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6)
- 2023(6404)
- 2022(5308)
- 2021(5067)
- 2020(4095)
- 2019(9282)
- 2018(8942)
- 2017(18032)
- 2016(9723)
- 2015(10482)
- 2014(10584)
- 2013(10426)
- 2012(9732)
- 2011(8819)
- 2010(9104)
- 2009(8312)
- 2008(8445)
- 2007(7577)
- 2006(6836)
- 2005(6231)
- 学科
- 济(37385)
- 经济(37344)
- 管理(30229)
- 业(30024)
- 企(23999)
- 企业(23999)
- 方法(14984)
- 数学(13165)
- 数学方法(12940)
- 农(12043)
- 财(11815)
- 中国(11015)
- 策(9170)
- 制(9030)
- 业经(8111)
- 学(7921)
- 银(7854)
- 银行(7848)
- 农业(7814)
- 贸(7604)
- 贸易(7602)
- 行(7578)
- 易(7453)
- 融(7250)
- 金融(7250)
- 地方(7194)
- 务(7157)
- 财务(7141)
- 财务管理(7129)
- 企业财务(6871)
- 机构
- 学院(139524)
- 大学(137882)
- 济(60284)
- 经济(59006)
- 管理(53890)
- 研究(49459)
- 理学(46201)
- 理学院(45689)
- 管理学(44973)
- 管理学院(44671)
- 中国(37438)
- 财(30405)
- 科学(28894)
- 京(28227)
- 所(24993)
- 财经(23473)
- 农(23076)
- 研究所(22540)
- 中心(22475)
- 江(21522)
- 经(21369)
- 业大(19348)
- 经济学(18537)
- 农业(18054)
- 范(17940)
- 院(17906)
- 北京(17800)
- 师范(17772)
- 财经大学(17452)
- 州(17099)
- 基金
- 项目(91191)
- 科学(73013)
- 基金(67432)
- 研究(67282)
- 家(58856)
- 国家(58331)
- 科学基金(50138)
- 社会(43440)
- 社会科(41302)
- 社会科学(41293)
- 省(34808)
- 基金项目(34463)
- 自然(32438)
- 自然科(31728)
- 自然科学(31720)
- 教育(31209)
- 自然科学基金(31175)
- 划(29782)
- 资助(28520)
- 编号(26644)
- 成果(22851)
- 部(21036)
- 重点(20479)
- 发(19572)
- 性(19509)
- 课题(19106)
- 创(18921)
- 教育部(18177)
- 国家社会(17990)
- 创新(17637)
共检索到211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辉
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正经历着流动性过剩,其生成机理在于全球资金宽松、国内制度性支撑、持续的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率、投机因素的交互作用,带来股市、房地产价格虚高,通货膨胀新问题。当前的宏观调控正面临着抑制投资与防止投机资本流入、调控尺度与金融风险等诸困境。下一步应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再分配机能,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和个人净储蓄下降,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措施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收紧流动性,达到抑制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缩小收入差距等多重目标。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生成机理 宏观政策 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正福
环境保护是一个具有外部效应的问题,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选择的宏观政策有:排污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财政补贴、行政强制等。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宏观政策 选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月秋
时滞效应存在意味着政策导向明确后,不宜密集出台同类型政策,同时需要确立风险容忍度体系"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同时作为发展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各个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但是,实现多重目标有时是不容易的,因为目标之间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有时候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桁林
一、宏观态势基本反映了政策效果我国经济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考验,从总体上看,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首先是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部门积极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减少了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利性。1998年1~9月份进出口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梅冬州 张咪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中国在影响全球经济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货币政策外溢的回溢效应。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宏观政策将会如何影响国内外的福利?中国宏观政策又该如何选择?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数值模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全球外溢路径,并通过反事实分析发现,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比例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摩擦程度会显著影响外溢效应,而中国的资本管制程度对外溢效应没有明显影响。本文进一步发现,在考虑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后,中国选择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或使用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有效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福利,并且搭配使用两种政策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为理论模型结论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明兴 罗俊伟
国际资本从一个充裕的国家流动向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是基于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边际产品高于资本丰裕国家。在一个完全的市场中,资本流动能够使得全球范围内储蓄和投资的配置更富于效率,并为厂商和个人的投资风险分散及跨时期交易提供了便利。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许多发展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传兴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已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宏观经济的热点课题。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有效调控当前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从源头上减缓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因此,稳健的汇率政策与偏严灵活的外资和外贸政策相配合,旨在减缓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运用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以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运用偏松的财税政策抵消从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宏观调控 政策搭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赖泽源
1985年以来,农民在经济上的相对地位,呈现出恶化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在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如表1所示。 这种现象说明,在市场取向的改革日益深入的条件下,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农业宏观政策目标已经过时,并且同正在日益形成的农民的微观农业目标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冲突。 在现代,任何国家的农业宏观政策目标,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说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社会供给,维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等等,都是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景明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世界金融动荡,同时也传导到中国,给中国无论是对虚拟经济还是对实体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当前的金融震荡首先传导到进出口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类的行业,这引起了对政策的重新思考或调整。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首先要对我国的经济走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认清国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运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在将2003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与我国过去曾经发生的经济过热的状况比较的基础上,提出2003年出口、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较快不能认为是经济已经过热,而是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常态,这预示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上升的开始。但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行业重复建设、货币供应量偏多、消费增长依然缓慢的问题要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2004年的宏观政策选择,从总体上应保护国民经济出现的良好态势,而同时又要遏制局部重复建设的势头,预防通货膨胀,所以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又要适度进行调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
宏观形势总体判断的依据(一)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冲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赖泽源
文章认为,在90年代,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目标体系应包括如下六方面的内容。即加强宏观计划指导;尽快形成正常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建立农产品储备和期货市场;改变财政在农业资金投放上的趋利性,使之服务于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两大目标;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的五大支持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王宏淼
从早期的"货币迷失"到近期的"迷失货币回归",中国宏观经济也经历了从资产价格的低位波动、低通胀(甚至通缩)向2007年以来资产与通货"双膨胀格局"的转化。中国汇率升值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触发了资产重估,在国内制度性支撑、结构变化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投机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并正在很快地传导到实体部门,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双膨胀"不仅使得实体和资产部门发展的裂口不断加剧,而且加大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的裂口,导致经济和社会失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下一步宏观调控应当通过提高资产部门的资金和交易成本、减税激励实体部门创新、加大转移支付进行分配调节等配套措施,来达到抑制资产泡沫,激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迎联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滞胀风险 宏观政策 内生型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