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80)
2023(16595)
2022(14138)
2021(13390)
2020(10945)
2019(25068)
2018(24919)
2017(47537)
2016(26035)
2015(28834)
2014(28723)
2013(27795)
2012(25305)
2011(22608)
2010(22563)
2009(20630)
2008(19789)
2007(17277)
2006(14989)
2005(13048)
作者
(73098)
(60272)
(60117)
(57251)
(38294)
(28995)
(27442)
(23701)
(23032)
(21722)
(20669)
(20283)
(19264)
(18928)
(18812)
(18603)
(18311)
(17998)
(17524)
(17182)
(14986)
(14882)
(14666)
(13865)
(13656)
(13511)
(13426)
(13255)
(12236)
(12119)
学科
(92175)
经济(92047)
管理(70720)
(65176)
(54487)
企业(54487)
方法(42776)
数学(35961)
数学方法(35520)
中国(25758)
(25547)
(24868)
(22989)
(22291)
业经(21675)
(21101)
银行(21047)
(19889)
理论(19262)
地方(18640)
农业(17113)
(16998)
金融(16989)
(16202)
贸易(16192)
(15834)
财务(15756)
财务管理(15727)
(15725)
(15528)
机构
学院(351537)
大学(350734)
管理(135520)
(130237)
经济(127126)
理学(117017)
研究(116187)
理学院(115621)
管理学(113421)
管理学院(112773)
中国(89217)
(74564)
科学(74140)
(62665)
(59029)
(57888)
中心(53588)
研究所(53058)
业大(52930)
(52053)
财经(50242)
(48992)
师范(48457)
北京(46808)
农业(46437)
(45664)
(43165)
(42634)
技术(39562)
师范大学(39006)
基金
项目(244175)
科学(190863)
研究(179309)
基金(175047)
(152891)
国家(151569)
科学基金(129739)
社会(110885)
社会科(104847)
社会科学(104824)
(96599)
基金项目(92828)
自然(84611)
教育(83769)
自然科(82653)
自然科学(82633)
(81244)
自然科学基金(81132)
编号(74087)
资助(71971)
成果(60474)
重点(54590)
(53005)
(51498)
课题(51440)
(50960)
创新(47396)
科研(46769)
项目编号(45881)
大学(45744)
期刊
(141431)
经济(141431)
研究(102537)
中国(67890)
学报(58634)
(53807)
科学(52447)
管理(48472)
(47328)
教育(45982)
大学(43799)
学学(41024)
(37682)
金融(37682)
农业(36291)
技术(30166)
业经(24765)
财经(23799)
经济研究(22763)
(20297)
图书(20184)
(18460)
问题(18063)
(17031)
理论(16921)
科技(16861)
实践(15704)
(15704)
商业(15202)
现代(14843)
共检索到513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在"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成为了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相互牵连的复杂过程,而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流动性技术"也不再仅仅是克服距离的功能性工具,每一种流动方式都被赋予了丰富且独特的意义。同时,在中国后改革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入藏旅游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精神的旅程,而不同的入藏方式对这种旅游体验又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入藏火车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3种研究方法,从新移动范式的角度研究入藏游客、目的地西藏与青藏铁路沿途景观、入藏火车内部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文章认为,首先目的地西藏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乌铁红   田雨增  
作为一种以四海为家的旅居生活方式,房车旅行私密性强、安全性高、灵活性好,随着流动性和现代性的推进,房车“异军突起”。文章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日受欢迎、地处西北的中国四大牧区——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四地房车旅行游记为研究数据,探讨房车游牧者在旅行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人地互动。研究发现:房车旅行的本质是一种流动生活方式,是一种在家性与在途性相结合的流动性旅行体验;房车旅行的在家体验包括在家式空间秩序、生活实践和流动茧居,在途体验包括流动中的偶发性体验、阅览体验和变速体验;西北牧区的房车旅行催生了类型丰富的人地互动,建构了独特的主体意义—豪侠精神。研究反思了旅游“二元”构念,拓展了旅游语境中的流动性理论内涵,可为西北牧区房车旅行产品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黎镇霆  刘晨  
在我国观鸟活动日渐兴起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流动性的视角,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观鸟活动的具身体验及其对观鸟者与身边人、鸟类和环境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和鸟流动性的相互交织赋予了观鸟活动独特的具身体验。观鸟者在对鸟类的探索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沉浸式的流动中感受生命张力的氛围感染;在跨越时空的重逢中建立起人对鸟和地方的情感连结。(2)观鸟活动中复杂的流动性有助于建立并维系观鸟者与身边人的关系,蕴含着人与鸟实现和谐共处的现实可能性,并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的亲近感、责任感和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结论丰富了观鸟活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拓展了动物流动性在旅游和休闲相关研究中的分析,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薛岚  张静儒  韩佳妍  
旅游活动往往发生于非惯常环境,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暂时性逃离。在大部分旅游定义中,非惯常环境或者异地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文章通过对新兴旅游活动——城市微旅行的探索性研究重新审视了这一传统观点。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活动的本地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重点剖析了惯常环境中旅游体验的实现方式以及游客参与其中的过程与意义。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的兴起,消解了旅游活动与惯常环境的对立关系。有别于非惯常环境中的旅游体验,城市微旅行将旅游活动嵌入惯常环境之中,参与其中的游客通过审视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与周边环境的联结,重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学基  解佳  孙九霞  
