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2)
- 2023(12006)
- 2022(9416)
- 2021(8510)
- 2020(7235)
- 2019(15896)
- 2018(15987)
- 2017(31312)
- 2016(16768)
- 2015(18542)
- 2014(18386)
- 2013(18212)
- 2012(16216)
- 2011(14282)
- 2010(14595)
- 2009(13876)
- 2008(14023)
- 2007(12940)
- 2006(11548)
- 2005(10614)
- 学科
- 业(84353)
- 济(70904)
- 经济(70791)
- 企(66830)
- 企业(66830)
- 管理(59875)
- 农(45466)
- 农业(30353)
- 业经(29601)
- 方法(26559)
- 财(25571)
- 中国(21409)
- 数学(18899)
- 数学方法(18800)
- 制(17800)
- 务(17028)
- 财务(17008)
- 财务管理(16989)
- 企业财务(16081)
- 技术(15995)
- 策(14915)
- 体(13516)
- 地方(13343)
- 划(13096)
- 贸(12975)
- 贸易(12966)
- 和(12680)
- 易(12630)
- 理论(11931)
- 发(11561)
- 机构
- 学院(240751)
- 大学(233044)
- 济(104777)
- 经济(102772)
- 管理(100196)
- 理学(86001)
- 理学院(85251)
- 管理学(84279)
- 管理学院(83829)
- 研究(76126)
- 中国(63092)
- 农(53086)
- 财(49241)
- 京(47948)
- 科学(43945)
- 农业(40096)
- 江(38646)
- 财经(38178)
- 所(38145)
- 业大(37787)
- 中心(36789)
- 经(34679)
- 研究所(34043)
- 经济学(30836)
- 州(30011)
- 北京(29369)
- 经济管理(28755)
- 范(28066)
- 经济学院(27982)
- 师范(27838)
- 基金
- 项目(157283)
- 科学(126522)
- 研究(119429)
- 基金(116222)
- 家(99572)
- 国家(98524)
- 科学基金(86728)
- 社会(79856)
- 社会科(75292)
- 社会科学(75272)
- 省(62657)
- 基金项目(62434)
- 自然(53465)
- 自然科(52292)
- 自然科学(52285)
- 自然科学基金(51421)
- 教育(51039)
- 编号(50016)
- 划(50006)
- 资助(44498)
- 成果(39442)
- 业(36675)
- 创(35403)
- 发(35342)
- 部(34786)
- 重点(34231)
- 国家社会(33457)
- 制(32340)
- 创新(32243)
- 课题(31683)
- 期刊
- 济(127565)
- 经济(127565)
- 研究(69432)
- 农(56184)
- 中国(49401)
- 财(40206)
- 管理(37703)
- 农业(37564)
- 科学(33952)
- 学报(32154)
- 业经(28139)
- 大学(26134)
- 融(25213)
- 金融(25213)
- 学学(24971)
- 技术(20775)
- 业(19683)
- 财经(18754)
- 经济研究(18410)
- 问题(17462)
- 教育(16818)
- 经(16187)
- 农村(14414)
- 村(14414)
- 农业经济(13962)
- 世界(13849)
- 技术经济(13666)
- 现代(12589)
- 商业(12467)
- 版(12187)
共检索到368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宝玉 霍梦婷
利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动态人口监测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考察了流动特征和政府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内流动、流入本地时间越长、流入城市等级越高以及与家庭成员一起流动能显著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与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住房、缴纳住房公积金、在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也均能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只能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却不能增强其落户意愿。社会保险还存在着缴纳和受益领取的异地接续困难,缴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会显著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此,政府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特征和需求,提供精准性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并帮助其随迁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更快融入城市,消除城乡在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户籍差异,建构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政府还应大力打造省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并以乡村振兴助力城市化发展,吸引并留住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智 郑循刚
从农业转移人口构成类型、户籍地与迁入城市的视角,分析了市民化意愿的状况及资本要素禀赋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总体不高,个体工商户、省内户籍、迁入特大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加愿意成为市民。经济收入高、消费节制、户籍影响小、社保参加度高、机关单位熟人数多、公共文体参与度高、年龄小和女性等特征对市民化意愿的总体影响为正向,但不同群体间可能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分析认为革除体制弊端、提升资本存量、关注分层需求、因城施策是提高市民化意愿的有效渠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宝瑞 石晓军 秦国庆 朱玉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畅通城乡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地级市的社会流动性水平,并将地级市特征信息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进行匹配,实证考察了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社交和心理融入,进而提升其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据此,文章建议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以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安居落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宁光杰 刘丽丽
文章运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数据,采用OLS、PSM、标准logit模型等方法估计市民化意愿(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分别使消费水平显著提升,长期居住意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高于转户意愿。政府应适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结合"户籍化市民化",重点推进"常住化市民化",以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在消费结构方面,有市民化意愿者会显著降低食品支出占比,明显增加在住房和请客送礼方面的消费比重以促进融入城市。有转户意愿者还会显著提高教育支出比例,而有长期居住意愿者还将大幅增加医疗消费份额。因此,政府应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融入城市的条件,致力于完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制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中个体素质和社会资本影响较大,但也应充分关注老人的照顾问题,过去的行为中是否有务工经验对个体影响较大。[结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运红
作为"有形之手",中国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自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管理中先后扮演着管控者、徘徊者、推动者的不同角色,政府的不同角色都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在人口迁移和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内涵和模式必须转型,以应对政府角色的时代困局。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社会管理 政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锐 曹广忠
