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0)
2023(3798)
2022(3163)
2021(2971)
2020(2582)
2019(5700)
2018(5344)
2017(10782)
2016(5863)
2015(6197)
2014(6247)
2013(6257)
2012(5983)
2011(5440)
2010(6004)
2009(5946)
2008(4808)
2007(4229)
2006(3504)
2005(3173)
作者
(17276)
(14372)
(14156)
(13719)
(9180)
(6935)
(6411)
(5484)
(5320)
(5231)
(5030)
(4800)
(4655)
(4616)
(4512)
(4372)
(4209)
(4156)
(4140)
(3901)
(3537)
(3529)
(3436)
(3326)
(3244)
(3207)
(3099)
(3032)
(3008)
(2913)
学科
(21468)
经济(21433)
管理(18985)
(16618)
(13691)
企业(13691)
方法(10400)
(9140)
数学(9103)
数学方法(9009)
(6308)
中国(6102)
国家(6002)
(5574)
金融(5574)
(5540)
(5253)
(5053)
(4568)
银行(4562)
(4444)
财务(4437)
财务管理(4425)
(4398)
企业财务(4337)
技术(4265)
财政(4236)
业经(4005)
人事(3830)
人事管理(3830)
机构
大学(86106)
学院(84293)
(35571)
经济(34866)
管理(32080)
研究(29686)
理学(28120)
理学院(27791)
管理学(27366)
管理学院(27181)
中国(21603)
(19178)
科学(17989)
(17427)
(15269)
财经(15083)
(14609)
研究所(13940)
(13873)
中心(13158)
业大(12625)
经济学(11965)
农业(11632)
财经大学(11556)
(11537)
经济学院(10860)
北京(10568)
(10525)
(10162)
师范(10029)
基金
项目(58766)
科学(46700)
基金(44909)
研究(40166)
(40127)
国家(39836)
科学基金(33893)
社会(27252)
社会科(25970)
社会科学(25963)
基金项目(23378)
自然(22317)
自然科(21870)
自然科学(21861)
(21530)
自然科学基金(21498)
(18873)
资助(18831)
教育(18424)
编号(14227)
(13763)
重点(13293)
(12507)
成果(12298)
国家社会(12095)
(12009)
教育部(11899)
(11672)
科研(11549)
创新(11340)
期刊
(35400)
经济(35400)
研究(24610)
学报(16124)
(15799)
中国(14756)
科学(13918)
(12975)
大学(12271)
学学(11825)
管理(11640)
(8950)
金融(8950)
农业(8687)
财经(8038)
(6858)
经济研究(6478)
教育(6263)
技术(5301)
问题(4752)
(4571)
业经(4471)
(4378)
业大(4310)
统计(3821)
(3815)
科技(3804)
(3655)
农业大学(3637)
财会(3584)
共检索到119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国伟  孙立坚  
短期债权人之间的协调失败和债务挤兑会导致金融机构甚至金融系统发生流动性危机,而当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时,政府通常会采取救助行动。本文通过全局博弈模型来考察流动性危机与政府救助的有效性及道德风险含义。本文的研究发现,旨在降低事后无效的政府救助政策有时会提高金融机构采取有成本的调整努力的动机。这一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关于政府救助政策的讨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建平  张乐久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由于雷曼兄弟等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危机扩大并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欧美各国政府被迫进行流动性救助。从实际效果看,美国和欧洲对金融机构进行的流动性救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扩大,有助于经济的复苏。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几次风险事件提醒我们应充分吸取欧美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尽早建立我国证券行业流动性救助机制,防止系统性危机的发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建平  张乐久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由于雷曼兄弟等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危机扩大并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欧美各国政府被迫进行流动性救助。从实际效果看,美国和欧洲对金融机构进行的流动性救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扩大,有助于经济的复苏。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几次风险事件提醒我们应充分吸取欧美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尽早建立我国证券行业流动性救助机制,防止系统性危机的发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佳  
过去30年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近期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还在不断地救市和救助金融机构呢?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是极其脆弱的。研究和防范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则是金融研究的皇冠。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地干预资本市场和救助金融机构,并在2015年的权益市场动荡中达到了前所未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芃兴  陈东平  
长久以来,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是两种并存的金融组织形式。近年来,大量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涌现,其流动性风险逐渐累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是否会传染到正规金融机构,传染的可能机制是什么?笔者基于存款者视角,构建了全局博弈模型,分析非正规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向正规金融机构传染的机理,即非正规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的发生使得"悲观"的存款者变得更为悲观,但危机发生有助于"乐观"的存款者识别对方的悲观程度,这种态度改变及其学习效应影响了存款者在面对正规金融机构时的博弈策略,最终导致危机的传染。笔者进一步用案例证明了这一结论。基于此,无论政府还是正规金融机构均有必要防范非正...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雪峰  
