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8)
2023(15896)
2022(13610)
2021(12816)
2020(10636)
2019(23925)
2018(23537)
2017(45308)
2016(24770)
2015(27236)
2014(26999)
2013(26588)
2012(24078)
2011(21713)
2010(21337)
2009(19739)
2008(19006)
2007(16531)
2006(14133)
2005(12266)
作者
(73494)
(61134)
(60650)
(57743)
(38719)
(29585)
(27551)
(24131)
(23193)
(21589)
(20718)
(20667)
(19253)
(19043)
(18929)
(18882)
(18744)
(18264)
(17382)
(17354)
(15408)
(14948)
(14560)
(13896)
(13834)
(13586)
(13461)
(13448)
(12248)
(12202)
学科
(90777)
经济(90675)
管理(68928)
(68529)
(54921)
企业(54921)
方法(44398)
数学(38623)
数学方法(38205)
中国(26056)
(25274)
(24400)
(22196)
业经(20811)
(17726)
(17491)
贸易(17483)
地方(17462)
农业(17219)
(16995)
(16321)
(16273)
银行(16249)
财务(16203)
财务管理(16176)
理论(15702)
企业财务(15378)
(15355)
技术(15351)
(14882)
机构
大学(346612)
学院(344939)
管理(135625)
(130588)
经济(127678)
理学(118267)
理学院(116913)
研究(115506)
管理学(114670)
管理学院(114066)
中国(86821)
科学(76721)
(73417)
(64754)
(60171)
(58949)
业大(58564)
研究所(54594)
中心(52703)
农业(51594)
财经(49059)
(48696)
北京(45924)
(44783)
(43801)
师范(43200)
(42098)
(40016)
经济学(38941)
技术(36994)
基金
项目(247489)
科学(192453)
基金(179167)
研究(172778)
(159809)
国家(158497)
科学基金(134393)
社会(107867)
社会科(102094)
社会科学(102068)
(97137)
基金项目(95796)
自然(90918)
自然科(88793)
自然科学(88765)
自然科学基金(87159)
(82917)
教育(78771)
资助(73537)
编号(69022)
重点(55748)
成果(54414)
(53074)
(51918)
(51576)
科研(48293)
创新(48151)
计划(47837)
课题(47525)
大学(45048)
期刊
(134524)
经济(134524)
研究(96822)
学报(65518)
中国(61595)
(58032)
科学(56279)
大学(48023)
管理(46593)
学学(45747)
(44356)
农业(39933)
教育(33941)
(31487)
金融(31487)
技术(27595)
财经(23018)
业经(22943)
经济研究(22235)
(20245)
(19511)
科技(18340)
(18244)
业大(17884)
问题(17464)
图书(16639)
理论(16546)
技术经济(15592)
实践(15315)
(15315)
共检索到485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佳  
流动性周期促使了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爆发及传导。具体而言,流动性周期的初始阶段,即流动性创造阶段将使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降低系统性风险;随着流动性的扩张及过剩,系统性风险将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若紧缩信号出现,流动性过剩链条将骤然逆转,系统性风险将真正爆发;最后,随着流动性逆转变为紧缩,系统性风险将不断传导和扩散。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已无法独立应对流动性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此严格控制流动性扩张,加强流动性顺周期的管理,并准确判断和识别货币数量的变化尤为重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本文论证了以美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总规模作为测度美元流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周期性变化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美联储降息或者加息并不是决定流动性释放的绝对因素。美元流动性周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增长性属性、通货膨胀属性和汇率政策溢出属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修仪  邓创  
基于“市场活性”和“谐振强度”两个方面,本文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SFRI构建方法。在考察199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国金融风险变动态势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动态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风险变动对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不仅反映了我国金融风险“快积聚、慢消融”的非对称性特征,而且与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存在密切的关联动态。(2)金融风险变动对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金融风险上升对金融周期的负向影响强于金融风险下降对金融周期的正向影响;而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弱且存在时变性。(3)金融风险对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影响存在区制效应,在高金融风险区制内金融风险上升对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负向影响显著强于低金融风险区制,而在所有区制下金融风险对金融周期的负向影响均显著强于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上述结论为建立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依据和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高国华  
本文从中国银行业和宏观金融风险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宏观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框架,以反映我国金融体系和社会整体的信用融资水平,以此作为逆周期缓冲资本的指导变量;在识别系统性风险状态和判断逆周期资本工具的应用时点方面,引入Markov机制转移模型对周期转变和风险状态的阶段性变迁进行识别,为风险判别和逆周期监管建立系统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作为支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基于经营业务视角,构建兼具直接关联性和间接关联性的网络模型,并以此构建适合度量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依据指标有效性的3大标准,将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与传统的5种网络模型指标和6种尾部依赖模型指标进行全面比较。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阶段性特征。低风险阶段主要由风险敞口和杠杆率等因素驱动,高风险阶段主要由间接关联性因素驱动。(2)相对于其他指标,本文的系统性风险指标具有敏感性、前瞻性、逆周期性等优势。(3)系统性风险有3个传染渠道,去杠杆降价抛售溢出渠道最为重要。随着外部冲击变化,传染渠道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动,渠道变动的背后是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重要性发生变动。本文研究还发现,改善金融结构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重要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杨军华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所积聚的总体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的来源之一。银行体系的非核心债务与核心债务的比率能够反映金融周期的不同阶段和银行体系的风险承担情况。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顺周期性以及二者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负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快速增长,增加了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中介链的拉长,系统整体期限错配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加,监管者应采用逆周期的方式运用各种工具来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海  吴文洋  赵安然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剧烈冲击,甚至会诱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构筑稳健的双支柱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抵御外部冲击,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至关重要。