川藏公路旅行有别于强调旅途舒适与效率及目的地体验的大众旅游,成为国内近年来备受追捧的旅行方式。本文聚焦于这一新兴的特殊旅游流动实践,运用自我民族志与流动民族志方法,分析道路旅行者群体特征及其流动实践,进而解读道路旅行之于旅行者个体的多元意义。研究发现,道路旅行者以追求道路空间中的流动体验为核心特征,其旅行过程融合了审美、朝圣与苦行等多元流动实践。同时,旅行者借由道路旅行获得了双重意义:就工具性意义而言,道路旅行成为其区隔建构与反抗日常的工具;就自目的性而言,道路旅行帮助其实现对自由的体验与完成对自我的构建。本文有助于深化对道路旅行者的整体性认知,拓展对旅游者特定亚型的关注,推动旅游研究进一步关注旅游通道的重要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喜权  
根据2018年5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结合东部某家农商银行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从比例控制、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加强日间流动性管理,科学预测资金流动、合理调度摆布资金头寸,提高头寸及清算账户即时监控能力,为资金头寸管理提供研究及实战支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记忆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与我们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近些年,记忆研究在旅游学中逐步得到关注,并成为旅游体验中的热点话题。文章梳理了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相关议题,从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建构机理与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旅游体验视角下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丰富意义。英文文献研究以心理学领域为主,以记忆中的情感话题为核心,形成了“难忘的旅游体验”这一特定概念,研究注重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中文文献研究偏重于社会学领域,以社会文化领域的记忆研究理论为基础,以记忆的主客构建和外部环境因素为核心。文章通过中英文文献比较,归纳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总结差异形成共识,旨在反映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态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思路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会清  王剑  
当前社会上对我国资金运行状况的一个基本评价就是“流动性过剩”。然而,这种所谓的“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主观判断,缺乏严谨的理论依据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利于央行实际的操作决策。为探求流动性的真实内涵,澄清国内的诸多误解,我们比较了国内外流动性概念,并对其供给和需求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经验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卢昌崇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吴问津  袁佳欣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在具身实践的身体知觉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并通过主体知觉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判别所呈现;(4)Flow体验状态意味幸福情绪的获得,最终给予真实自我和真实世界的价值判断。研究尝试从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对体验领域的Flow体验进行研究,是对旅游体验研究话题扩展的有益尝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志  刘云刚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艺  董琛  张志勇  
在高校教育课程中,体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发挥体育锻炼在增强体魄、培养坚强意志、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但在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往往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学生的教学情感体验不强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高校可开展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协调学生的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头脑应变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体育锻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左娜  张卫东  
我国档案领域对数字人文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融合研究,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归纳研究体系与规律,对进一步丰富我国档案数字人文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理论旅行"为分析工具,以"通道""条件""改造"3个阶段为研究步骤,分别对我国档案数字人文的旅行通道、重构条件与话语改造进行阐释。研究得出3个基本结论:数字人文通过学科体系与学科术语两个通道进入我国档案领域;我国档案领域将数字人文作为研究意识与数字资源重构策略开展了多主题研究;保持持续的批判意识是档案领域实现数字人文理念超越的关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卫银栋  
黑色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实践和理论发展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尽管相关学术研究已开展20多年,但这一领域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许多理论观点尚未形成共识。文章针对黑色旅游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动机和内驱力为出发点,试图系统地探讨黑色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厘定黑色旅游与死亡主题之间所具有的特殊而复杂的关系,并借助审美和审丑、悲剧和喜剧、优美和壮美等范畴,在美学框架下拓展了Stone的黑色旅游谱模型,从更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上论证了"黑色旅游是一种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愉悦体验又属于具有独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