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5)
2023(10568)
2022(8765)
2021(8347)
2020(6541)
2019(14420)
2018(14068)
2017(26568)
2016(14268)
2015(15345)
2014(14597)
2013(13790)
2012(12330)
2011(10988)
2010(10863)
2009(9752)
2008(9224)
2007(7713)
2006(6570)
2005(5828)
作者
(37261)
(31370)
(31369)
(30011)
(19849)
(15199)
(14078)
(12023)
(11870)
(11280)
(10672)
(10606)
(10125)
(9875)
(9713)
(9587)
(9508)
(9206)
(9144)
(8972)
(7708)
(7630)
(7383)
(7303)
(7086)
(6958)
(6917)
(6847)
(6434)
(6247)
学科
(48817)
经济(48748)
(35185)
管理(34566)
(25573)
企业(25573)
(18637)
方法(17908)
数学(15229)
数学方法(14990)
中国(14432)
农业(13264)
地方(13084)
(12934)
(11715)
业经(11699)
(9859)
贸易(9849)
(9538)
(9474)
理论(9149)
(8361)
金融(8357)
(8007)
银行(7991)
环境(7782)
(7674)
(7632)
财务(7616)
财务管理(7599)
机构
学院(183225)
大学(180120)
(69163)
经济(67586)
管理(64611)
研究(64314)
理学(56042)
理学院(55253)
管理学(54066)
管理学院(53719)
中国(45959)
科学(40521)
(36956)
(32314)
(32227)
(31603)
中心(29627)
研究所(28986)
(27673)
业大(27564)
(27378)
师范(27081)
财经(25911)
农业(25076)
(24011)
(23697)
(22758)
北京(22368)
师范大学(21949)
经济学(21719)
基金
项目(131456)
科学(103890)
研究(96783)
基金(94912)
(84114)
国家(83428)
科学基金(71101)
社会(61766)
社会科(58471)
社会科学(58458)
(51865)
基金项目(50522)
自然(45686)
教育(45665)
自然科(44615)
自然科学(44601)
(44324)
自然科学基金(43757)
编号(39440)
资助(36639)
成果(31663)
重点(30437)
(28809)
(28507)
(28153)
课题(27907)
创新(26266)
国家社会(26040)
(25794)
科研(25033)
期刊
(76866)
经济(76866)
研究(52066)
中国(37282)
(30944)
学报(30335)
科学(27868)
教育(25759)
(24401)
管理(23437)
大学(22718)
学学(21455)
农业(21165)
(15587)
金融(15587)
技术(15346)
业经(14253)
经济研究(12691)
财经(12076)
(11277)
(10562)
问题(10041)
(9709)
科技(8607)
职业(8547)
资源(8540)
(8339)
论坛(8339)
(8305)
图书(8209)
共检索到266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志  刘云刚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Martin van der VELDE  Ton van NAERSSEN  王韬  张丽屏  安宁  刘云刚  
本文旨在更好地解读国家政策与移民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门槛分析方法,我们建立了关于边界、流动性和移民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探讨了具有移民倾向的个体心理过程。人们往往根据以下3个地理门槛作出移民抉择:一是关注迁移、离开熟悉的地方、跨越国界的想法;二是关注目的地区位及其边界和"接壤"(Bordering);三是关注迁移路径或途径。本文的案例主要来自欧盟和东南亚国家,分别包括荷兰和德国之间的跨界现象,2008年经济危机后欧盟的人口流动,2015-2016年期间欧盟和土耳其间的难民流动,菲律宾劳工移民,以及印度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都是为了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异地安置。与政策安置移民相伴生的是移民的流动,包括政策安置移民的二次流动和非政策移民的自发流动。宁夏的经验表明,移民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口流动。现有的移民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异地安置,很难应对移民社会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表现尤其明显。移民是一个持续的移动过程,需要改变以户籍和居住地为载体的管理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都是为了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异地安置。与政策安置移民相伴生的是移民的流动,包括政策安置移民的二次流动和非政策移民的自发流动。宁夏的经验表明,移民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口流动。现有的移民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异地安置,很难应对移民社会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表现尤其明显。移民是一个持续的移动过程,需要改变以户籍和居住地为载体的管理方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滕祥河  卿赟  文传浩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非自愿搬迁移民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非自愿搬迁影响职业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机理,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非自愿搬迁移民与原居民的职业代际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非自愿搬迁显著提高了职业向上代际流动性,同时非自愿搬迁移民也存在较高的职业代际传承,在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管理者阶层上实现代际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较低。相比市内安置和后靠安置,市外安置更有利于职业向上代际流动,且在移民后代0~3岁时搬迁会显著降低职业向上代际流动性,而3~6岁搬迁能显著增加职业向上代际流动性。在发展机会较多、发展差距较大或正式社会支持较强的环境中更易于实现职业向上代际流动,但强社会资本对职业向上代际流动性的提升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源于非自愿搬迁中社会资本规模和质量的损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韦俊峰  明庆忠  