为此,央行于2017年5月正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格进行调节,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其调节效果和影响效应一直备受金融当局和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文章将逆周期因子引入银行风险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逆周期因子的开放条件下四部门银行风险模型,分析了逆周期因子通过稳定汇率波动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VP-VAR模型和两次逆周期调节期间相关变量周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逆周期因子在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汇率波动幅度,保持汇率稳定,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这种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因而中长期效果不如短期明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关政  彭建刚  吕志华  
我国企业的系统性信用风险根源于经济周期和经济转型两方面,但已有研究对经济转型因素缺乏足够重视。文章构建了ECTM模型,筛选出对我国企业系统性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的两个经济周期因子和三个经济转型因子,并刻画其作用方向和程度。结论显示,未来我国企业所有制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系统性信用风险,但外贸依存度的下降则可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冲击。我国银行业应加强对企业系统性信用风险的监测和防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文栋  王飞  翁伟斌  
针对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构建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对资本监管、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较城市商业银行更为严重;(2)银行微观特征对流动性资产规模的影响是不同的;(3)对不同规模的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流动性资产规模的偏效应是不同的。研究结果启示,应提高逆周期监管思路,减缓顺周期性;不应盲目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当在一定的范围内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流动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晔   陈珏津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期间中国上市银行数据,在现有研究关于中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系统性风险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将流动性创造拆分成同业和非同业两个部分,补充了流动性创造结构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创造较多的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大。从结构来看,流动性创造的系统性风险效应基本来源于同业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表现为流动性创造加剧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同业流动性创造会同时增加银行的个体风险与系统关联度。基于2017年流动性创造骤减典型事实的分析发现,强监管政策能够抑制银行过多的流动性创造,起到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研究还发现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在规模较小、同业参与程度较高和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中更为明显。当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市场动荡时,该效应相应增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能够缓解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荆中博  王乐仪  方意  
从理论角度,本文提出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溢出以及房价上行时期的风险累积是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大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传统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进行改进,利用房价上行时期数据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累积指标,并创新地运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较大,且与政策调控具有较高相关性,但是政策调控对风险的影响作用逐步减弱。城市层面,系统重要性城市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此外,本文指标捕捉的是单个城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同向变动,对于指标值显著为负的城市应予以特别关注,该类城市很可能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周期的领跑城市,具有较强的系统重要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子顺   郑荣年   项后军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探究流动性创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性创造流向房地产行业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流向实体经济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流动性创造的影子银行参与,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而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能引导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从而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礼卿  张宇阳  欧阳远芬  
系统性风险是评估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一国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53个样本经济体2000—2018年的季度数据,考察净资本流入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并从资本流动构成和经济体发展水平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金融发展程度以及资本管制、汇率制度、宏观审慎政策等如何影响净资本流入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净资本流入对银行信贷和住房价格具有显著推升作用,并且因资本流动构成和经济体发展水平而有所差异。拓展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资本流动对系统性风险的推动作用较弱;资本管制、弹性汇率制度和宏观审慎政策等可以抑制资本流动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相关政策措施效果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洋  宋玉颖  
针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商业银行信贷承诺持有量越高,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越低,作用机制是商业银行通过持有更多的流动性资产来降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信贷承诺与活期存款的协同效应是中国商业银行降低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另一个机制,但这种协同效应显著性不是很高,仍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体上,本文的实证研究认为流动性比率虽然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流动性比率越高,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越低,银行体系越稳定,这与Wagner(2007)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