大力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村庄的聚集;努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提高农民经营土地与投资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村庄内生性发展动力;增强村庄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降低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强化政府诱导作用,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关键词:
村庄衰落 乡村治理 “三农”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文中
利用对闽西关村农民三次环境维权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展现了其发展历程和演绎逻辑。农民的环境维权抗争,是抗争各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是在转型期由政治权力结构、村庄秩序变更、价值明念转变和理性行为增加共同塑造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和市场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为实现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制度外的利益表达渠道进行环境维权,且维权策略具有多元性、权宜性和实用性特点,而农民的弱者身份注定了其雏权行动的预期目的只能得到部分实现。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关键词:
关村 农民环境维权 社会转型 转型抗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萍 刘诗梦
农业与村庄的关系这一古老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经常性的困惑",是必须要加以解释的命题。随着农业产业的衰败与边缘化、农业政策的工业偏好与城市偏好以及农业政治意识形态的日趋式微,村庄"农业去中心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与"去农业化"几乎同时出现的则是农村经济的"后农业式"发展,包括村庄工业化发展、零售、服务业发展,即农业的后生产性,也包括乡村空心化、边缘化等村庄的衰败趋势。农业去中心化以及多样化的村庄发展类型均说明传统的农业与村庄关系正在发生巨变,需进一步评估这种变迁对村庄转型带来的复杂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关键词:
农业 村庄 去农业化 后农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社会食物研究团队
最近几十年,各种杂交、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广,正导致全球丰富的地方性种源基因从土地上快速消失。农民基于传统知识自己选种、留种的情况越来越少,从市场上购买被各种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商业化种子已成为一种常态。种质资源的这种趋势和变迁已经引发全球性的关注、讨论和忧虑,并出现了各种各样推动农民保种的草根实践。
关键词:
品种保护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剑阁 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