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2)
2023(9219)
2022(7806)
2021(7433)
2020(5975)
2019(13293)
2018(13086)
2017(25498)
2016(13726)
2015(14923)
2014(14474)
2013(14060)
2012(12734)
2011(11496)
2010(11683)
2009(10873)
2008(10607)
2007(9435)
2006(8396)
2005(7585)
作者
(37215)
(30862)
(30799)
(29441)
(20043)
(14865)
(14026)
(11795)
(11687)
(11397)
(10474)
(10314)
(9919)
(9843)
(9686)
(9504)
(9283)
(9213)
(9135)
(8802)
(7659)
(7653)
(7479)
(7087)
(7049)
(7032)
(6912)
(6879)
(6223)
(6117)
学科
(48006)
经济(47956)
管理(38626)
(37337)
(30093)
企业(30093)
方法(19865)
数学(17361)
数学方法(17068)
(15849)
(14890)
中国(14114)
(12170)
贸易(12165)
(11898)
(11243)
业经(11172)
(10253)
农业(10091)
(9956)
(9856)
银行(9849)
(9418)
(9276)
财务(9252)
财务管理(9237)
(9175)
金融(9174)
地方(9160)
企业财务(8789)
机构
学院(187417)
大学(183117)
(76878)
经济(75156)
管理(69442)
研究(64125)
理学(59249)
理学院(58602)
管理学(57519)
管理学院(57156)
中国(49661)
(38679)
科学(37725)
(37463)
(32330)
财经(30042)
中心(29621)
(29295)
研究所(28998)
(28511)
(27284)
业大(25425)
(24854)
师范(24621)
经济学(23555)
北京(23430)
(23380)
(23248)
农业(22935)
财经大学(22305)
基金
项目(121538)
科学(96256)
研究(91259)
基金(87983)
(76269)
国家(75597)
科学基金(64865)
社会(57540)
社会科(54577)
社会科学(54567)
(47618)
基金项目(45069)
教育(42757)
自然(41500)
自然科(40584)
自然科学(40573)
(40241)
自然科学基金(39841)
编号(37953)
资助(36933)
成果(31598)
重点(27490)
(27008)
课题(26766)
(26317)
(25565)
(25495)
创新(23774)
教育部(23471)
国家社会(23405)
期刊
(86950)
经济(86950)
研究(58001)
中国(35406)
(29449)
(27888)
学报(26598)
管理(25887)
科学(25311)
(24146)
金融(24146)
教育(22335)
大学(20287)
学学(19235)
农业(18916)
业经(15363)
经济研究(15269)
技术(15064)
财经(14581)
(12547)
(10837)
问题(10740)
国际(9935)
(9303)
商业(8707)
现代(8559)
理论(8447)
(8425)
世界(8208)
(7912)
共检索到283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范志勇  
在双顺差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紧缩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即被外汇占款增长所抵消。名义利率调整滞后于价格水平上涨导致真实利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抵消了货币当局通过数量工具收缩流动性的效果。在宏观经济存在潜在过热风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依据泰勒规则加强对名义利率的调整,避免宏观经济的过度波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速  张有  
本文利用中国1998年到2007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大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组合在发挥货币政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继续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导、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和利率调控相配合的"三位一体"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套实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兴韵  
本文认为,应当从金融资产的到期日曲线界定流动性更为准确,流动性过剩不在于货币供应与信贷的较快增长,而应当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人们持有的短期资产超过了合意的均衡水平,而长期资产不足。这就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下相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和收益曲线平坦化的两个典型现象。流动性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流动性的变化改变了货币政策中介(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流动性的变化(过剩)可能促使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中国现阶段的流动性管理是非常狭窄的,本文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建  许坤  卢倩倩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货币政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以及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临时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创设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实现了调节市场流动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促进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等任务。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不是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摒弃,而是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宏观调控的要求。未来,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以及货币政策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畅通货币政策由工具目标向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同时亦需要坚持完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铿  
当前经济下滑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对流动性过剩的估计有偏差。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定位于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努力压减行政支出;货币应当稳定汇率,调整利息,以便引导和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宏海  
本文在普尔基本模型基础上引入金融创新因素,并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依据1999—2014年月度数据,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势更趋明显。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将利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从而更好地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同时,为防止今后中国经济的过分减速,对称和不对称减息都是可取的选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军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从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渠道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影响,并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提出了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方平  展凯  李琴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如何度量流动性过剩?我国是否存在流动性过剩?以及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有何影响?本文首次应用非线性STS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为流动性过剩度量指标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明显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调控能力,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能力,反而有所加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红坤  
由于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流动性大量进入我国,致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传统的货币政策治标不治本,作用不甚显著。根治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在于从源头防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陆伟刚  
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性过剩的若干思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晓枫  王秉阳  
基于2001~2011年我国货币流动性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采用了非线性的MSVAR模型将流动性状况分为"货币流动性低速增长、中速增长和高速增长"三种区制,分析货币流动性变化的结构特征。考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差异货币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具有动态变化特征;货币政策操作在流动性调节过程中存在着非线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流动性低速增长"时期表现较为出色,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在"货币流动性高速增长"时期更加有效;宏观审慎管理对保持流动性水平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焕强  陶永诚  
文章研究了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向量自回归(VAR)分析表明,市场因素本身的影响是决定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不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还通过影响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来影响市场流动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本文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银行贷款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货币创造流量,进而决定货币供应量。其次,本文提出以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衡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约束松紧程度。为了满足流动性约束,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产生的准备金需求等于超额准备金,是超额准备金所能支持的最大货币创造流量。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越大,流动性约束越宽松。再次,自由货币创造上限可以衡量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扩张自由货币创造上限。最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不能有效约束货币创造流量,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不理想。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石峰  王忏  龚六堂  
本文在小国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货币模型中,引入了人民币国际流动性约束,研究其对货币政策选择的影响。货币国际流动性约束扭曲了跨国风险分担条件,使得央行需要在稳定价格水平和改进风险分担条件之间进行权衡。研究发现:(1)人民币国际流动性约束程度越高,央行越应增加实际汇率波动;(2)与盯住CPI通胀相比,执行盯住PPI通胀的政策规则能够在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增加实际汇率波动,改善国际风险分担条件,提高社会福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陈栋  翟进步  陈运森  
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变更给企业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风险,而通过参股保险公司所建立的产融结合平台能使企业降低制度调整的风险成本。我们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以2006年~2010年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倾向概率配对模型控制样本内生性问题后实证检验发现:参股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日常现金持有水平和调整水平较未参股公司低,且在面对从紧货币政策时,这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提升效果更加突出。结论显示,上市公司与保险公司建立产融结合平台具有财务协同效应,部分抵消了货币政策变更不确定性的冲击。这一研究对于企业产融结合实践策略部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险行业引导产融结合趋势也有较强的实践参考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