本文利用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公安部门登记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市民化推进程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待市民化人口每年新增1510万,东部沿海以跨省市迁移为主,中部地区以省内迁移为主。采用迁移人口中的落户人口与总迁移人口的比值考察不同地区迁入人口落户难度,发现中部地区落户最易,西北地区其次,东部沿海最难。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一是高昂的市民化成本,特别是需要政府承担的公共成本部分抑制了市民化进程;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主要由迁入地政府负担,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现有产业人口与落户要求不匹配,使得粗放型产业所吸引的就业人群难以达到落户门槛。本文进一步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政府投资体制和空间资源配置两方面就不同地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武 欧习 徐嘉婕
本文利用CHIP2008数据,采用Ivprobit与probit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规模与市民化意愿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等规模城市不明显;(2)城乡社保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社保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社保则表现为显著的负面作用。积极实施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就地城镇化"、推动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和城乡社保一体化可能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解决之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迪 崔宝玉 霍梦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途径,不同就业身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可能会存在差异。本文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样本,应用Logistics模型和PSM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自雇和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规模城市自雇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存在明显分异;②超大、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而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却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③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大、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却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本文建议不同规模城市应实施精准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超大、特大城市,优先推进自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小城市,优先推进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大城市,兼顾自雇和受雇2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傅帅雄 胡拥军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将完成1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如此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多少成本,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市民化过程中新增成本角度测算了该项任务完成所需要的包括义务教育成本、社会保险成本、住房保障成本和技能培训成本在内的各项公共服务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工作需要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公共服务成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随着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持续不断地涌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缺乏"顶层设计",法律制度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体制不健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两种身份在利益上的严重不平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去考虑: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供硬性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市民化的经费投入,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余小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制约市民化的重要因素,政府一直在市民化成本分担中扮演主导角色,政府角色的定位决定政府在市民化中成本分担的方式和实际效果。本文对市民化各项成本初步测算,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总量大,承担了绝大部分成本的政府面临实际财政支出的制约,这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际效果。因此,政府需要在成本约束和市民化效果指导下进行角色定位,借助市场进行成本有效分担,单列财政专项支出,多元成本分担主体协调并进,从而构建良性的成本分担机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柳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制约市民化进程的关键,而政府一直在市民化成本分担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刻影响成本分担的成效。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中的政府责任: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公共成本,引导其他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然而,目前政府成本分担责任过重,对其他利益主体引导不力。因此,政府需要明确责任,协调政府间关系,激励监督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成本分担 政府责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芳
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到两个重要家庭因素的影响,即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和家庭供养的老人数量,前者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后者有负向影响。另外,农村转移人口在外务工的年均收入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年龄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前者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后者具有负向影响。这说明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不只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特征的影响,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决策不只是个体决策,也是家庭权衡得失后的最优化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