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2)
- 2023(6809)
- 2022(6046)
- 2021(5657)
- 2020(5129)
- 2019(11792)
- 2018(11726)
- 2017(22636)
- 2016(12956)
- 2015(14960)
- 2014(15376)
- 2013(15474)
- 2012(14932)
- 2011(13622)
- 2010(14231)
- 2009(13496)
- 2008(13965)
- 2007(13017)
- 2006(11351)
- 2005(10447)
- 学科
- 济(55455)
- 经济(55381)
- 管理(34888)
- 业(33405)
- 方法(26600)
- 企(25946)
- 企业(25946)
- 数学(23403)
- 数学方法(23126)
- 农(16482)
- 中国(14512)
- 财(14364)
- 学(13823)
- 制(11718)
- 地方(11369)
- 农业(10827)
- 业经(10789)
- 贸(10639)
- 贸易(10635)
- 易(10278)
- 银(9691)
- 银行(9658)
- 融(9408)
- 金融(9405)
- 行(9189)
- 和(8771)
- 理论(8701)
- 务(8305)
- 财务(8284)
- 财务管理(8256)
- 机构
- 大学(200153)
- 学院(196570)
- 济(78201)
- 经济(76343)
- 管理(70721)
- 研究(69006)
- 理学(59791)
- 理学院(59002)
- 管理学(57805)
- 管理学院(57411)
- 中国(53054)
- 科学(43890)
- 京(43268)
- 农(38316)
- 财(37976)
- 所(37116)
- 研究所(33570)
- 中心(32687)
- 江(32681)
- 业大(30825)
- 农业(30361)
- 财经(29703)
- 范(27951)
- 师范(27668)
- 北京(27455)
- 经(26670)
- 州(25592)
- 经济学(24429)
- 院(23926)
- 省(22563)
- 基金
- 项目(123130)
- 科学(94951)
- 研究(88399)
- 基金(88109)
- 家(77347)
- 国家(76688)
- 科学基金(63596)
- 社会(54258)
- 社会科(51212)
- 社会科学(51193)
- 省(47771)
- 基金项目(46376)
- 教育(41554)
- 自然(41309)
- 划(41201)
- 自然科(40311)
- 自然科学(40291)
- 自然科学基金(39588)
- 资助(37115)
- 编号(36484)
- 成果(32004)
- 重点(28295)
- 部(27908)
- 发(26250)
- 课题(25721)
- 创(24485)
- 科研(24032)
- 教育部(23443)
- 大学(23116)
- 创新(23033)
共检索到301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来明
流动商贩是否需要合法化的问题,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思考:一是在现行制度层面上分析是否存在流动摊贩需要合法化的问题;二是从实施制度的政策导向上分析;三是从法律地位的确定上,流动摊贩本身是否需要通过商事登记才合法的问题。
关键词:
流动摊贩 合法身份 法律地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玲玲 刘承水 史兵
文章基于北京市流动摊贩的治理难题开展分析,首先对城市流动摊贩的定位、流动摊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城市流动摊贩的内部生存环境与外部生存环境——分别从内部自身生存状态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通过采用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首都流动摊贩存在现象的外部性调查,分别阐释了流动摊贩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就业安置及社会安宁、传承文化,活力城市、满足低收入市民需求、存在的独特性;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影响食品安全、影响交通安全、污染环境,影响市民生活、扰乱市
关键词:
流动摊贩 城市环境 市场秩序 摊贩管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晓 王志权
认为治理流动摊贩的关键在于推进流动摊贩的合法经营;推进流动摊贩的合法经营,对于解决流动摊贩非法无序经营的问题、破解城市治理的困境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地区探索了以推进流动摊贩合法经营为主的流动摊贩治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推进流动摊贩合法经营,对流动摊贩进行分类分区治理,发挥好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
流动摊贩 武汉经验 温州经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以北京市甘露园社区为例,通过核密度分析重心分布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流动摊贩在社区街道的分布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且在不同时段随人流方向和强弱的改变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变化规律。人流量大小、街道物质环境和政府管制强弱均对流动摊贩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街道正规商铺与非正规摊贩的分布呈集聚态势,而非互为排斥。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摊贩空间分布呈现自动自发的行为规律,并据此提出应通过协商式规划为摊贩经营预留空间,进而探索弹性管理、摊贩自治等长效治理机制。
关键词:
流动摊贩 空间分布 非正规经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磊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案例,依托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流动摊贩数据库,将流动摊贩按照经营产品作类型划分,剖析了各类型流动摊贩随季节和时段影响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数据库为基础,引入市场机制,对流动摊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正式经济 流动摊贩 类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傅强
动产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动产权属登记制度。本文试从动产融资角度对动产登记的法律属性、法律效力、审查方式、范围界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动产登记制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动产登记 动产融资 法律性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朱小平 钱志佳
在中国特殊的城市化背景之下,城市流动摊贩集聚现象所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因"非正式性"特征的存在使得其治理难度较大,并成为城市管理进程中的一道难题。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城市流动摊贩的不同概念界定,对上海城市流动摊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城市管理建言献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晓穗 吴晓
本文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岳麓山大学城周边的流动摊贩的人群构成及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寻流动摊贩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从规划角度提出流动摊贩治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摊贩的集聚特征呈现相对稳定性,为流动摊贩的疏导规划提供了依据。文末基于包容性的多方融合协同原则,分别从规划主体、城市管理主体及流动摊贩主体出发,提出治理策略,以期为新时期的城市治理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东平 陈敦
商业登记的法律效力是商业登记制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但我国学者鲜有人对此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借鉴德、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大量立法资料,根据与登记有关的主体和登记事项的不同,对商业登记的法律效力从不同的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创设效力 公示效力 对抗效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培培 李惠芬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空间争夺与冲突,反而制约制度和资本的空间化。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空间生产 互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培培 李惠芬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空间生产 互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润英
本文首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法学角度对农业合作社的定义进行了界定。随后,就农业合作社与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等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剖析,指出农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是特殊性质的企业法人。
关键词:
农业法 农业合作社 定义 法律地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宇航
文章首先对智能投顾与传统投顾进行了分析比较,意在探究其特殊性。其科技色彩比简单的"互联网+金融"更重,在道德、信义层面和适当性义务、全权委托账户层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其次,对中国、美国、欧盟关于智能投顾法律地位的法律规定与政策原则进行了梳理。第三,整理归纳了各方学者对智能投顾法律地位的观点,其中包含:主体说、客体说与折衷说三种,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同观点和差异点,得出客体说更具有说服力的论断。第四,在上文的基础之上,从自主意识、独立财产、道德体系与机器人产生的"初心"角度切入,对智能投顾客体地位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从情理和法理的层面出发把智能投顾视为法律上的客体更加具有合理性的结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申素平
本文结合英美两国的法制背景,在分析大量文献与判例的基础上,对两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作了细致地梳理。文章认为,英美两国虽然是普通法国家,但对不同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仍然有不同的规定:公立高等学校被作为法定公共机构对待,更多地受行政法的约束;私立高等学校则是私人机构,主要受普通法的约束。
关键词:
英国 美国 高等学校 法律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