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但是2013年6月的流动性危机彻底转变了我们看待中国流动性的观点。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实质蕴藏着流动性危机的隐忧。基于此,本文讨论了流动性由过剩到危机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对中国流动性危机的一个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流动性的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寇明婷  杨海珍  杨晓光  
基于对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政府救助实践的归纳总结,针对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总结梳理了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助与国际协调模式的演变,并对不同危机背景下的救助措施和对象效果进行分类评析。分析表明,政府始终是危机救助的主角,传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危机救助最有效的措施,非常规政策在短期内促进了金融稳定,政策的最终选择需要在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综合平衡的原则下全盘权衡;金融危机救助与国际协调模式呈现主体多样化、领域扩大化、工具创新化以及方式扩展多样化的演变趋势;国际协调救助已成为降低跨国负向溢出效应的关键,高效主动的国际协调和跨国协作的退出战略是危机救助效果的有力保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颖  
本文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的实践研究,分析了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救助措施的改进和思路的调整,并借此探讨本次金融危机救助措施的完善之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强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金融救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带来了道德风险和社会公平性问题。临时性救助后,正确的风险激励、完备的信息披露、合理的政府担保以及全面的风险评估是保持金融市场创新能力前提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忠廷  李梦花  
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对比分析了美国政府对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7年次贷危机的救助行为。分析表明:同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政府救助相比,本次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助更加全面而成熟,具体表现在开展救助时机较为及时、救助对象多样、救助主体之间广泛开展合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忠廷  李梦花  
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对比分析了美国政府对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7年次贷危机的救助行为。分析表明:同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政府救助相比,本次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助更加全面而成熟,具体表现在开展救助时机较为及时、救助对象多样、救助主体之间广泛开展合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卫东  
本文运用相对指标法设计真实货币缺口系数来测度我国在次贷危机期间的流动性状况,并对流动性供给状况进行了区间划分。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操作实践,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析,指出引进计量模型用于流动性测度的必要性,认为人民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操作基本满足我国流动性管理需求,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调整货币供给量的作用不明显,再贴现政策的恰当使用强化了政策的综合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辉  
在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一般同时包含了流动性不足和不能偿付债务的现象,由此,对金融危机的性质是流动性的还是偿付性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欧债危机再次激发了对该议题的辩论。本文厘清相关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银行危机的历史中提炼出两个经验事实,在此事实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规范的框架来解释本文观点,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包含基本面冲击因素和心理恐慌因素,两者引起的"不偿付性"与"不流动性"相互促进,使风险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金融危机。这也说明了金融危机的性质既是不偿付性的也是不流动性的,金融援助方案也应该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来制定。对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正在进行中的欧债危机...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曙光  杜利娟  
中国复兴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伟大成果,中国复兴之路蕴涵的话语资源是中国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崛起,西方精心打造的诸多标识性话语遭遇前所未有的解释危机,在世界学术舞台的统治力、解释力、话语权大为衰减。具体来说,中国复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宣告了"别无选择论"的凋落;中国复兴为人类对美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复兴开创了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新文明,宣告了"西方中心论"的破产;中国复兴为世界发展注入了中国动力,宣告了"中国崩溃论"的崩溃;中国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复兴开辟了和平崛起、强而不霸的发展之路,宣告了"国强必霸论"的退场。中国复兴正在改变西方话语世界化、民族话语西方化的一元话语格局,人类社会有望迎来多元话语勃兴的新时代。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红军  王爱民  杨朝军  
首先,本文通过一个微观博弈模型,将投资者提前撤资引致的流动性危机、企业违约与经济基础结合在一个框架之下探讨流动性危机实现的微观机理。接着,本文运用模型得到结论成功解释了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最后,本文得到了几点结论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