文章聚焦于旅游流动性谱系中打工度假旅游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厦门马克客栈的打工度假旅游者为分析单元,基于流动性理论和扎根理论,具体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非参与观察的个案研究方法,探讨其流动性实践内容,以及他们在流动中建构身份认同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打工度假旅游在以生产导向和消费导向为两级的旅游流动性谱系中的位置比较特殊,旅游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程度较高。打工度假旅游者是一个在实践流动性基础上社会建构的身份概念,马克客栈"打工度假旅游+少量志愿活动"的打工度假旅游项目组织模式使得他们在打工度假旅游者和志愿旅游者两种身份之间实现了流动。他们是通过在流入地的工作与生活实践、旅游实践和客栈空间生产实践去实践流动性并逐渐凸显其身份意义的。流动性视角下,打工度假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从工作与旅游、主与客、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边界日益消弭和流动的背景中去考察。在这3组关系生产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反身性思考、自我区隔与自我确立,以及在地化建构的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连贯"的自我、一个"犹主非客"的自我、一个在地化的自我。最后,文章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若干深化研究的方向,例如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身份认同的协商性;进行将自我身份认同和他人认同共同置于流动性框架下的探索性研究;开展旅游流动性治理研究;采取流动民族志方法,基于更广时空范围内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旅行史,选取其他流动要素开展补充和批判性研究;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内部群体流动能力的差异性特征对其流动性实践和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启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衡宇  李贵华  张娲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农村移民进入城市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多种非正规空间聚居,形成移民主体性的生活实践场域。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外来农村移民如何在聚居生活中进行调适,已是检视其城市融入成败的关键场域。通过分析空间疏离、退守到空间重构的三种空间实践过程,表明主体性居住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调适功能,相关政策应重视他们聚居的多样性与渐进性,尊重其生活空间权益,才能破解当前的融入困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丽君  
生态移民是中国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区域性贫困而采取的一项政策行动。牧区生态移民是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其主要目标是为保护某个区域特殊生态或让某个区域生态得以修复,并减少牧民贫困。牧区生态移民并非简单人口流动,也非生态环境和经济行为问题,其包含着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涉及社会和文化传承问题。因此,需审慎做好牧区生态移民各项工作及政策导向,降低其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叶嘉国,雷洪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首批移民的调查,比较了三峡移民搬迁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通过了解发展经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发展家庭经济的投资意向,考察了三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各方面适应性相关程度的统计,考察了移民其他各方面的适应性对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替代效应;最后概括了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亦指出了三峡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实质、基本特征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问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晓燕  毛旭锋  刘小君  尹心安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计算了三江源区藏族牧民生命周期内消耗的草地生态足迹及其补偿标准,并结合研究区退化草地面积对移民的适宜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维持一个牧民一生饮食消耗所需的草地面积为2.44 hm~2,维持基本收入所需草地面积为3.88 hm~2,二者总计为6.32 hm~2。人均补偿标准应该为(人均寿命-现实年龄)×草地单价×6.32。以退化草地面积为核算依据,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需要搬迁的移民数量总计为3.70万人,所需资金总量约为39.35亿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在"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成为了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相互牵连的复杂过程,而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流动性技术"也不再仅仅是克服距离的功能性工具,每一种流动方式都被赋予了丰富且独特的意义。同时,在中国后改革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入藏旅游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精神的旅程,而不同的入藏方式对这种旅游体验又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入藏火车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3种研究方法,从新移动范式的角度研究入藏游客、目的地西藏与青藏铁路沿途景观、入藏火车内部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文章认为,首先目的地西藏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佳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加创新的方法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理念的革新和课堂角色的重设。高校俄语教学作为实用性语言教学体系,面对时代变革下提出的新挑战,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变革,对于提高高校俄语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俄语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史铁强和张金兰编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宏丽  
外语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结构要素与要素结构。俄语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中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建构活动教学法,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只有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探寻科学合理的路径,才能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俄语课教学效度,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